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法草书字体舞动青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书法草书字体舞动青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应该怎样培养年轻人对毛笔书法的热情?
当今社会,手机以及微信、微博等网络对年轻人影响太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年轻人,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培养他们对书法的爱好,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是当今社会的迫切任务。使他们从过分迷恋手机中解脱出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加强修养,培养高雅的艺术爱好,使他们在学习书法的活动中,吸收祖国传统文化精髓,养浩然之气,融翰墨精神,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受益一生。
想要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首先并不是直接的操作,而是鉴赏。赏心悦目之后,才有了实际操作的欲望。通过鉴赏达到喜欢,再达到亲手试一试的兴趣。所以我们培养年轻人喜欢书法,就要从培养兴趣开始。
现在人们已经把书法作为一种高端艺术进行推捧,这是不恰当的,也是对普及这项艺术造成最大障碍之所在。人们对高大上的艺术追求,是有心理承受底线的。书法艺术的普及也是如此,就像舞蹈,就像钢琴,人们喜欢但却不可及,往往在不可及的时候,人们就选择退缩。所以,要想培养年轻人喜爱书法,就要在低起点,高追求方面下功夫。
我们试想,在没有硬笔的时代,毛笔字是每个人书写必须掌握的技能,人们并没有刻意的把书法作为艺术进行追捧,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在利用这项技能的实用性基础上,对追求书法的美感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于是书法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了。始于秦汉,显于晋,盛于宋,而延续至今。人们把书法与绘画放在了等同的位置,所以有了书画不分家的说法。于是有了各个时代,不同的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的涌现。他们将毛笔书法推向了艺术化,毛笔书法艺术才以美学的方式走向了殿堂。才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现在喜欢毛笔书法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有硬笔书法为基础,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而这些年轻人往往自觉与不自觉的都在练习着毛笔书法。我们不要追求毛笔书法的大众化,毕竟在现代无纸办公的状况下,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写好字的人越来越少,以书法意识去规范写字的人更少。但我们欣喜地发现,一些喜爱书法的年轻人,在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的兴趣。他们把练习毛笔书法作为了自己的一项休闲项目。我们不需要要求他们有成名成家的艺术追求。我们只要看到他们喜欢就好。他们的喜欢就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亲历亲为的传承。他们也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周边的年轻人,影响到下一代人。这种影响也势必改变,年轻人喜欢书法少的现象。
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人主动参与到毛笔书法艺术传承的热情就会高涨。对于年轻人喜欢书法的热情,我们不要刻意的去培养,现在的种种迹象已经表现出了年轻受众的热情,在普遍提高。无论是他们的办公室还是居家,我们都会看到一些书法作品。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喜欢。喜欢就是前行的动力。
培养写毛笔字的热情难,有了兴趣能坚持住的更少。
这就是***定律。***定律适用于任何事情,任何群体。
我们不能要求年轻人去练习毛笔字,而是应该提前问他,“你喜欢练毛笔字吗”?
干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首先需要引导。比如,你喜欢喝茶,还是喝咖啡?让他自己来决定,更能让他有满足感。再比如,对一些安排型的任务,问他,“吃完饭后,你是洗碗,还是洗衣服”,这样的话题,即使他不想干,在引导的话题下,也得选择一样去干。***如这样说,吃完饭,你去洗碗吧,或者你去洗衣服吧,那孩子肯定说“不”,这样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引导成功后,***如喜欢练习毛笔字,那就要有执行力,马上步入行动,该报班的报班,在家练得就要马上准备笔墨纸砚,不要等孩子热情过了,再去督促。
培养执行力,是走向成功的最关键一步。
学习书法比较枯燥,很多年轻人难以坚持,造成半途而废。
父母应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长时间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兴趣。很多书法家的孩子,书法都不错,就是这个原因。如果父母不懂书法,那可以自己先学起来,再慢慢带动孩子去学习。
家里也需要悬挂一些书法作品,让孩子从小多看,孩子看的多了,就会多问,问的多了,就会产能一定的兴趣。我教孩子学唐诗的时候,家里的墙上几乎挂满了唐诗,孩子随时都可以看到。
给孩子讲解书法历史,人物故事,以及一些书法家趣味知识。
多让年轻人一起交流学书体会,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影响,并进行一定的比赛,互相促进。
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
练习书法要从小开始培养,对于培养孩子喜欢书法这个事,我还真有一些经验,在此分享,可提供大家参考。
在我儿子刚刚启蒙的时候,我就买了很多描红让他临描,小孩子嘛,耐心总是有限的,有时候除了耐心地说教以外,还动用了武力,在他分神或懒惰时,偶尔会敲几个毛栗子。
就这样,儿子在小学,写字的功力就在同龄上之上,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中学时自己对书法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兴趣小组,毛笔字越写越好,在高中时参加校际书法比赛还获得了一等奖。
儿子上大学时,因写得一手好字,也倍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尤其是参加工作后,因写一手好字,老板对他亲睐有加,并因此得以重用。
现在,每到春节,儿子都会自己写春联,左邻右舍也来叫他帮忙写春联,虽然买幅春联要不了几个钱,但贴上儿子自己写的春联,我是越看越满意,并且有那么一些自豪感。
私底下我与儿子聊到他一手好字时,我总有一些小小地得意,对儿子说,还不是亏了老爸在你小时候逼你描红描出来的,现在知道小时候的努力没有白费吧。儿子反驳我,因为写字,小时也挨了不少打。我说我又没真打,只是轻轻地敲一下,儿子说,你可是真敲,敲的也真痛。
现在谈起来好像轻描淡写,要想练好书法,可不是短期能速成的,坚持非常重要。练书法不仅可以让人静心,也可以锻炼意志力,在描红的过程中,那些古诗词也能让孩子汲取一些文化养分,潜移默化中对于性格的养成也有帮助。
总而言之,要想让年轻人喜欢书法,喜欢写毛笔字,必须从小抓起。
还记得硬笔书法名家沈鸿根吗?他的字好不好?
评论沈鸿根先生硬笔书写有些造作的,一定是对他没有全面了解的。
虽然很少临习硬笔书法,但十多年常置案头的只有卢前先生及沈老的两本硬笔字帖,可以说见识过于浅薄,但提及江鸟,有些想法还要一吐为快。
不同于别的当代硬笔书家,卢与沈二位前辈可以说是艺术与实用、传统与现代分野最为明显的代表,前者纯粹二王书风,倜傥飘逸,透出浓厚的书卷气息;
后者风格出处较杂,从一些草写的字形上看,似乎揉合了宋明一些书家特点,形成自家的面貌,明快而简捷。
沈鸿根先生硬笔书法分前、后两种风格。我个人比较欣赏前期的,它是那种让急于在实际运用中想快速提高书写水平的人一眼便有如遇知己般喜爱认同的感觉。这一时期他的硬笔书法是最接地气,最大众化的。虽然如此,如果临过一段时间,便会体察到其中高妙之处在于“势”,一种能快速书写而又谐调统一的“笔势”。
再仔细看,沈先生把别人一直追求的“大雅”,隐藏在了“大俗”之中,这些通过它的笔法可表现出来。他的用笔多顺势而为的“露锋”,极少造作,在勾、挑、折、两竖、多横处却极考究自然;结体上内擫、外拓并施,内擫稍多,
这也让许多学其字体的人峭拔有余,圆润不足;
他的章法最为“通俗”,是最佳的“公文体”,但给人的感觉却又极具书法审美趣味。
每个书法人都有所体会的是:当熟悉书写变为自己的审美疲劳后,便会自觉地去寻求变化。这就是沈老后期硬笔书法的一个表现。
沈鸿根(江鸟)先生以耄耋之年致力于传统毛笔书法研究,尝试以硬笔入软笔,并又以毛笔入硬笔,试图以“大俗”入“大雅”,增强“艺术性”,这便是现今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江鸟)硬笔书法面貌。实际地讲,对此个人也有些不认同,以为是“大俗”入了“真俗”。
然而,“艺术”展示的价值也在于此:欣赏的高山景行,不欣赏的不名一文,唯见仁见智而已。
年过古稀的沈鸿根先生,在硬笔书坛有着很深的资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庞中华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硬笔书家掀起了硬笔书法的浪潮,这股浪潮迅猛地波及大江南北。就影响力而言,那时的沈鸿根先生绝对可与庞中华先生并驾齐驱。
很多人都承认沈鸿根的传统书***底相当扎实,这也体现在他的硬笔书法作品上。沈鸿根先生名气颇大,资历颇老,频繁担任各类硬笔书法大赛评委会主任,在这些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顾仲安、刘惠浦、任平等人,都先后成为了硬笔书法名家。
令人有些费解的是,沈鸿根的作品随处可见,出版的各类字帖和理论书籍至少也有好几十种,当时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很少有不知道沈鸿根这个名字的,但是相比庞中华、李洪川等硬笔书法教育名家,真正喜欢沈鸿根硬笔书法,并以沈鸿根先生的硬笔书法字帖为范本的人并不多见。
那时候关于硬笔书法的报刊杂志非常多,担任《写字》杂志副总编的沈鸿根先生,其硬笔书法作品以及专题文章时有所见,沈鸿根和他的笔名江鸟早已让大家耳熟能详。为何会出现“人红字不红”的现象?是沈鸿根的书法水准欠佳吗?
沈鸿根先生在1986年出版过一本《行书概论》,同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应该说,沈鸿根先生的传统书***底还是得到了相当认可的。可是直到今天,沈鸿根先生的标签仍然是“硬笔书法家”,影响力也基本局限于硬笔书法领域。
客观地说,沈鸿根先生的书法水准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他的行书作品,颇得二王神韵,挥洒自如,神***飞扬。但是这样的书法少了些个性,也少了些艺术感染力,很多人在欣赏完沈鸿根的书法作品后,当时觉得不错,却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或许,这就是沈鸿根先生为什么会“人红字不红”的主要原因。
在人才济济的上海书坛,沈鸿根早在1981年就与叶隐谷、林似春创办“晨风钢笔字研究社”,在上海和平公园举办“全国钢笔字展览”。称其为推动硬笔书法发展的元老级书家实不为过。正因如此,沈鸿根先生很快被无锡书法艺专聘为书法导师,在江苏电视台作书法讲座,后由中央电视台转播。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没有相当的书法水准是肯定做不到的。
在硬笔书法浪潮逐渐退却后,当时的一些硬笔书法名家,诸如田英章、卢中南等人,都华丽转身,继续在传统书法领域混得如鱼得水。沈鸿根先生虽然也开始将艺术创作的方向调整到传统书法领域,频繁担任一些书法比赛评委、参加一些国内外的书法交流活动,但是影响力甚微,与当年在硬笔书坛时的权威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法草书字体舞动青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法草书字体舞动青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