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激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激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激”字草书怎样写?
激,本义指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后引申指情感激励、奋发。这个字的草书怎么写呢?可以参考怀素、孙过庭、赵孟頫、王铎、毛泽东、启功等人的写法,都是非好精彩的草书楷模:
1、《唐 · 怀素 · 自叙帖》中的写法最为激扬,值得借鉴:
2、《唐 · 孙过庭 · 书谱》写法:
3、王铎草书
中国古代的几个“子”确实了不起,比如:老子、孔子、庄子还有孙子。
庄子曰,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今之草书,已脱离实用,是为无用,但它却能给人带来美感,是为大用。
草书的起源,在于书写方便。它能成为通用的五体之一,在于其系统性、规范性。而它能成为一种高深的艺术,则在于其基于书写规则之上的人性化。
所以,草书虽难于辨认,却仍深受大众喜爱。以“激”字为例,把怀素《自叙帖》中的这个单独放出来,能认识的有多少人?
草书并不是随意写的,每个字都有相对固定的写法,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提按不同而已。不信,你看看下法的写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邀请!
关于“激”字草书的写法,有好多好多种的。若想把“激”字草书写出风彩,写出神韵,我认为还是从师法传统,从法帖上去寻觅,法帖上的草书“激”字写的那才叫真正的精彩,因为法帖上的“激”草书才是正宗的草书书法,且都是出自古今书法名家之手笔。
一石激起千层浪!
曾记否,很久以前我写 草书 “激”字时,因没临摹法帖,写了几百个“激”字,虽有形似,但却没神韵。后来临摹法帖上的草书“激”字多遍,才真正的找到了书写窍门。所以说,学习书法,必须师法古人的字,必须走传统的路子啊!
上图为赵子昂写的草书“激”字。供题主参考!
上图为***写的“毛体”激字,有气吞山河之势。
上图为孙过庭写的草书“激”字。
草书不同与行书和楷书,因此,草书在结构处理方面更加自由,更加变幻莫测。
“激”字属于左中右结构。一般情况下三点水均具左中,中部占地略大,右部的“反稳”旁由于自身结构的关系,与整体布势方面看,均***取了虚右上角的处理,最后一笔捺,多***取右下放为主的处理。
从一些经典草书作品中“激”字的整体结构看,基本上保留了这个特征。甚至有的书家处理成非常大胆的三角形结构,故右上角留有大面积空白。在结构布势方面也是各家有各家的风格特点,但无论如何变化,如何造险弄巧,有三条是绝对不能变得基本原则:一是重心稳正;二是内部和谐统一;三是处理字形整体外轮廓与周边字的关系。这意味着要把它纳入一个大的环境中,甚至我们在读帖是都不能孤立的分析一个字的结构布势。下面所附张旭《李青莲序》中的这个草书的“激”字的布势,已经点画线条的处理,可以说是非常经典和精彩的,包括孙过庭草书“激”字,它们在结构的布势方面也有许多相近的类似的地方。
“激”字的左部三点水的处理也是变化丰富,有近楷书处理的方法,也有符号化的处理 。重心处理上也重心偏左点也有偏右的。中部布势如孙过庭和张旭的处理,基本一致都***取了上左下右斜的处理布势方法。当然也有处理成竖直的,如赵孟頫的“激”字。对右部的反文旁多处理成右上留白的形式,之所以如此处理 也有因势生形的意味,这也决定了这个字经典的近似“三角形”的结构布势处理形式。
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大小错落有致才显得好看?
就我的见识谈以下粗浅的看法:
一,任何艺术都是情感的表达。人的情感往往是起伏变化的,作为书法艺术当然要体现这种变化。直观上就会有大小错落。
二,从书写技巧的角度,笔触的提按起伏也是书写技术高超的体现,zhe'q正如写文章讲究"文似观山不喜平"。
三,行书是最适用的书体,与楷书比较是动态书体,要想轻松快速书写,大小变化是必然的。
书法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中没有大小完全一样的东西,参差错落产生美。
书法,包括楷书,都是要讲究大小错落的,这一点,上面有些人回答是不对的。大小过于整齐划一,古人称状如算子,如算盘珠子串在一起,有何美感?
书法中的避让、参差、浓淡、欹正等原则来源于生活,是历代书家总结出的基本审美原则,这是我们写好书法的基本要求。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对于学书法的朋友一定要弄明白。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大小错落有致,才显得好看?这与行书的属性、节奏、韵律、章法、意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细说如下:
中国书法,楷书、篆书、隶书一类,以静为美;草书以动为美;而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宜动静结合,从而使静止在纸上的字体,产生神***飞扬、生机勃勃的韵律之美。
整齐匀称,严谨统一,如一队队有纪律的行伍,这样的布局适合楷书一类。而行书、草书不同于楷书,切忌布如算子,字字大小一样的行书是一种刻意安排的结果,反而显得很做作、别扭。这一点在苏轼的文人书法中体现最为突出。
一幅作品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徐疾,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组合成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行书大小疏密,错落其间,如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例如《兰亭集序》,首尾相应,笔意顾盼,偃仰起伏,似奇反正,血脉相连,行书布局非常优美。
以上所说,既是前人经验总结,也是个人学书心得体会,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也欢迎大家探讨交流。
这个问题是观书者的感觉。赵孟頫的字就不是错落有致,一样好看。潘龄皋的字就是这样大小错落。这与书家本人的习性有关。你喜欢谁,说明你的性格接近谁。把握他人的特点,更好上手。山林(李国生)先生,就用错落有致之法写颜体,出新意。
一个最直接的比喻,行书如人行走,如果给你那么多束缚,你能走的好吗?行书的错落有致,就如人自由行走一样,不是每一步距离都一样,更不是一个姿势端正不动的去走路。行书是有很强的韵律感的。这个韵律感就是由行书的书写速度来决定的,行书书写明显快于楷书,速度加快后,每一个字的安排就不能像楷书那样刻意去安排大小空间了。因为没有时间去考虑安排,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这类书风。也就是大小错落有致,姿态万千感很强。
另外行书字体也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因为有了行书的韵律感,才启发后人在书法创作上的灵感激发。包括对笔法的创新和应用。行书大家首推王羲之,其次恐怕也就属米芾对行书创新最有见地了。
他的行书真正做到了活灵活现的大小错落有致,让作品整体生机焕发,百看不厌。而且米芾的行书深得王羲之笔法精髓,在其基础上,领悟到了八面出锋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米芾所创,但是其实这种出锋感在兰亭序中是若有若无的体现过的,只是王羲之那个时代的书法精神并不强调这个功能。毕竟那个时代以记录为主,而宋代书法已经开始慢慢的过度到了艺术范畴。米芾就将这种八面出锋感的概念提出并笔法艺术化。这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激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激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