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转换欧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转换欧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教科书用字选欧楷?
学习书法首选唐楷,欧楷为唐楷之冠。中国的书法可以分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四大门类,当然现代书法也把行书,甚至是行楷和行草书也作为独立的书体。其中,楷书分为晋楷和唐楷,因为 唐代楷书更加庄重、规范和典雅,所以初学书法一般从唐楷入门。
唐楷书法最有名气的当属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等,而欧阳询的欧楷应当是其中最受欢迎的。相比于其他唐楷书体,欧阳询的楷书以结构严谨、笔法细腻、线条流畅、字形优美而著称,尤其是欧阳询独创的险绝用笔,成为后世书家争相模仿的典范笔法。
欧楷书法内敛含蓄,中庸细腻,清丽雅致,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比之下其他书家的楷书虽然也是独树一帜,但总感觉都有某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不符合我们文化里的阴阳相合。
我们现在中小学教科书中使用的字体多是欧体楷书,小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就是欧楷,所以,很多书法培训机构或老师教授学生书法多是选择欧楷,大概也有同教科书字体同步的意思。其实,这样来教学生写字,不仅有利于孩子学书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孩子认字的积极性。这应该也是欧体楷书得到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
欧体楷书写成这样,如何提高?
你的字挺好看的啊!我也是欧楷的爱好者,初学半年,我每当到“瓶颈期”,就会停止临写几天,利用手机强大的功能,将帖字和自己临写的字编辑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总能发现问题所在的,是基本笔画的问题还是间架结构的问题。另外网上书法软件有的就带“重影相似度”分析的功能,也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有兴趣可以试一试哦[大笑]
我也是欧体练习者,我认为欧体的总体风格是笔画瘦硬,方笔多于圆笔。其次,是字的结体是瘦长。再次,是欧体的抗肩最多是5度,而不要太大。观看你的临帖,好像有些丰腴,笔画有柳体的影子。好好读贴吧。我也是读贴不够,慢慢来吧,坚持就是胜利。在练习中悟,在悟中练习。最终会有所提高。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你写得还是不错的,把欧体的特点基本临写了出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细心观察,掌握好细节,继续坚持临习就可以。
结合你发的欧体《九成宫》的临作,说一下你的临作中的缺点和不足:
- 在用笔方面,我给你的建议是:在保证笔画质量的前提下,行笔速度稍快一点。运笔太慢,则笔画线条显呆滞,这也是你临作的一大问题,整幅作品工整有余,但缺少灵动之气。
- 在用笔细节上还应注意多观察原帖,你的有些字的笔画写得不像欧阳询的笔意,如下图中红色箭头标注的笔画。这个在平时临帖时多观察,注意临帖时写得“像”一些就可以改进提高。
- 再是很多字的结构安排上还比较松散,欧阳询的结体特点是险峻挺拔,中宫内敛。就是笔画安排上非常合理紧凑。而你还没有掌握欧体的这一特点,这需要在临帖时仔细观察并逐渐学习掌握。比如下图方框中的字都存在结构松散,不紧凑的毛病。
下图是欧阳询《九成宫》贴中的字,你可以作下比较:
下二图红框中为欧体《九成宫》中这几个字,可以做下比较:
在平时的临帖学习中,除了写好每一个笔画和仔细观察帖中字的结构特点外,还要注意对每个笔画姿态和走向的把握,还要努力临得像一些,对细节的把握得好一些,日积月累后进步就会很明显。
你的临作每一笔都写得很认真,这很值得赞扬肯定。但写字既要写得工整,也要写出神***。
神***来自何处?
来自每个笔画姿态的巧妙安排,来自运笔快慢节奏的变化和由此而带来的线条质感,这些都需要在平时临帖时细心揣摩和学习。
你尚在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有些东西需要多观察,慢慢感受。随着学习的深入,随着你水平的提高很多东西都会逐渐领悟。
学习书法是一个坚持不断的过程,只要你有毅力,再加以勤学苦练,一定会取得进步。
回答完毕,谢谢。
你能将欧体临写成这种形态也是蛮用功了,按照你的方法临下去,显然遇到了瓶颈。
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我的经验是,你先将临帖放一放,找到你的问题关键所在,我以为你过于机械地将欧体某一特点放大,甚至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理解,这种方法对于书法初学入门而言,有一定好处,可以很快进入临帖的理解模式,但随着临帖的进一步深入,你就会感到离帖的精神越来越远,其实还是临帖不得法。针对你的临帖状况,我的建议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你的学书法思路深入下去学,走通你的临帖方法,选欧阳询儿子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临上一段时间,从欧体笔法和结体的另一个侧面进入欧体,也许对你而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另一种方法就是参临欧体的行书,如张翰帖等,以帮助你提高笔法的灵动性和结体的丰富。这两种方法截然不同,但目的殊途同归,你有兴趣不妨都可以试试。
总之,你写成这样没有大错,关键是要找到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尔后再加以弥补,是为学书法之关键。祝进步!
写欧阳询楷书的还是比较多的,题主临摹学习的欧阳询楷书作品,初步看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基本上抓住了欧阳询楷书的点画造型结构特点。
但是如果和原贴比较一下则会发现点画和结构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点画不精到,结构细节不准,用笔露锋起笔太多。
我们看原贴,的点画起笔几乎没有题主作品的那种起笔都露出一个尖锐的尖,如此以来,显得刻厉有具而浑厚蕴藉不足,要清楚《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的楷书作品,心性早已被达摩的不激不厉,炉火纯青。比如撇画的收笔过于若而无力,有鼠尾之嫌。如“四方”的“方”字的撇画,我们和原贴比较一下既可以看出个中差距,撇如陆断犀象,具有象牙一般的形质,而题主所附作品的字形,明显纤弱许多。题主作品中几每一个字中的撇都有类似的情况。仍然以“方”字为例,其结构也不对。点和横尚可。点基本具于横画中部,但横折竖钩就写得太过于疆直了,所以有些偏右了,原帖的横折竖竖钩的起笔和收笔基本上和上点处于一条直线上。撇的斜度也不对,题主写的有些过于竖直了几乎在四十五度的斜线上,而原帖范字的角度略有不同,收笔撇出的方向向左平出意,而且其长度过于上横的起笔一点。
在就是题主作品的点画用笔比较迟疑不过稳健肯定,这主要是技法不熟所致。能够按照欧阳询楷书的一些基本特点或规律去临摹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点,但仍然需要严格的忠实与原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转换欧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转换欧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