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风柔美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国风柔美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带“中”和“全”字的国家级书法展,是否应该规定书写自创诗文?
你好!我对书展不感兴趣,并不熟悉书展的要求和规则。
在古代,书法是文人士大夫们的一门技能。他们能作诗写文。在手写的年代,字写不好对自己的前途事关重大。官员的选拔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所有的官员都是饱学之士。写诗作词,也是他们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写几首诗对这些饱读诗书的古代读书人来讲,根本就不是问题。
今天的教育侧重点是科学技术,所使用的书写工具也不再是毛笔。诗词的写作,至少在中学阶段以前,在课堂上是没有的。诗词教学以赏析为主。这也和现代白话文有关。古诗词的写作,需要有深厚的古代汉语基础。词语典故,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遣词造句,声韵平仄等等,不经过系统的学习,这个诗词是作不出来的。
现在的书法家作品,很难见到自作诗词。不是没有,是很难。普遍的是抄写古代诗词。所以现在的书法作品缺少了一种书卷气息。这也不能全怪书法家们无写诗词的才能。大家都没有受到写诗作词方面的教育,与其生拼硬凑的编几句顺口溜,还不如抄写古代优秀的诗文。古代书法家他们也会抄写别人的诗词歌赋,我觉得这并无不妥。文中所有的配图,都是赵孟頫所书,而内容都不是他所作。古人能抄写,现在的人为何不能抄写!
流传千古的《兰亭诗》真的是柳公权写的吗?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著名的书圣王羲之与一干文人儒士,聚集在会稽山阴搞了一次聚会,聚会期间大家饮酒赋诗,最后商量着要把当天的创作汇编成诗集,并且由书圣亲自撰写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而当天创作的诗歌就是《兰亭诗集》。《兰亭序》和《兰亭诗集》也成为了历代书家的创作内容之一。
清代乾隆爷非常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是《兰亭序》的死粉,他就把收集来的以兰亭为背景的作品刻在八个石柱上,并且在圆明园专门建了个亭子来安置八个石柱,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兰亭八柱”。而兰亭八柱的第四柱就是柳公权的行书《兰亭诗》,而此卷《兰亭诗》的真迹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收藏。
关于《兰亭诗》的真伪历来争论很多,首先是关于卷后的题跋问题,卷后众多的题跋有真有***。明代以后的题跋基本都是真的,而明以前的题跋除蔡襄、黄伯思的题跋外虽然都是真迹,但全是移花接木过来的,与本书作无关。此卷作品虽然有宋徽宗和乾隆的鉴定印章,而且还有历代许多书画名家的鉴定题跋,但如今还是被疑非柳公权真迹,而是他人借柳公权之名的伪书。
疑点之一:此卷书法的笔法与柳公权的书王献之《送梨帖》之题跋墨迹对比,它的笔法和结体无丝毫相同之处。
疑点之二:另外从文中诗句看,把孙绰的四言诗“怀彼伐木”写成“怀彼代水”,把谢安的一首四言诗“伊昔夫子”误书为“伊昔先子” 。 而“伐木”是《诗经》中语,“夫子”是指孔丘,说明书写者是一位文墨不够精通之人。
但是目前这两个疑点也并不能完全确认就是伪书,因此关于柳公权的《兰亭诗》真伪之争还会继续下去,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卷作品是唐代真迹,非后世伪造,那到底是不是柳公权所书还未确认。
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书法史的,有哪些书法大家?为什么?
中国书法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在中国书法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很多,但是,能在中国书法吏上具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有这几个,比如:晋代的陆机写的《平复帖》、王羲之、王献父子俩分别作的《十七帖》、《络神赋十三行》。唐代的书家欧阳询,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柳公权。宋代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米芾。明朝时期的董其昌、王铎等。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影响近代中国书法史有哪些书法大家?”近代中国历史,是从反帝反封建的1840年到1949年这一段时间。
这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又最为灾难深重的一百多年。其中从1840年到1919年,为旧民主革命阶段,1919年到1949年的3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历史学家对近代历史时期的划分,基本上就是这样
我们从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书法是走下坡路衰退的一百多年。
因为,这一段时间,是中国人民以救亡图存为主流的,书法在中国这一段历史上是非常苍白的。
特别是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呈现出加快速度,加大力度迫在眉睫的情势之下。
中西文化冲突激烈爆发,改革的呼声压倒一切。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取消,新兴的大众学堂教育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一落千丈。
一时之间,文人雅士的书法风流,荡然无存。在这个时代谈影响后世的书法家,真的太为难历史了。
近代书法崇尚刚猛的碑学。这与近代中国的衰落有关。在近代中国陷入救亡图存的命运生死攸关之际,书法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可以怒吼的笔底力量。
我们经常说文章可以有怒吼,岂不知书法也是可以发出怒吼的,这就是书法中的另一种大风而歌的力量。
艺术要给人以力量。力量来自心底,无论看得见还是看不见,艺术的力量是属于心底的呼唤。
从书法界的地位以及群众基础看,应该是吴昌硕,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林散之,任政,启功,刘炳森,田氏兄弟。虽然很多人对田氏兄弟有不同看法,但就其书法群众性普及方面,是好多书法家远远不及的。个人看法,不喜可喷。
王羲之,颜,欧,柳,赵等古代大家,宋苏,米诸家也可。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书家一脉相承。近现代康有为,于右仁,启功等,对中国书法史均有影响。毛主席书法,诗词也是当代一绝,少有人超越。仅此简答,谢谢问答。
中国书法渊源流长,历来名家辈出,书法在国人的心中从识字那时就透出喜欢,仿佛与生俱来,近代书法名家亦数不胜数,如康有为、李叔同、于右任、林散之、启功、赵朴初、沈尹默、沙孟海、舒同、萧娴等诸多书法大家。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作为清未著名的思想家及书法大家,曾极力推崇“北碑南帖”的书法理论,他的行笔浑厚恣意,笔力苍劲,看不到有帖书的影响,行笔以孤线见长转折圆浑,大气开张,自成一体。他的碑法理论对现代书法家具有一定的影响。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近代书法大家***元老,曾大力倡导、搜集、及保护碑刻,西安碑林因他的倡导、赞助而蔚为大观,实为功不可没。他的早期作品意从碑出,自辟蹊径以魏碑见长,中年以后专攻草书,愈到晚年,愈随心随意挥洒,技艺愈发炉火纯青。晚年书法作品中融汇章草、今草、狂草的各种笔意,达到人书俱老皆成佳品的境界。晚年更是不惜余力从事草书的标准化研究及整理了《标准草书》,给现代人学习草书提供了宝贵资料,为书法史做出了突出贡献。
启功先生作为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雍正皇帝第九代孙。早年师从陈垣,多年潜心研究各种碑帖,临习了大量碑帖法书,逐渐形成了启体书系,书风清雅携永,行笔不急不燥,他的书法作品都能表现出非常优美的韵律,展现出浓厚的文人气息,达到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的境界。他还总结了字的重心不在米字格中间,而是在距离中心点不远的四角处,形成“黄金分割点”比例,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后面几幅为于右任的法书,供大家研究欣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风柔美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风柔美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