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彦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彦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现在你对书法的了解,你会怎样给十年前的自己指导书法重新学习?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看似原地打转,但却在螺旋式上升,绝对不在同一个层面。
书法造诣也是如此。所以,要让我回过头去审度自己十年前的书法状态,就会产生很多因失误带来的懊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懊悔自己为什么不多读点书法专业的书籍。汉字的历史四千多年,书法史亦有36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浩若烟海的书法著作问世。象张怀瓘的《文字论》、王羲之的《书论》、孙过庭的《书谱》、蔡邕的《笔论》和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等都没有认认真真地研读过,有的也只是弧光掠影、浅尝辄止。要是真能回去重新来过,那一定会把读帖临摹与学习理论同重并举,决不偏废。
二是懊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爱上赵孟頫的法帖。我初涉毛笔字,是从练习楷书开始的。刚开始是照着我老家竹林里的墓碑临习的,走向社会后又一头扎进了唐楷中出不了帖,尤其在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上扎的更久,根本没有去理会什么"赵体“。这也难怪,因楷书起于魏晋草与隶之间的手书,初步成熟于南北朝,而在唐代登峰造极,所以受世人追捧也理所当然。步入中年才发现赵孟頫的《胆巴碑》绝妙之极!不仅法度森严而且清媚灵动,习楷时很好上手,又能得行书笔法笔意,尤其是临摹赵体更多法帖后,正行草隶等各类书体如鱼得水,创作起来也得心应手。***若十年之前甚至更早地师法赵体,自己一定就要少走许多的弯路了…
三是懊悔自己年过半百才涉猎篆籀金文。金文与甲骨文同时并存于商朝,只是甲骨文在出土上早于金文而位列于先。不论是属先秦文化的正统金文,还是属六国文化的浪漫金文(如鸟篆等),都是中国书法的先驱,都在经历了“书范、制范和铸造”全过程后,以其原始的形象美、曲线美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双重价值和人文精神。若能有机会回过头来,我一定会用心浸润于西周铜鼎、盘簋的铭文拓片之中,或临摹或研习,以养吾金石之气、铸我古朴之魂。
以上乃川北武夫的一家之言,若有冲撞之嫌,纯属无意,还请方家海涵。
从我对书法的了解,真正把书法玩到艺术境界的人,那是天生的,就是对书法有灵感的人,后天培养很重要,但玩不出艺术的境界。如果给我多少年,我也玩不出水平,因为我在书法上没天分。
谢谢邀请:
走过一段弯路,如果让我一定要给十年前的自己重新定一个学习***,那肯定比以前科学,失败是成功之母吗!主要是在临摹、读帖、意临、创作方面的认识不够;个人认为:先读帖,从该帖的作者、字的风格、用笔、结体、部局都有了一个认识,然后再摹、临、意临、创作合理安排,一种字帖争取写他一两年,把该帖的用笔、结构、谋篇部局吃透,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法作者不能仅仅写字,但是也不能光说不练。小编认为如果十年前的作品,现在经常拿出来对照,就会发现昨天的不足和今天的进展,其实人的选择,昨天就定了,今天只能是添把火,试想,如果昨天写了很多错字,今天再去擦除,那就费事了,所以说,一个学习书法的人,迈出的第一步就应该踩实,如这就像人穿上衣,把第一个口子扣错了,下面的口子都会扣错,所以,学书者一定要记住“心正则笔在”。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而决不能信马由缰,而这仅仅是初步的要求,还要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写出书法之美,写出书法之魂,写出传世之作。这才是中国名士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对于有志于书法研究和创作的朋友来说,可能有贤者和愚者,但是,不论贤者还是愚者,一次帖都没临过,而想写出张旭怀素那样的作品来,都是不现实的。我相信,启功先生说的那句话“准确性重复”,我在加上一句,好的字帖在加上临池不断……千万不要错误的勤奋,因为写错字的遍数越多,那使你离成功越来越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彦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彦字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