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300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300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王羲之的行书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笔势委宛含蓄,在用笔上自然流畅,有些横画一波三折,有着明显的顿挫感。但是有的横画一笔带过。在撇捺的书写上,有的却舒展自如,根据字的走势来布局笔画,让书法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王羲之每个字的墨迹对此明显,粗细不一,有很强的节奏感。基于以上原因,让王羲之的行书成为天下第一。
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他书写的字体间架结构就非常美。章法、结构、笔法都很独特,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字的法度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如兰亭序,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布局和谐自然、动静得宜、收放自如、通篇疏朗通态,行气流畅、朝向偃仰、气韵生动、风神潇洒、高古飘逸。行距不疏不密,恰到好处,行间字或大或小,或左或右,忽斜忽正,好像中间有一条线贯穿,流畅自然,尽显动感,每行之间,行云流水,和风细雨。
王羲之生于303年,卒于361年,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蹊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他兼善隶、草、真、行,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有“右军书在而魏晋之风尽”的美誉,被尊为“书圣”。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第一行书背后的故事
——古代名流的一场诗意狂欢
永和九年, 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组织了一场风雅***。 清幽的山水、秀丽的风景 吸引了司徒谢安、 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 高僧支道林等社会名流的捧场, 当然,羲之家的几个孩子 献之、凝之、涣之、玄之 也跟随父亲出来了。 江南三月, 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 而这天天气格外晴朗,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 溪中清流激湍, 潺潺流水声听得人神清气爽, 山间的景色更是恬静宜人! 为应上巳日的习俗 大家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 或沐浴洗涤污垢, 在春意绵绵的大好时节里, 祈求着消除病灾与不祥。 为了活跃气氛 有人想出了流觞曲水的玩法儿。 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 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 放入澄澈的溪中,让其顺流而下, 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 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 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 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 十五人成诗各一首, 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四十二人的风流***与美好时光, 不知不觉地就在曲水流觞和 饮酒作诗中悄然流逝。 为了把这些酒后佳作 保存下来, 大家打算把诗汇总, 编撰成集,以此纪念此次盛事, 也给后人留个念想。 可光有诗,谁来做序呢? 于是有人起哄推举聚会召集人、 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 记录这次的雅集。 半醉半醒的王羲之 也不推脱,乘着酒兴, 用鼠须笔在蚕纸上, 即席挥洒,心手双畅, 写下了二十八行, 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的 三百二十四字。 这就是被后人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了。
王羲之《兰亭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规律角度分所研究讲,其原
因是:
一、《兰亭序》324个字的笔法运转规律,全都在书法笔法运转规律上,包括点画、横画、竖画、画、捺画等笔画的入笔收笔拐笔都与写书法的“五个点”的运转规律相稳合相统一,特别是“永"字的点和“畅"字的第一笔竖,都在五个点的变化之中产生出来,由于后人写不好这两个笔画,就说是上帝赐给王羲之的点和竖。通篇全文看,20个“之"没有一个一样的之,相的字也没有相同一样的字,其书法笔法千变万化,其笔法与自然***互通共熔。
二、《兰亭序》324个字的结体规律,几乎都在书法的法点法位,还有一少部分不在法点法位上,可能是王羲之在处理变与不变之间关系时的手法,也可能是王義之时代是写韵的时代,而不是写方法法的时代。
三、《兰亭序》通篇28行上及其通篇上看,与大自然法规律和法则,是紧密相联的,不是孤立的,是按大自然规律法则所造,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符合九阳六阴法则。
四、从《兰亭序》字里行间,章法、布局和线条线质上看作者的气和韵,都是一气哈成,气韵相同,深厚无比,又是极致下“既有法而又无法”的状态下,书写的《兰亭序》,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不变的是法是规律。
五、王義之而其后又写了多遍《兰亭序》,都不如己愿。
总之,人们把《兰亭房》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当之无愧。
中国有句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羲之的书法是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能被后世那么多书法家的青睐和学习足以见其实力,书圣的称号也绝对是实至名归。但是,如果你因此就得出王羲之的书法天下第一的结论那就是不正确的了。
首先,这个书法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写字,它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这个大家族里有篆隶楷行草等很多个成员。大多数书法家通常都能做到写好其中的一种书体,像王羲之、颜真卿这种级别的大书法家则能做到同时擅长两三种。但是,真的几乎没有一位书法家可以做到在每个书体上都拿到第一。
况且这个第一不第一实在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审美这种东西是比较主观的。我们就拿公认的王羲之最擅长的行书来说,虽然《兰亭序》被很多人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但是肯定有朋友心目中的"天下第一行书"是其他的作品。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比较的是其他书体,王羲之恐怕还可能拿不了第一。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既然王羲之样样都拿不了第一又凭什么给他"书圣"的名号呢?的确王羲之的书法不能称为天下第一,但是同理其他书法家也不可以,艺术创作不是考试它没有所谓标准答案,书法是不可能像给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那样选出第一第二的。
王羲之是书圣与他的书法是不是第一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因为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几乎无人能比的影响力,在他之后的几乎所有著名书法家都学习过他。这一点无论是他前面还是后面的书法家都没有做到。
徐谓的草书狂放不羁,多有不合草法之处,你如何评价他的草书?
徐渭的草书展示的是雄健,壮美,恣狂,豪放。与平庸,呆滞,传统格格不入。这与其一生不平凡的经历有关。他的一生可谓是极经磨难,从而在艺术上造就了他与众不同。喜好独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放而飘逸。
书法的审美观念从哪里来?从众多的优秀经典书法作品的欣赏中得来。要评论徐渭的草书是否合乎法度,不合法度的地方在哪里,这些不合于法度的地方是别出心裁的新意,还是矫揉造作的装腔作势。如果我们把历史上著名的草书大家的书法作品作为自己的书法审美标准,以此去衡量天下人的书法作品,都能有自己对书法作品的优劣评判。
徐渭诗书画称绝,其中又以书法最精。在他的草书中,揉入了他“青藤画法”的元素。把他的情性充分的体现在点画之中。他的草书不是不合草法,而是在形质上不蹈前人旧辄。这和不遵法度的乱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等,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
徐渭一生坎坷,自幼失怙,10岁左右生母被逐出家门,随大自己20余岁的长兄生活,不但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长兄又非一母所生,缺乏手足之情,遂产生寄人篱下之感,郁郁寡欢,志不得抒。徐渭从小才思敏捷,然屡试不中。不久又卷入政治斗争,由于担心受到牵连迫害,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曾一度用铁钉击入耳中,血流不止,而后又用木椎击打自己的肾囊,以求速死,如此反复有九次之多。后又因杀妻入狱,经受过7年的牢狱之灾,可以说是自虐型性格的典型代表。纵观中国整个文化史,像这样的个例还不曾出过第二人。
坎坷的境遇,不幸的遭际,困蹇的生活,尤其是被压抑的个性,必定会扭曲人的性格,同时也造就非凡的天才。徐渭犹如荷兰的凡高、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心中同时驻着恶魔与神灵,二者时而你强我弱,时而我强你弱,这些异于常人的人物,都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正是由于与众不同的性格,使他能够不为已有的成规所圄,用他手中的如椽之笔,在书坛和画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其泼墨写意花鸟画,笔简意赅,水墨淋漓,一气呵成,不孜孜以细节,创造出一种氤氲朴茂的气氛,开一代之画风。
徐渭评价自己的创作,谓“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还是很自负的。然而生活的种种不幸,使他不像前代的文人那样,有条件有时间去仔细揣摩书法的技艺,也没有条件亲近那么多从钟繇、王羲之流传下来的墨宝。徐渭最擅长的是狂草,初看,粗发乱服,笔墨狼藉,不知其出于何处。其实,徐渭的书法并非天外来客,在《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中他说:“临摹《兰亭》本者多矣,然时时露己笔意者,始称高手。予阅兹本,虽不能必知其为何人,然窥其露己笔意,必高手也”。他的书法是从吴门书派主张的唐法中反叛而来,汲取宋朝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的尚意书风,注重个性的表达,突出自我意识。他的书法,远一点看效果最好,气势磅礴,狂放不羁,气势夺人,仿佛有不屈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在里面。正是由于他的“不合章法”处,不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跳出传统的藩篱,挣脱***的束缚,从而超越了时代,一扫明代书坛馆阁体笼罩的低迷局面,开启和引领了晚明的尚态书风。诚如袁宏道所言:“予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矣”。
中国素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此说用在徐渭的身上可以说再也合适不过。他的书法和绘画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必将继续影响今后的书坛和画坛。但我们在欣赏他的书画和诗文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他坎坷不幸的一生感慨唏嘘,但愿这样的悲剧在后人的身上不再发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300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300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