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字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字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楷书有用吗?
自从楷书诞生以来,楷书就成为习练书法的入门功课,更成为行书草书的功底。
楷书能成为书法入门的基础,不仅仅在于楷书的用笔、墨色、结字、行气上,更重要的是字字的线条气韵。看一个人的书法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用笔精熟,结字行气,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来的通篇气韵。
楷书的难度就在于字体的气韵的抒发,这种气韵就在没有连笔的结字结构中,化无形于有形,化有形至无形。楷书的笔画线条,相对于行书、草书的线条更基础,但这些“线”却是书法最基本的构建元素,它以“气韵”为核心标准,以“生动”为最高境界。
如果一个人能把楷书的线条气韵写出来,就抓住了书法的核心,行书、草书的气韵自然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另一方面,古代书法大家从楷书开始修炼,是因为书法在中国是一个继承传统“天人合一”价值观的修炼体系,不单单是写字,更重要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内在的“能量”,简单说就是修身、修心。
通过楷书一笔一划的书写过程,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让自己的气质沉淀下来。一笔一划,一呼一吸中,去体会和塑造生命的圆满。
古代先贤认为,只有良好的心性才能保证“字”的圆满,书法就是这样一个修炼体系,没有日复一日的沉静下修炼,是无法保证“字体”的结构与神韵。书法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脱离自身修养的表现,而楷书最能体现出这个特点,并成为评价一个人人品的标准之一。
所以,古代科举的第一关就是“书法”,“字如其人”如果一个文人连基本的楷书都写不好,那其作为一个文人具备的基本素养肯定是不过关的(无法专注),其心性肯定是不成熟的(浮躁),说明其没有日复一日苦练的过程,也没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历史上的科举大拿无不是楷书功底超强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学楷书有用,而且非常有用。这里说的是欧楷,而非颜体,柳体等。为什么这么讲?
1.楷书是其他书体的基础
楷书是其他书体的基础,这是书法界公认的,不是我随便说的。他可以很好地训练您的控笔能力和腕力,也让你对字体的结构有系统性的认识,为学习其他书体打下基础。
2. 楷书应用很广
虽然现在手机,电脑让我们平时写字越来越少了,但是楷书的应用却未曾减少。有人说宋体,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楷书。楷书是正常交流的通用文字形式。
随着人们对书法重要性的认知提升,人民对下一代书写的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硬笔书法教学越来越重要也受欢迎,而学习的内容恰恰是楷书,准确地说是欧楷!
所以,学习楷书很有用,而且用处很大。
你好,我是龙哥学字。楼主问练楷书有没有用,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非常有用,而且很有必要。可以说,正楷是行楷的基础。楷书写好了有三点好处!
- 楷书写好了,对笔的控制能力就强了
- 书写时线条质感会更好,更稳定,这对于将来学习行楷也是非常重要的。
- 楷书对结构规律的理解不言而喻,如果楷书的结构没理解,就无法对行楷的结构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学习其它书体时也没有养成分析结构规律的习惯。
所以说正楷的学习对你学习别的书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万丈高楼的基础。笔者学习楷书好多年了。有时候还会去学习一下不同风格的楷书。下面是龙哥学字的楷书字体。
视频加载中...练楷书,对以后学书的好坏,有着非常重要的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因为楷书属于正书的一种,比如隶篆魏碑都是学书的基础法度,无论切入哪一类书体,都能对自己今后进步起到大的作用。
因为楷书属于最严谨的法则,而隶书笔意,具有唯一最后的古意典雅的书体,并且承上启下的作用。隶书笔意,非常重要,学会了写隶书,可变通其它,入楷,入草,入魏楷,比如章草就是隶变的一种。今草源自章草,楷书源自隶书。
从源头来说,方正大方典雅书体,理该是隶书。现在很多人认为学书必须正楷,从唐楷学习作为伊始,而忽虑了古意浓厚的隶书篆书是书法的源头,书法演变而来,溯源而追求主流渊源,非常重要,前期的书法基础都在源头。
所以近年来学书开始从篆隶开始学起。也同样证明,楷书也很有必要认真学习,而不是唯一的学习书法优劣的标准。
在此,我的观点,楷书学习,也非常有用。学习任何书体都有用。
练字从楷书练起有意义吗?有什么好建议?
练字从楷书练起有意义吗?
楷书,最早出现在的时候,和隶书属于同一种类。唐代以前,叫隶书,真书,正书,都可以。宋代以后,隶书和真书有了明确的界限。真正称为楷书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六七十年的时间。
古人对于楷书的概念和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说的楷书,指的是足以为楷模学习的字,叫楷书。如李斯的小篆,张芝的草书,蔡邕的隶书,钟繇的正书,王羲之的行书,等等。当然,其它优秀的书法家作品,也是楷书。我们今天的楷书,指的是书体,并不是指某人书作。
练习书法要从楷书开始,是因为楷书是规范的官方文字。所有的正式文书,从古到今,都以楷书为文本。大家从小识字开始,就要从楷书开始。楷书是人们最熟悉的字体,从楷书开始练字,一是省去了识字的这个过程。而其它书体,则有识读上的困难,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楷书是根本。行书,草书的写法都以楷书演绎而成。有人说草书出现的时间比楷书早,没错,但那是章草,一种从隶书演变出来的书体。和今草的体势、用笔完全不一样。
再一个原因,楷书与行书,草书的书写速度上相对较慢,点画结构的规律性较强。有利于初学者学习掌握。有人说学习书法,只要喜欢,从任何书体都可以。消磨时间,只要高兴,怎么写都可以。但想把字写好,不把基础的楷书练好,其它的书体就不要想写好。
从科学规律来看,要看年龄段,谨遵儿童成长发育规律。
一、如果是4、5、6岁的孩子(幼儿园和学前),软笔,建议学篆书、隶书,目的是让孩子体会传统软笔书法的执笔,中锋行笔和把象形字当画来做游戏。
这个阶段不建议写硬笔,如尝试写硬笔,建议写横平竖直的字,不要顿笔。
二、如果是7、8、9岁以上及成人,要学横带倾斜度的字,从硬笔开始,要去掉楷书顿笔,横倾竖直,可以专注的练习汉字结构,打好基础后,再写有顿笔的硬笔楷书。 通关后,就可以学软笔楷书(唐楷和魏碑)。 硬笔、软笔楷书打好基础后逐渐学习行书、草书……
三、如果想继续深入学书法,再回过头学习隶书、篆书……
学书,先入楷,还星先入行书,没有定式,可据人的喜欢而夺。一般从规律上讲,学基本功,点画开始,渐入书,由浅入深,而有的人先实践行书,从中体验楷法,总结结构,及笔法,如此,容易随性率尔,不理智者,则有走弯路。
学书,如学拳,差不多,功夫扎实,基础要牢,楷之法,比之其它,法大于意气。一般较理智,无自已的意,或少有,应允了初学容不得半点浪漫,冷坐,心静,关闭情性,立地成佛,苦研其法,尔后有得。古人字裕,与童子功,有系。
因而,楷为各种书貌之模,字不离方圆之范围。以楷为中心。无论写那种书貌,都有楷之影子。或是从形上或意上,仅一点,稳健,乃楷之最大意。任何书无稳健,都属站不往,早晚倒置而垮,不耐久赏。
孙伯翔老人说,不管先入那一书体,终归到“楷”此意把楷当做“稳固”之基,草书不达方寸,也属不稳健,为浮空,华而不实,其情不真。其意不明,其致不显,其韵不具。
习楷,实为学正,从字从人,达于正规,方有气质鲜明,人才有精气神。
从字体而言,字分篆、隶、楷、行、草,而篆隶的笔画随着字体的演进,都融合进了楷书,因此楷书的笔画样式很丰富,这些不同的样式又包含着多种用笔的笔法基本功。像练武术一样,弓步、马步、踢腿、劈叉,这些都是后来连贯套路的基本功。从楷书练起,就是从基本功练起。
行书是介乎楷草之间的字体,它在界线划分上本身就较为模糊,它是一种过渡字体,如果从行书练起,似乎进可入草,退可入楷,但恰恰是因它进可攻、退可守的多变性,这给初学者以不可琢磨。因为它游移不定,导致很难把握笔画的本原面目,时间长了,再返回楷书笔画,往往会因为平时练行书浮滑的习惯,导致楷书笔法动作不到位、用笔交待不清、缺乏厚重感、缺少基本功的肤浅。
草书得楷书境界的绚烂之极。如果不从楷书基本功练起,上来就练草书,很容易变成花拳绣腿。况且草书也不像想像得那么容易,随便划拉,也需要记忆草书符号、遵守草字规则。也须一个一个符号的练,用功绝不比楷书轻松。
建议从颜真卿早年的《多宝塔》练,他这时主要学习继承,是纯基本功的字体,笔画粗重,易入手,又实用。又没有颜真卿成名后创作新体的随意性。
首先这个问题得看从哪个角度出发来看待:
楷书字体比较方正,形态美观大方,但书写速度较慢,实用性不强,当然小学生除外。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字体潇洒飘逸线条流畅,在楷书的基础上笔画进行连带牵丝提高书写速度进而具备了更强的实用性;
如果只是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或者单纯的去练[_a***_]也就是想把自己的字体写的相对规范一些,那从楷书开始练习完全可以,但练好了楷书再练行书会更顺畅一些,当然为了提高实用性直接练行书也未尝不可。
所以练字是否从楷书开始练习这个问题完全取决于你练字的目的。
在练习过程当中的几点建议:首先选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然后从基本笔画开始,由易到难,每天一个基本笔画搭配几个简单的汉字进行练习,练好一个再进行下一个,书写速度要慢,每天至少坚持认真练习一个小时以上。初学可以适当描摹,但是不能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临,练习的过程当中多注意观察,看清楚笔画长度、角度、起收笔位置,做到少而精,不要贪多。
中性笔正楷临摹什么好?
中性笔渐渐成为硬笔中的中坚力量,从高考和正式场合中总离不开它的身影,便可以得知其受欢迎的程度。
中性笔的使用不仅书写便捷,最为可圈可点的当属其提按之间能输写出笔锋效果,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如何才能书写出和书法相媲美的字呢?中性笔临摹什么帖子比较好呢?
我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您的问题可能更容易理解吧!第一我们先来回答如何使用中性笔写出具有书法意味的字?
要想用中性笔写出笔锋呢?只有先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中性笔临帖”。如果忽略了控笔能力训练这一环节,而直接临帖是很难看到效果的,并且会越写越感觉心里没底,因为什么呢?线条体现出来的笔锋来源于控笔能力。控笔能力的训练方法其实并不难,通过笔接触纸感受轻重变化,通过轻重变化观察线条粗细。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我来用毛笔表现一下,见图解
这些提按动作包括书写各种图形的训练,都可以。
通过对用笔的理解,再去临帖才能对帖上的字,看了之后有个准确的把握,这样临出来才像。
第二个问题就是中性笔临什么帖比较好的问题。
经典法帖数不胜数,作为中性笔临帖我推荐先从欧体楷书临习打下基础,然后从赵孟頫取法。
我这个推荐是有其理由的,我们都知道“欧底赵面”这个说法,因为有了欧体楷书的功底,无论用笔的精到还是结体的收放等方面来垫底儿。加上赵体字在继承二王和其它经典的基础上结体宽绰秀美,点画呼应紧密而不失劲挺,字体外貌圆润且筋骨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字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字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