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大全行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大全行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田英章的最美硬笔行楷和吴玉生行楷相比,你觉得怎么样?
就我个人的喜好,具有毛笔书法意趣的硬笔书法更耐看,所以比较喜欢吴玉生的硬笔行楷书法。前一个时期,去书店,看到有吴玉生的行楷字帖,就是《硬笔书法等级考试教程》,还专门买了一本。发现吴玉生的行楷书较之以前的书法,又有很大的进步,线条更加凝重,笔沉墨实,厚重中见灵动流走,非常适于初学。从范字和作品看,吴玉生的硬笔行楷书法,仍然是走的遍阅百家成一家的路子,有能够和谐统一与一体之内。整体看在具有毛笔书法意趣的同时,还有硬笔工具的书写特点,可以说技法内涵非常丰富。
如吴玉生的这副硬笔书法扇面作品中的字,明显都是有出处的。我们看其中的“香”字和“雪”明显处于王羲之的《圣教序》。吴玉生以前还写过一本【硬笔行楷书红楼梦诗词】的作品也非常精彩,可惜没有见过原书所幸。因此搜集到了电子版的。其字法度严谨,点画清晰,节奏明快,既有楷书法度和笔意,有不失行书笔意。如果通过吴玉生的硬笔书法来临摹学习硬笔书法,到不失为一条路子。
在当前出版的各种硬笔书法字帖中,田英章老师和吴玉生老师的硬笔书法字帖,都十分受欢迎。两人的硬笔书法各有特色,也各有所长,就看你跟谁比较对脾气了。
田英章老师是当代欧楷的名家,可以说是一生都在楷书里耕耘,因此,楷书功底非常深厚,用笔和结体非常精致,几乎没有破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被攻击最多的一面,缺少变化,被人黑为“馆阁体”。
因为浸淫楷书几十年,因此田英章老师的硬笔楷书也是十分了得,这跟他毛笔楷书功底扎实是分不开的。相比较之下,他的硬笔行书也跟他的毛笔行书一样,与他的楷书相比,稍嫌不足。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已经很好了。
田英章老师的硬笔行书,中宫守得比较紧,这是欧楷的特征。而写的时候牵丝比较多,硬笔行书因为字形较小,然后中宫又收紧,所以牵丝较多的时候,有些凌乱的感觉。
而这一点恰恰是吴玉生老师的硬笔行书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吴玉生老师的硬笔楷书见到的不多,偶尔看到的几个,与田老师的硬笔楷书比起来,确实不如田老师的。但他跟田老师可能刚好相反,吴玉生老师在行书上下的功夫要比楷书上多。所以表现在硬笔行书方面,吴玉生老师的硬笔行书比田英章老师的硬笔行书更好一些。
吴玉生老师的硬笔行书,虽然是硬笔书写,但不是一味地求快,而是有快慢节奏的变化的,虽然行笔时牵丝萦带不多,但是笔断意连,行气贯通,整体给人的感觉更雅致、更有韵味。吴玉生的书法结构漂亮意外,还有一种魏晋书法的气韵,格调也比较高。
对于田英章老师和吴玉生老师的水平谁的高这个真不好说,就算自己心里有答案又有谁敢出来找骂呢。
田英章老师的字是临写到形似都是极难的,更别说神似了,他帖子里的每一个字都写得极谨慎,点画到位,结构紧凑,拘谨当然是有一点,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想要扎实练字的爱好者,练田老师的硬笔我觉得真是首选!
而吴玉生老师的字帖我只是参考过一些,没有真正下功夫临写,但个人感觉上手较容易,想要快速掌握行书的一些书写运笔方法是比较好的选择。他的字写的流畅自然,笔画的简化、连写也更加贴合日常书写习惯。
讲实话,田英章老师的字练字基本功极好,但是一直练容易练得比较僵硬,再练习参考一下吴玉生老师的字能改善很多。这是自己的体验。
从难度上来说,如果练上两年的田英章老师的字再练习吴玉生老师的字很容易上手,反之吴玉生老师的字个六七成想临田老师的字还稍差火候。练过的知道,只是讲自己的体验!
总之,不管练字哪个老师的都能进步,主要是看你对字帖怎么利用了!
个人意见!
田与吴 二位的书***底都很扎实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在表现形式上 所出现的两种不同风也是好的 只不过田的宣传力度大一点 而我们所见是印刷体和田的字 差别不大 所以产生了 审美疲劳 这也就是 很多人一提到田字 就喜欢骂的原因
从零学习硬笔书法,行楷你推荐谁的字?
一般来讲,硬笔行楷多是为了实用书写更快更好,偏适应性,随意不必要上来就写古帖比如圣教序,比如前后赤壁赋。
可以看一看现代书家的字帖,比如吴玉生 田英章 荆霄鹏等等,都还不错
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谢谢悟空邀请!
楷书萌芽于秦汉,成熟时期魏晋,兴盛于唐代。是中国汉字书法中成熟较晚的书体,楷书之后,没有新的书体产生。
楷书字形方正,结构严谨。有楷模的意思。以法度功力见胜。
行书如行,有流动之意,有行走之意,是动态的。张怀瓘《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说明了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要快。行书之名,始于晋代,而其产生则在汉末。
行书中,以楷法入行方笔多,以草法入行圆转笔画多,近楷称之为"行楷″,近草称之为"行草″。行草似云过天空,似小桥流水。变化多端。行草以意蕴天资为主。
草书书体擅于表情达意,梁庾肩吾《书品》曰:"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草书以使转为主,用笔宜快,用笔宜圆,以得势为法,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势。
学习书法各体,可以了解书法书体演变过程,研究他们的笔墨技巧、审美情趣、创造方法。
楷书,行书,草书有很多区别
第一个区别就是开始时间不同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来
楷书始于汉末,是由汉隶发展而来,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行书始于东汉末年,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草书始于汉代,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
第二点就是字体特点风格不同: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有楷模的意思 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中国书法楷书是从隶演变而来的。楷书字体方正,笔划分明,一笔一划有自己的笔路。起笔收笔,大多为藏锋。楷书的代表书籍,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大多数练习书法的爱好者,都从楷书练习书法和字形结构,和书法笔法。
草书和行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字型结体、用笔使转和布白章法上这三个方面。
先说字型结体,章草的字型基本平正,大小几乎相等,字与字中间无牵连,比较好认。今草的字型大小参差,结字连惯。删繁就简,字的相同偏旁可以代表不同意义。结体逛放,竟严谨又自由。识字难度大。
而行书虽然也大小参差,但幅度没有今草大。行书字型基本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字体相对平正。结体非草非真。识字容易。
再说用笔使转。章草缘自隶书,在用笔上仍有波,嵥。今草则基本没有隶书的影子。用笔八面出锋,挥洒自如。每一字都有特定使转规定,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正于孙过庭所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亏点画,不能成字;真亏点画,忧可记文。
行书的用锋可藏可露,离方眴园。“运笔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失神。亦不能太连,连则窘步失态势”不急不徐,仍需迟速的变化,但没有草书运笔的疾。比之楷书,它的使转之迹可以或多或少地见于纸面之上;比之草书,它的点画形态在使转之迹中更加明显。。运笔中化连为断,使其动势微露于点端画梢。
最后说布白章法。
今草在章法上:疏密、向背、俯仰、迎让、轻重、虚实、参差中大开大合,大张大驰,大疏大密,大缓大急。在线条的流动中把握平衡。尚险,尚动。落笔高物建瓴,一气阿成,气脉节律突出。
行书的章法布局以平笔为主,险势为补。如人在行走一样。字里有聚散,行间见错落。既不失正,又不偏直。整体见方成正,收笔跌错,天然通顺朴柮无华
书法从古至今一直为我国不可缺少的[_a***_]艺术,汉字这门文化和书法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书法就是建立在汉字之上。
我先给大家解答学习楷书,行书,草书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汉字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来的,最开始是由壁画,符号,点画演变成为清朝发现的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行书漂移洒脱,对于大家来说,写好行书是为了提高写字速度,以及工作效率,但这算不上书法。
何为书法,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写好书法能干嘛?
行书不比草书,行书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更大,牵丝游丝,笔断意连是行书的特点,王羲之《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其行书已经达到了一种几乎不可能超过的境界,他的这副作品早已将行书的美全部展示了出来!
草书同样也是美的一种展示。学习草书的人,那是对书法的热爱。
为什么,就是因为草书比行书更加需要技术,不要以为草书别人看不懂,其实草书的门道很高,所以我觉得草书需要自我领悟。不可言传。
看完了我的见解,大家对于楷书,行书,草书也就有了一番比较了吧。
行书表现的是自由,楷书拘谨,行书的章法可以自由调节笔画的大小,而楷书就讲究撘配,草书讲究狂中有细。它们的区别不止于形态,实用性,对于书法的文化底蕴也有要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大全行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大全行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