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人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人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产生的时间?
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距今约3300年。
3、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距今约2200多年。
4、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距今约2200年。
5、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距今约2000多年。
7、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因为考古发现那时绝大多数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之为甲骨文。
金文产生于殷商到秦朝统一之前,主要是浇铸在青铜器上,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因为金文又称大篆),统一后的小篆更均整美观,也便于书写。
小篆字体很漂亮,但书写起来较麻烦,于是到汉代,便产生了隶书并不断发展成熟,更易于书写了。
草书中的“草”,含有草率之意,最初的草书是章草,出现于汉末,由隶书演变而来,是隶书的快速书写方法,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今草,最后到狂草。
楷书最接近于今天所用的字体,传说是三国时期钟繇整理加工而成,经过两晋到唐代,楷书发展到顶峰,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一批楷书高手。
行书介于草书与蒋书之间,多数人认为出现在魏晋时期(因为它应在草书和楷书之后),其最繁荣时期是东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相对而言,行书最为实用,书写比楷书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行书至今仍是普遍受欢迎最常用的字体。
为何古人写楷书都有隶书遗风?
对于古人写的楷书都有隶书的遗风这个问题,应该用一定的时间段来回答。我们都知道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因为隶书是我国书法史关键的纽带,上联小篆,下系楷书。当然,在清代中期以后楷书几乎就没有了隶书的影子。那么楷书与隶书的转折点在哪里呢?下面用我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也不知道对错,请朋友们点评。
在魏晋后期,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在这个时期,唐代兴起,也是隶书与楷书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楷书的字体都有隶书的影子。
唐代初期的书法大家欧阳询,他可以说是隋,唐两代人,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著名的【欧体】有很浓的隶书遗风。
唐代第二位书法大家颜真卿,: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在他的作品中,隶书的遗风越来越少了
明代张绅《书法通释》云:“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即隶楷),但自钟繇以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由此可见,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并由此派生出了楷书体,所以古人写楷书带有隶书遗风就不足为奇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人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人字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