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改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改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行书体,对楷书没那么热心呢?
不是不喜欢,是因为好多楷书写的太死板,看一个字和看一篇一个感觉,没变化没味道。你想啊电脑里的楷书不规范不准确不好看吗?怎么不直接打印出来当书法?有些人练了多年,就学会几个固定偏旁笔画,到处用,似乎是功力实则是呆板,自然就没有欣赏价值。而行书行草行楷变化多端,比较能彰显个性,还比较容易认识和实用,当然就适合多数人口味而被喜欢接受。
楷书需一笔一划写、而且用笔、运笔、行笔中要求严格,必须有临帖的基础,写出一篇楷书所需时间很长,在古代一般用于公文传递和聖纸及榜书等。书法流传至今它的作用有所改变,但人们在学习书法中,作为基本功的是必经之路。(图上)
草书写起来流畅省时,但必须有前人形成草书的规范、不能胡乱造字,一般写起来也不容易!而且、欣赏者和广大百姓不容易辨认。除了专业人士外、学写的人也不多。(图下)
唯有行书、书写起来流畅、省时、广大人民群众容易辨认,只要有楷书的功底,人们、尤其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都愿写行书!而且它的实用性比楷书、草书要普遍一些,例如除了题写匾额外,写个通知也是常见的。如果有深厚的楷书功底、写出来的书法,还能给人们带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图中)
从书法艺术来说,行书介于草书和正书之间。既有草书的快捷与表现力,又具备正书的易辨识性,可谓雅俗共赏。
从书写者角度来说,楷书专谨,学习起来需要耐心,且不易成就,使人望而却步。尤其初学者,尚未领会其中美妙。而行书自在,学起来可稍得率性,且稍有使转,便可在人前显贵。
当今学习楷书的人容易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主要都以欧体字和颜体字(或柳赵体)为标准,有一种除了欧颜柳赵就不是楷书的共识,这就使楷书逐渐走入了死胡同。千篇一律的楷书使人们的审美出现了疲劳,甚至失去了审美的意义。可以说,近乎百分之九十的楷书都不是自有风格的楷书字,只是欧颜柳赵的临摹体罢了。因此,楷书逐渐成为了学习的基础书法,其地位越来越低。行书则不同,尽管也有临摹的痕迹,但毕竟还有很多可发挥的空间,可形成一定的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行书变成人们普遍的创作书法体式。
行书呢 可以带点放开的自己想法写 楷书呢 稍微有点规矩一些 我的观点是 两种人年龄段可以写 第一种青少年学楷书可以写 第二种 老年人可以写楷书 青少年为什么要先写楷书 因为他规规矩矩 一撇一捺的 对他古人来说 对为人处事也一样 老年人写楷书 慈眉善目规规矩矩的 这种味道
书法“传承”二字用行草书怎么写好看,有什么技巧?
顾名思义,行草的风格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兼具行书和草书的一些特质。一方面,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单字结构,能展现出每个字的各种优美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草书线条的连贯和变化,可以展现出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美。
传承二字有多种写法,个人比较喜欢二王和米芾,现成的写法在网上可以找到不少。我结合自己的一些书写习惯,尝试了一下,有诸多不足,希望有些参考价值。
谢邀请,憋人觉得传承二字应体现出从上往下的气势,贯通一气,一脉相承,不能气断,一来体现出书法史的传承,二来体现技法、内涵的传承,意义的传承,正统碑学,帖学当推之。江湖不考虑!
首先从用笔,做到“中锋取质,侧锋取妍”的根本,一副作品先不看技巧,先看线条的质感,做到“入木三分”,有一种锥画沙,屋漏痕的味道,笔在画中,才能写出线条的质感,其次再看用笔的技巧,比如,露锋,还是藏锋,虚实结合……
再看结构,要注意疏密、向背、收放、留白布局、高低错落……
再次看章法,比如“传”字写得轻巧灵动一些,“承”写稍微厚重感,行成对比,或者一个字中,如“传”,左边“人”写得厚重一些,右边“专”写得轻巧灵动一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改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改造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