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羲之草书字体郭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王羲之草书字体郭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郭沫若为什么会提出兰亭序是伪造的且王羲之时代都是隶书的论断?
其实大家有兴趣可以找到《兰亭论辩》(大概是这个名字)看一下。郭以二王同时代墓碑为隶书为由,认为兰亭序为伪,现在看来是武断了。
起码兰亭序是存在的,唐时人就大量练习,今天可以看到多种墨本以及练习段落,说明这本帖子在宋以前就有了。但是无法确定最早的仿本是哪一个,谁更接近原本。
现在留下的各本,基本差不多,相互印证,可以看出基本保存了原帖的大体面貌。之于细节,则差别较大,甚至兰亭八柱也好,定武兰亭也好,美则美矣,但距离晋时风韵,差之远矣。
郭作为一代大家,在书法上的造诣非我等所能望及,他虽因时代所限,但眼力还是有的。可能他看遍现有各种兰亭版本,无法看到心目中的晋代风彩,对兰亭序就有所怀疑吧。
郭的怀疑有一定的道理。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只是由篆向隶的演化,经过西汉简牍的过度,至东汉,隶书的结构笔法已趋固定。西晋时,隶书仍为主流字体,楷书尚未流行(存世样本罕见),东晋时,虽有楷书作品,但与后世唐楷区别明显。目前兰亭集序有诸多版本,仅就最流行的版本而言,从其字体结构、意趣、笔法等看,基本属于唐楷一路,甚乃有宋代文人笔意,与王羲之其他存世样本对照,也出入较大。王羲之乃东晋时人,何以前朝人用后世字体?郭是古文字大家,有此怀疑很正常。其实清代也有人质疑,只是未能有足够实证。
应注意的是,离王羲之时间最近的古代书评家都说王是善于草隶者,如晋宋间人羊欣、南朝刘义庆、梁代虞和、梁代吕肩吾都是这个说法,并未说王的楷或行楷是其最长。王虽“博精群法”,但爱好书法的梁武帝说王书风格是“字势雄强,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而传世《兰亭序帖》,正如郭老所说,是一种“妩媚”书风。这个大家都能看到。加上王羲之的人生态度一贯非绝望与悲观,参加兰亭宴集时所赋之诗,都是意带乐观和進取,并非《兰亭序》文中的生命将绝的痛叫,死亡即临的悲吟,可以断定连兰亭文章都不是王的;其书法系文章草稿,未经清抄,故其书法也自然不是王的。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吗?
真迹己陪唐太宗葬于昭陵。王羲之书法,.行書兰亭序.是书写自己文章,小楷乐毅论.黄庭经是书写别人文章,其余都是尺牍,一帖数行.有行书,有草书,多讯问.吊丧.答谢之类,当时收藏者限于親朋好友,***收藏始于南朝刘宋时期,帝王搜罗法书名迹,通常赏赐酬金.委以官位.故收罗效果显著,当时有详细报告.二王书迹约3000帖,王羲之的不会少于1000帖。到梁朝时.御府收藏二王书达15000纸,王羲之的应有7000余纸.西魏將领攻陷江陵前夜,梁元帝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及二王遗迹付之一炬,魏将进城,拾遗四千卷.王书还有多少不详。后来唐太宗重金收购王书,民间王书又聚到王府,记载有王书二百六十余帖,玄宗时已有二千九百纸.应包括一部分临摹本。有些也毁于收藏者.兰亭序陪葬昭陵,再以前羲之妻弟收藏的作了陪葬品.王羲之《王略帖》真迹为米芾收得'去世前焚毁。唐太宗聚藏的王书,后来宫禁不严,多有流出'宋朝徽宗时,书宣和书谱著录的王书不超过三百帖,估计杂有摹本和赝品。靖康之难,府内王书再次失散,不知踪迹.高宗赵构说"余自渡江,无复钟.王真迹"可见自南宋时.己不见王羲之真迹了。现流传的都是***品。现藏大陆的兰亭序.寒切帖.初月帖.姨母帖.藏台北的远宦等帖.流失日本的丧乱等帖,流失美国的行穰帖都是名帖,以唐摹本最宝贵,如启功所说"便与真迹等同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羲之草书字体郭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羲之草书字体郭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