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硬笔和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硬笔和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还记得硬笔书法名家沈鸿根吗?他的字好不好?
沈鸿根是为世界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中华书法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国中国画院顾问,上海民族画院名誉院长,济南大学***教授,洛阳外语学院客座教授。
善诗文,精书法,以“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的书风和出版四十多种数百万字的专著与字帖称雄艺坛、蜚声四海。
书法作品不仅荣获台湾“诗书画大展”特优奖,菲律宾“国际文化交流”荣誉金奖,泰国“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金奖,法国“国际金塔书画大展赛”金奖,美国“中国当代名家国际大展”最高荣誉奖,还被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收藏。曾多次担任全国乃至国际书画大展赛评委主任,并应邀到各大学讲学和东渡日本传艺。名列《世界名人录》,《中国美术年鉴》等。
看了上边的介绍,你现在对沈鸿根的书法怎样是不是有了一定认识~
再次附上本人的拙作
沈鸿根先生在硬笔书法界名气的确很大,曾经名噪一时。记得以他的名义办的硬笔书法函授班,影响力和普及面很广。但不知为何原因,没有多长时间,函授学校不存在了,沈先生的名气也就渐渐地少有人提及了。
这其中究竟何原因,恐怕连沈先生自己也不会全明白。硬笔字本来就是外来文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硬笔字的书写很快传遍全国各地,流行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迅速达到数亿人写硬笔字的局面。但仅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硬笔字的实用性又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来得快,去得更快。
这也许是在短时期内,迅速造就了一批硬笔书法家,又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主要原因。
沈先生无疑是其中之一。
但也有例外。例如庞中华先生的硬笔字,行楷之间,将硬笔字写出气势磅礴,有棱有角,好比毛笔书法的“颜体”,很有风格特点,至今影响力犹存;黄若舟先生的快写硬笔字,行草之间,将硬笔方块字的结构优化成连笔体,形成既美观,又书写便捷,集通俗、典雅于一体硬笔书法。这种雅俗共赏的硬笔书法,不仅受到大众喜爱,也是硬笔书法的发展方向。顾仲安先生的硬笔书法,与前两位相比,虽然少了个性面貌,但他的硬笔书法六体皆精,可谓硬笔书法全才。
而沈先生的硬笔字,虽也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但似乎太“漂亮”了,书体在行草之间,点画笔法过于扭动,简洁明快方面有所欠缺,尤其字形的严谨性不足,而随意性有余。这是硬笔书法最忌讳的。
也许,这也是沈先生的影响力不及上述三位先生的缘故吧。
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评论沈鸿根先生硬笔书写有些造作的,一定是对他没有全面了解的。
虽然很少临习硬笔书法,但十多年常置案头的只有卢前先生及沈老的两本硬笔字帖,可以说见识过于浅薄,但提及江鸟,有些想法还要一吐为快。
不同于别的当代硬笔书家,卢与沈二位前辈可以说是艺术与实用、传统与现代分野最为明显的代表,前者纯粹二王书风,倜傥飘逸,透出浓厚的书卷气息;
后者风格出处较杂,从一些草写的字形上看,似乎揉合了宋明一些书家特点,形成自家的面貌,明快而简捷。
沈鸿根先生硬笔书法分前、后两种风格。我个人比较欣赏前期的,它是那种让急于在实际运用中想快速提高书写水平的人一眼便有如遇知己般喜爱认同的感觉。这一时期他的硬笔书法是最接地气,最大众化的。虽然如此,如果临过一段时间,便会体察到其中高妙之处在于“势”,一种能快速书写而又谐调统一的“笔势”。
再仔细看,沈先生把别人一直追求的“大雅”,隐藏在了“大俗”之中,这些通过它的笔法可表现出来。他的用笔多顺势而为的“露锋”,极少造作,在勾、挑、折、两竖、多横处却极考究自然;结体上内擫、外拓并施,内擫稍多,
这也让许多学其字体的人峭拔有余,圆润不足;
他的章法最为“通俗”,是最佳的“公文体”,但给人的感觉却又极具书法审美趣味。
每个书法人都有所体会的是:当熟悉书写变为自己的审美疲劳后,便会自觉地去寻求变化。这就是沈老后期硬笔书法的一个表现。
沈鸿根(江鸟)先生以耄耋之年致力于传统毛笔书法研究,尝试以硬笔入软笔,并又以毛笔入硬笔,试图以“大俗”入“大雅”,增强“艺术性”,这便是现今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江鸟)硬笔书法面貌。实际地讲,对此个人也有些不认同,以为是“大俗”入了“真俗”。
然而,“艺术”展示的价值也在于此:欣赏的高山景行,不欣赏的不名一文,唯见仁见智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硬笔和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硬笔和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