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先生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先生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书法之笔画,即自人流出者;书法者,人之用指、腕与心运笔之一物以流出美之笔画也。
骨与筋可谓笔画之实质矣,但欲达到骨与筋之境也,则为表现之事也,骨与筋者,自其本体言,本已为笔法上之表现而非形式。
先生认为,书法以指、腕和心挥运毛笔,画出线条,这些笔迹中有骨,有肉,有筋,有血,有气,书家之“意”即已由此表现出来。尤其先生论到行草之笔画的“血脉连贯”,其使转、引带“此等法皆不易以形质如笔画者方之,而实已融于意境矣”。
谁的硬笔行书好?
我个人比较喜欢庞中华老师的硬笔书法,也学了好多年。他应该是我国较早把硬笔书法上升到艺术层面的人物,在他的推广下热衷硬笔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硬笔字的认识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在他的影响下我国逐步涌现出一批硬笔书法家,各种硬笔字帖也如雨后春笋般发行起来,现在甚至学校层面也逐步要求学生把字“写好”向“写美”方向转变。
田英章、庞中华二位先生的硬笔行书好。田英章出身书香门第,本人又是***院特聘书写员,其不仅楷书美观大气,行书也是自成一派,受到广大书友们的喜爱。
庞中华几十年来,出版了许多硬笔行书字帖,同时发行到日本、及港、澳、台地区,同样受书法界的好评。
硬笔行书,哪位老师的行书更适合日常书写?
就目前硬笔书法的现状看,还没有哪位老师教授日常实用的书写方法。况且日常实用的硬笔书写法至今还是空白,无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总结,尚未形成系统的教材,何来传授的老师?
现在的硬笔知名书家还都忙着参赛,无从顾及硬笔日常书写的研究和普及。目前硬笔书法还沿袭着毛笔书法竖写的模式,纵行实用写法少入展。导致纵行写法受众最多,即快写又实用,急需提升写法和普及,但教授这方面的师资却少而又少,几乎无人问津。我曾在五年前,结合自身练习和探索,呼吁过加强硬笔实用书法研究的文章,但反应平淡,沒人搭理。硬笔实用书法适宜简约笔划快学,且学起来并不难,只要你不是奔着硬笔书法家头衔去的,肯用心,真心想练,便能很快上手,写出漂亮实用的汉字。
我的自学体验是:以毛笔书法的法度为准绳,以硬笔行楷书为基础,以行书牵丝映带为标准,在娴熟上下块夫。只有达到了单字的精熟,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快写成形。精熟需要加大书写的质和量。硬笔书写因笔的质地优势,为发挥手指及硬物等做为快写***工具提供了便利条件,基本解决了实用快写量和质的问题。我在自学时,多用手指或就地取材的,在空间,地面,沙地,玻璃板等任何环境,训练单字或组字的快写,然后在手指和硬笔之间转换或交替快写,使之生成熟练的肌肉记忆。由此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巧则成艺,进步十分明显。此法简单易学,建议你不妨一试。以下是我用圆珠笔芯写的快写稿,供你参考。
没有什么要求就练庞中华,易学!
如果想有所成就就谁也别练,只找古代大家的法贴练,比如赵孟頫的《胆巴碑》,陆柬之的《文赋》,还有王羲之的《圣教序》等。
想有所成绩千万别练现代的硬笔书法,不行!
如果要求不是很高,我自荐一下,可以看看抱庸诗书的硬笔字,草根味十足,但也有些自己的小风格,并不是很难学。
不论学谁的,长远的看,都是殊途同归,都要从临摹走起。临摹重在点画结构以及结体,初学阶段就是抓形貌,先不要考虑笔法行气章法的问题。形貌抓住了,字的肢体骨骼拉开了,再去琢磨用笔之法、章法之妙。很多学硬笔书法的朋友,才学了一段时间,感到效果不理想,就怀疑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方法不会有问题,主要是临摹习练得太少了。
硬笔不像毛笔书写那么复杂,最关键的就两点――点画形态与结体。所有前期的习练都要始终围绕着这两个关键点。点画形态是技术活,需要多看多练,结体是艺术活,把有形态的点画拼组结构而成字,这就需要把点画按照结构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变通处理,光靠重复的写就不行了,得用脑袋琢磨。这就要求,即便是初学者,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从何处来,靠帖读多家。
硬笔书法,一半靠悟性,一半靠苦练。古代抄书的文吏写一辈子的字,也没几个成为书法家。而光琢磨问题,不勤于动手实践,只可能成为书法理论家、评论家,而不可能成为书法家。如题主所言,只想把字写好看写规范,随便选一本字帖,照着猛练就可以了。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书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先生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先生字体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