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用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用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主要运用于什么场合?
至于在什么场合,该用哪种字体,并没有固定的说法!只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说在古代,一些文献 ,著作都是用正楷来书写的,再早以前有用隶书的 秦朝前用后大篆 小篆。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结构端庄,线条又不失灵动,因其易于识别且书写较快,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字体,包括日常书写和签名(非花体)等。
为什么要发明行书?
古有楷书和草书,楷书书写速度太慢,而草书有时难于辨认,所以出现了介于二者之间的行书。行书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由刘德升所造。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过:“楷如立,行如走”,《太平广记》第206卷“书类”一章中记载:“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变,务从简易,相闻流行,故谓之行书。”
行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行书结构特点:
字形结构必须以书写文字为载体。结构险绝,姿态万千。但重心平稳,斜中求正。一般结字法有:疏密变化法、正侧变化法、开合变化法、轻重变化法、大小变化法、长短变化法.、突出主笔法、正侧变化法、挪位变化法。
以少代多,以简代繁是一特点,书写时便捷。
行书章法:
行书纵有行,横无列的布白是最常用的一种章法,整行可以呈斜势,也可以呈曲线形。增强了章法的流动活泼感。每一行字与字之间应有行气。这样看上去才神彩飞动。
行书用墨:
为了产生墨韵变化,蘸一次墨应多写几字,才会有由浓而淡的变化,这种浓淡变化使作品有空间感。
汉字是所有书法艺术的载体。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也不另外,当然行书的主要载体也离不开汉字。汉字包括象形,会意和形声字。在行书创作的过程中,汉字的笔法、章法、题款都很讲究。汉字的笔法要有古味,也就是说,书写者必须要认真研习古帖,从传统书法中吸取营养, 行书的章法也很讲究,一幅作品,合理的章法布局,气息通畅,赏心悦目。章法的布局,包括字的大小、浓淡、干涩飞白、字的造势、笔断意连、字的曲直、笔画的粗细等等。书法研习者必须认真临帖,努力提高自己书法水平和个人修养。
行书的主要载体:最早是魏晋的尺牘和手卷。书法特点是:行列关系上有行无列,每行首尾大多近乎平齐,布局齐整;行间则随形布势,欹正相生,自然妥贴;整体形式介于后世平正形与摇摆形之间,完全出于自然,是晋人“尚韵”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行书主要代表作有:王羲之的《丧乱贴》《兰亭序》、王献之的《东山松贴》和王珣的《伯远贴》等。
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字,当然,行书也不例外,行书依附于汉字这一载体,通过书家的笔墨对汉字之形作艺术处理,通过增加各种线条质感。线条形态的美感和结构的参差变化,章法的变化。表现出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自然界万物形象之美,抽象之美。喷发出不同的情感之美、神***之美。
书法艺术中的疏密对比、曲直对比、点线对比、俯仰对比,和汉字的形不可分离。
书法艺术的书写不能脱离汉字。
古代书论中是这样赞美汉字书法艺术之美的: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廷,女萝之繁荣,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象,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
《孔侍中帖》为东晋.王羲之书,白麻纸摹本。现藏曰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此帖骨法用笔,清刚而自然,有中庸气息。
(上图为王羲之书孔侍中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作为书法五体之一的行书自然以汉字为唯一载体,以毛笔和宣纸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行书主要是从隶书和草书演变而来,大致同楷书同时形成和发展。隶书是早期行书和楷书笔法的共同基础。王羲之的《姨母帖》行书、草书穿插互用。用笔浑厚圆润,结字多横向取势,具有浓厚的篆隶风貌。因此,可以断定这件作品是王羲之早期的书法作品,也是从“古质”向“今妍”转变的代表作品。这件作品被乾隆皇帝盖了一方很大的印,被盖住的字不清晰了,对于书法学习来说,有点遗憾。
《孔侍中帖》为王羲之行书作品,细察之,犹能感受到王羲之书法由隶入行的特点,如“月”字两个短横皆有向上挑之势,这种写法在简牍中常见。
《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的行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文赋帖》是唐代时期陆柬之创作的书法作品。唐代以来,楷书逐渐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基本字体,行书也不知不觉地把唐代楷书笔法作为自己的基础,过分强调了提按与顿挫,但唐代行书还较多地保留了早期行书连贯流畅的行笔特点。
行书的笔法特点:首先,笔画省连:有些次要的笔画省略连接后,不影响字的辨认,可以省略。但应以字帖为依据,不能自己随意减省。其次,增加折转:楷书中笔画弯折处常加按顿,行书则改为翻折或转笔,使之连贯流畅。第三,引带呼应:笔画之间的呼应常常反映在点画起止处。一画结束,笔势往往指向下一笔的起点。两笔联系紧密时,有时出现细细的连线(游丝)。游丝只能自然得来,切忌做作。第四,笔顺可变:为了书写快捷,有时改变楷书的笔顺。
行书的结构有变化多端、夸张尽态、虚实相间等特点。行书不仅一种笔画有很多形态上的变化,相同的部首,偏旁也常常写的不一样,但初学者可先掌握一、二种写法;行书有时把一个主笔进行夸张,但尺度仍要适宜,不能天限伸延;行书虚实关系富有变化,应该在掌握笔画均匀排列的基础上仔细视察字内部各个空间的大小、形状以及过渡细合的方式。
行书的学习“贵在熟看,不贵生临”,应该加强对行书的感性认识,多看,多摹。一本优秀字帖的细节特征几乎是不可穷尽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用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用途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