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的草书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天的草书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与字和天字的草书有什么区别?
与字草书和天字草书有雷同也有区别
草书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但是他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乱中有序,不可能乱来。
在古代,没有现在的资讯发达 ,由于各个人得到的字帖不一样,没有多少参照物,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的字就会流传下来,由于这些写字的人名气太大,一般不会质疑他们,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下面看一下,下面三幅草书图片的对比,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与和天就是这种情况,与和天本来千差万别,但是王羲之开始这样写与字草书(图一),(图三)启功可能得到的是王羲之的草书帖,所以现在也这样写了,本来是错误的写法,但是也一直在传承下来。就和现在的足球一样,明明是犯规在前,由于裁判的失误,还判有效,由于这样的错误存在,有时候更增加足球的魅力,书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与和天的草书写法可以一模一样(他们是楷书字异草书同),属于草书异同,但是天和与结对不能写成一样,这就是草书草法决定的。
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从楷书特别是繁体字看,它们的区别更大,自然在草化的过程,具有各自特征的部分,在简化过程中基本上把原始形态保留了下来。不过确实有部分草书写法还是比较接近的,但也不至于无法分辨。
简单来说,天字的草写,符号化的话,就是一长横的下面加上一个3或2字形。与字的区别在上部有是一短横有横贯左右,而是居于第二笔的右侧,可以看作短横加3字形符号。
不过在大草书法中确实有非常接近的字形,如王羲之的与字和王宠的天字的草法就分辨不出来,实际上,就运笔的节奏上也是不一样的。
草书中确实有一部分字非常难以分辨,这本身非常正常。过去人们的书写都是按照自己所熟悉的规则形成的一种书写习惯,甚至一些常用语都变成了一个符号来替代,并不影响识别与阅读。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代人创作草书书法作品,就必须按照规范的草法去书写,对那些实在难以分辨者,完全可以换一种写法,我们看附图字列,同样一个字,其草法也是不拘一格的,有丰富的草法字形供我们选取。
天字和与字的草书的区别,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下边两图就是历代名家关于“天”和“与”的草法,虽不太全,但草法都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个区别是天字第一笔较重且横长,且时有与下一笔断开的;而与字大都是第一笔较短,且没有和下一笔断开的。
第二个区别是天字的尾笔可以上挑钩,而与字的末笔则不能上挑。
第三个区别是与字可以先点或撗,再左上竖下折折折,而天字則不能。
认为不好区分,可以先写容易区分的。草书法度森严,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有的你照样描下来就不认识了,这和你描摹笔划长短、行笔轻重、使转度的大小有莫大关系,准确把握,就应多读、看名家名帖,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别水平和草书水平。
草书记忆起来有点儿费劲。
只有多读多练多写,你比如说“知”字和“去”字,区别在最后一笔的长和短,长一点儿的就念“知”,短一点儿的就念““去””。
这个字是“甚”,请看一下下边的“叔”字草书写法——
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不仔细看,以为是一个字儿。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读贴,多写多练。
这个问题提的确实很好,草书“与”和“天”的写法的确有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但是两个不同的字,书写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下面我们举例分析一下。
我们举两位书法家书写的例子:鲜于枢(古代)、徐伯清(现代)。
下面是鲜于枢书法家书写的草书“与” 和“天”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直寄老人,元代著名书法家。
下面是徐伯清书法家写的“与”和“天”, 徐伯清,现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艺术家协会会长。
我们先说一下两个字书写的相同点:相同点是字的下边,笔画走向基本相同,而且都是拐折了两下,最后都有一个小尾巴。
不用点:不同的地方就是第一笔横左侧露头与否,一般情况下,“与”字,上边的横左侧不露头,“天”左侧要露头,这是最大的区别。
朋友们看明白了吗?
有哪些草书草到自己都不认识的字?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一句:如果草书草到自己都不认识了,那就是什么都不是啦!也可以说那叫胡写乱划,耽误时间,浪费纸墨!
与其提出这样的问题,还不如下功夫临摹字帖呢。这样的问题也叫问题?
不知道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出自何意!是搞恶作剧?还是搞笑?还是忽悠人?
修身养性是立德的根本!学习书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修身养性。
我曾经说过,学习书法之人,要先学做人,再学写字。
现在,大家着实都很忙,且工作压力大,得空到《头条》来看看,主要是想从这里收获点什么,真的不想见到这样的、类似这样的提问。
比如题主提出的“有没有草书草到自己都不认识的”这个问题,就是很没意思的问题,哪有自己写的字连自己都不识的?草书再草也是自己写的啊,难道自己就不认识吗?自己都不认识的草书,那还叫“草书”吗!真是可笑之极!
有哪些草书草到自己都不认识的字?这个问题可能是对草书不了解,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草书有自己不认识的字吗?当然有。但并不是它“草”的让人不认识。而是自己不知道这个字。就如楷书中我们不认识的字是一样的。草书具有严格的书写规范,而且有的字有多种写法。自己会其中的一种,对另外的写法不认识也是常有的事。
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草书的人,他们常常把潦草当草书。以自己想当然的写法来臆造,这样的写法,别人不认识,过后自己也可能不认识。因为自己的臆造,是无规律性可寻的。
草书的规范性写法,都是以繁体字进行的。千万不要用简化字去写草书。虽然,简化字中许多字是由草书中简化来的。但简化字有些字在草书中却是别的字。往往是学习过草书的人,会读错,没有学习过的人,反倒不会读出。
要把草书讲清楚,一百个问答题也难以讲完。所以才会有:“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氵)空挑却是言(讠)。长短分知去,宀头缺左畔……”笔画长一点,短一点,就是另外一个字。所以,要写好草书,一定不要自己凭想象。民国时期的书法家于右衽编写的《标准草书》,是学习草书入门的比较好的教材。详细的把各种偏旁部首的草书写法例举规纳出来。并有历代书家的实例示范。另外,北宋时期专门为草书学习而编写的《草诀百韵歌》,也是学习书法的人必不可少的草书学习教材。
掌握了偏旁部首的草书代写方法,大部分的常用汉字基本上都能够认读。学习草书,还要多读多看。对不同风格的写法,都应该了解。对某些不认识的字,才能够根据上下文的字义联系来辨认。
草书是古代文人为快速记录语言而形成的一种书写方法(有点类似于速记),结字讲究连贯,一笔写成,为此一些部首需要特殊符号代替,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又经历代文人总结形成了草书这种艺术形式。所以草书既讲究书写快,又有特定要求,艺术创作还要讲究章法布局。只要经过学习练习,认识肯定不会有问题!
如果草书写得连自己都不能认识了,那就不是草书了,那是糊涂乱抹。草书有严格的规范性,并非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必须符合约定俗成的艺术规范。用哲学***培根的话说就是:只有在限制中才能显示才华。草书就是这样一门在限制中显示自由和才华的艺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的草书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的草书字体写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