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啥要写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为啥要写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行书用途?
古代行书有多种用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途:
日常书写:行书作为一种较为流畅、自由的字体,在古代常被用于日常的书写记录,如书信、日记、便签等。它比楷书更快捷,比草书更易辨认,适合于日常交流和记录。
文学创作:许多古代文学家和诗人喜欢用行书来创作诗词、文章等。行书的流畅性和艺术性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使作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书法艺术: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被广泛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书法家们通过行书展示个人的笔法、风格和艺术造诣,行书作品常常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官方文书:在古代官府和朝廷中,行书也被用于一些公文、奏章等正式文书的书写。虽然楷书更为规范,但行书的书写速度较快,在一些情况下也能满足官方文书的需求。
匾额题词:行书常常被用于题写匾额、招牌等,以增加装饰性和艺术感。其优美的字形和流畅的笔画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起到宣传和美化的作用。
石刻碑铭:有些古代的石刻碑铭也***用行书字体,以便于刻写和流传。行书的字迹清晰,易于辨认,能够长久地保存历史信息。
文化传承:行书作为一种传统的书法字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传承行书,人们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总之,古代行书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也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方式。它的广泛应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字书写和艺术审美的重视。
古代行书是文人雅士交流的载体,也是民间非正式场合交往用的书体。东晋时代成熟并发展到一个高峰,凡晋以后的书法家几乎都会行书,直至现在,都是最实用,最受欢迎的书体。
最近临某老师的行书,为什么练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要练习楷书?
我个人还是认为先从楷书开始学习,然后再转学其他书体?
很多思友会从楷书开始学书法,学了两三年甚至更久之后,体会到丰富实践与审美的重要性。于是会思索如何转换到他体学习?如何转换后的学习效率会更高?首先值得认可的是,有这样“转换”的思维是非常好的,最怕是死守楷书,唯楷独尊,最后导致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后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学习了楷书之后如何学他体?笔者综合不少同行和书法教师的意见,开出一点建议。
1、一定一定要大量读帖
宋代印刷术的发明,尤其是后来楷体印刷体的愈加流行,国人对书法的审美严重地受到印刷体的影响。一个人沉迷过楷书后,很容易显然审美惯性,很难真正理解行草篆隶书法之美,所以,大量读帖就能相对好的从审美规则上,给自己扫清障碍。
2、隔空打牛,旧习清零
其实书体都有自己的障碍,圣教序有笔法的障碍,楷书有气虚的障碍。学了很久的楷书难免有旧习,若想学其他书体(如草行隶等),不宜急着上手,很多人换帖时容易有“旧体复燃”的阻碍之感。所以,建议还是要回去练些篆法线条的东西(如下),清除惯性障碍,将旧习归零,重新进入另外的体系。
3、审时度“人”
这个“人”就是从你学习的对象下手,如果你学的是颜体楷书,不妨从颜体行书入手,会比直接学二王行书更顺手,如果学欧体,不妨试试欧体行书比如《千字文》再转入二王无妨,至于学赵孟頫就更丰富了。
4、循序渐进
如果学米芾,也不妨找出米芾早年作品比如《白云居》来试试手,能明显感受到米芾和二王从融合到个性的过程,有了感悟之后转到米芾手札等学习。学习难度由低到高,顺序是结构到气韵。比如学二王,那么应该是《圣教序》→二王短信手札→《兰亭序》。 可以经过这样的“软着陆”之后,再去摸索二王甚至如《兰亭序》等高阶科目。没必要一上手就《兰亭序》。
最后再提醒大家,千万别以楷书的审美体系和惯性去审视行草书,行草书有字组关系,有空间分割与布白关系,和线条墨色等对比关系。行草书更传神,有更多楷书所不具备的意韵,先从意识上调整好认知,是从楷书走向行草书的最佳起点。
这个问题有几方面的原因。而且你的感觉觉也比较符合一般行草临习的路数,古人有一句话"无篆隶不言行草"。原意是指写行书草书,有了篆书隶书还有楷书的基础,就有了根基 。就能立得住字,从长远说,就能写出高古之气而不至于落入俗套。
就是说很多书法家,写一段时间行草,就会回过头再练练篆隶楷,目的是写行草惯了, 就怕熟而生油滑感,用篆隶楷的一笔一划,和生涩感,来修正一下行草的奔放,所谓起收有节,才能很好的控笔。
还有一个原因是行书和楷书有区别 。也有关联。两者并非泾渭分明 ,特别是启功给他的入室***,古典文学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学者张志和说过一句真传:"恩师启功先生说过,行书要当楷书写,这个道理也须明白,所谓"行书,就是在楷书基础上加快运笔速度将楷书的标准笔画作些变通,有一些笔断意连,游丝牵线的变化笔法,使字更生动,但对于初学行书,功力不到,很容易导致运笔浮华,点画失位,而显得紊乱。所以不妨把行书当楷书写,容易写得稳妥,久之,自然也能逐步达到形神俱似"《张志和谈怎样临写圣教序》
这句话本质含义,并非让人用必须楷书笔法写行书,而是说行书是讲笔画之间的承接,联系的逻辑性,其结构大部分还是楷,隶,篆体的结构和笔势。顿挫,起止,开合,牵丝连线要笔笔都有交代,而不是连来扭去,古人谓之"无一笔无来历处"。
行书接近于楷书的基本笔法和草书流动的笔法,行书运笔虽比草书慢,但比楷书要快,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说明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的不同。
所以说,行书某种意义上就是楷书的流动性书写。正如苏东坡所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
行书其实因为书写的便捷,是将楷书行笔中的一些繁杂的笔法进行简化,省去了许多逆、回、顿、驻、转等楷书笔法。
可是,写行书有必要温习楷法,这并非意味着行书书写必须建立在楷法上,行书在用笔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点画的表现上保持楷书所要达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艺术效果,笔画当重处还得重,当轻处还得轻,不能像楷书写出的那样一般大小,有弯无折,没有欹侧跌宕的变化。
刘熙载《艺概》云:“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且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提正、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这种功夫要从楷书中来,根据楷则进行放松,使行书行笔有节奏。在起笔、收笔时缓些,在中间行笔时快些,而在笔画之间交换过程中,笔势更迅疾些。总之,行笔既要不徐不疾,沉着从容;又要有疾有徐,态度自在。
从以上历代书法大家们的经验说明,行书和楷书是有同有异,相互作用的,所以学行书过程中,兼习楷书,可以相互促进,是一种有益的书法之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啥要写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啥要写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