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歌的草书字体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歌的草书字体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草书上佳范本《草诀百韵歌》,为何托名王羲之?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王羲之草诀歌》版本很多,文字内容多少差别较大,但基本表述大体上一致。《草诀歌》以“草圣最为难”开篇,以“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结尾,篇首冠右军之名,篇尾落款“王羲之书”,有的还钤有《王羲之印》印章。考察这些版本的异同,有两点可以肯定:
一是这篇文字的内容不会是王羲之编写的。王羲之是东晋朝廷大臣,是王公贵族,同时也是当时名士,自然很重个人名誉声望。他即使再自信或自负,也不会傻到自封“草圣“,并且在自己写的文章中自我吹嘘,要别人“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的。
二,从落款署名“王羲之书”的各个版本书写水平来看,无论结体、用笔都与所传王羲之草书字迹相差甚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王羲之十七帖》及《大观帖》所載王羲之墨迹刻本比照对勘,便可一目了然。即如卷首冠有米芾集字的版本,也与王羲之上述诸帖不可同日而语。
三、《草诀百韵歌》到底是出自何时何人之手,至今无法得出明确结论。但从时间上推测极有可能是宋人编写。
这主要是因为整篇《草诀歌》完全是由符合近体诗格律的韵文组成。全文106联,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且完全符合排律的规则。首句入韵,虽非一韵到底,却是全用平声韵,仅有少数句子略有失粘失对现象。大家知道,近体诗格律发端于南朝齐梁间,至初唐才渐趋成熟。所以此《草诀歌》绝非晋代之作。又从整篇排律对孤平、拗救的灵活处理上看,亦非唐人风格。
四,据有关资料介绍,明代杨慎《升庵外集》卷八十八有云:”《草诀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初学者,托名王羲之。”
总之,《草诀百韵歌》是中国古代一本重要的草书歌诀,是学习草书的重要门径,历代大家如董其昌、韩道亨等都曾书写过这本歌诀。原作者之所以冒用王羲之的名号,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加快传播。
另外,小草书到了晋代王羲之集其大成,正因为此,亦或就是说这是关于”王羲之草书”的歌诀。
《草诀百韵歌》从内容和字体来看,应该托名王羲之所作。古代书作、书论***托名人之作的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历史上没有弄清具体作者之前,一些人误会为名人所作。
例如著名的摩崖石刻《瘗鹤铭》,是大概是南朝时期一位书法家里养的鹤死了,埋了并写了铭文,刻在石头上。石头几经沉江,后经打捞上来,但是真实作者一时还弄不清楚。唐代的孙处元认为系王羲之书,宋代黄庭坚、苏舜钦等亦持此看法;又因陶弘景曾自号华阳隐居,宋人李石《续博物志》即认为系陶弘景书,后附和此说者最多;也有人认为是唐人王瓒所书,甚至认为是颜真卿书。正是因为没有弄清楚真实作者,所以众说纷纭、以讹传讹。
另一种是故意伪托名人之名,故弄玄虚、唯古是尊。
举例说明。现在可以认定《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是***托颜真卿的名义写的,而且内容上多处抄袭梁武帝萧衍的《观钟繇笔法十二意》,后人之所以要用颜真卿的名义,多半是好事者想借他的权威,表达自己的观点,故弄玄虚罢了。就好比现在很多人写文章,一开口就说这是比尔盖茨说的,那是马云说的,其实根本就是自己的观点而已。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这幅草书作品到底水平有多高?
草不草,行不行,鬼画桃符者总是觉得自己最草最行。
我是最爱草书的,也最敬佩真正的草书的书写者,但是发现这块最容易出“人才”,最容易误入歧途,所谓误入歧途,有几种表现:
第一种:求奇求怪求各种图形。网上看到很多***冒的一笔书,写个字有各种图形,各种花纹,像是绘画又像是书法的,还有折腾一些自以为特色的专利的,如梁和生的风水书法,谁谁的天下第一“鹅”书,吉尼斯世界纪录“寿”字。
第二种,乱涂乱写,鬼画桃符,不求专业性,不临碑帖,毫无传承,就要自成一家。不具体点名,但经常关注书法的一定会知道很多。江湖“***”们都喜欢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既无真正的传统根基,又无真正的创新内力,思来想去,之后整一个自以为牛掰上天的形式,来自成一家,开一代书法先河,以求名垂青史。
要写好草书实际上是最难的,我认为比写楷书和行书都难太多了,要写出格调,气韵,格局,更难,我爱草书十几年,对于草书一直心存敬畏,临帖之余,写写怡情益性,但真不敢说自己在搞创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歌的草书字体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歌的草书字体字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