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辰硬笔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辰硬笔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各位老师看看这字的问题在哪?谢谢?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你写的字欧味很浓,欧体结构基础也比较坚实。所以应该充满信心坚持不懈!
当然,也有一些待加强的地方。虽然我不是学欧体,是学颜体的,但从美学角度来看各楷体审美方向也是统一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你参考一下:
首先,你的横划写得不太够硬朗,欧体的横是非常突出的瘦硬,你写的“百"字长横力量感少了点儿,“求”字和“辰"字的短横均略显丁点儿臃肿。欧体短横其实是非常精悍瘦硬的,下图比较一下欧阳询《九成宫》…
,行笔时且行且战,行至中截留意不要让锋毫走侧,那么就可体会出如卫夫人所说的“横如千里阵云”。我拙笔试写如下…
还有“辰"字和“求"字,我也试写如下…
当然,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需要多年的训练和遍览名帖(包括各体楷书和各种字体的古碑贴)以及慢慢领悟才可步步趋近那种境界!
整体上来说,你这几年对欧体的学习进步还算比较大的了,只是每进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要求和目标。对自己的不满足说明你进取心比较强,后期你可根据弱项去加强训练。另外再训练欧楷章法,特别抓住其端庄、凝重、险劲变化特点去训练。
祝你不久将来书学道路更上层楼!
写得其实可以了,说缺点:1、字写得无力,看起像人有病,病秧秧的2、便向生硬,刻意追求形似。解决方案:下笔之前先将字体的结构预算好,出笔要果断。要把自己的精神贯彻到字里面去。
其实我觉得您的字写的很棒!字形,笔画结构都很好。我觉得有些汉字是有"性别"的,阴柔之美,阳刚之气,形意结合。建议您可以多揣摩字的含义,融合个人情感,书写出您的意境。
从书法的角度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散氏盘》水平如何?学习时要注意什么?
谢谢邀请!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这也是我国考古界命名这类文物的通行法则。散氏应该是西周散国人的姓氏,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
散氏盘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应该是蒋委员长逃台时带走的大量珍贵文物之一。
用夨践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于边柳、复涉瀗(xiàn),陟。以西,奉于敝城。楮木,奉于刍仇,奉于刍道,内陟刍,登于厂湶(quán),奉诸、陵、刚。奉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于棹东强。右还,奉于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于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道以东,一奉,还,以西一奉,陟刚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刚,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鲜、且、、武父、西宫襄、豆人虞丂、录贞、师氏右眚(shěng)、小门人、原人虞艿(nǎi)、淮司工虎、孝、、丰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鲜、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弃之。”鲜、且、、旅则誓。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散氏盘铭文书法是甲骨文向篆书过渡时期的重要文献,在章法布局上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书法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1、拙朴
散氏盘铭文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笔画长短、字的大小、形态的变化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散氏盘单字笔法上,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
2、粗犷
散氏盘铭文用笔粗放豪犷,但并不散乱,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迈。其线质是能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它既不同于早期以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来华饰其形,呈现出线与块面的结合,也不同于其后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饬,而是于不规整之中见其错落摇曳之趣,给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可以说散氏盘既凝重遒美,又不失潇洒畅达。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乾隆年间发现于宝鸡市凤翔县后,一直被私人收藏。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安传统习惯择文首句中字命名。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合称晚清“四大铭文”,是国内学者极为难得的大篆书法经典。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不但是大篆金文的经典之作,也是隶书的鼻祖。
因此,我们了解和学习一下《散氏盘》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书法家吴昌硕对《散氏盘》的研究之深入,不亚于对《石鼓文》的痴情。
他以融会贯通的***风范,给学习《散氏盘》留下了丰富的经验。
今天,我们直接把《散氏盘》作为书法学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我建议最好先学习一下吴昌硕先生的《散氏盘》书法临摹本。然后再进入《散氏盘》拓本的临摹。
因为首先,这个拓本字帖,不少地方模糊不清,如果对大篆研究不多,下笔非常困难。如果没有大篆金文的良好基础,纯粹是从爱好出发学习《散氏盘》的话,起码要与吴昌硕的摹本对照学习比较好。
《散氏盘》这个书法是西周晚期的作
品,有一些古隶的味道,书法也是下笔大胆,自由奔放。同时,也含蓄开张。
郭沫若先生曾经比喻过甲骨文的书法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说:甲骨文也有钟、王、颜、柳。如果说西周的文字还有甲骨文的风流余韵的话,那么,我觉得《散氏盘》更像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散氏盘》用笔以藏锋为主。大部分笔法是藏锋。所以,用笔就要注意这个特点。
比如这个“周”字。就非常有代表性。既有露锋用笔,也有藏锋用笔。
篆书的发展有几个时期,最早是刻骨文,进而发展到甲骨文,后来由于重金属铜(古称铜为金)的冶炼,又从甲骨文发展为金文,金文属于大篆,传为史籀所造也叫籀文,再到秦朝统一文字才有了小篆。
散氏盘属于西周末期的青铜器,盘底铸刻的铭文属于金文。
由于盘底的文字比较深,据研究属于铸刻工艺,先铸后刻,所以要比后来的金文更加清晰,完整。
从书法角度来说,篆书最大的用笔特点就是中锋,这件书法作品由于铸造,雕刻,腐蚀,所以他的艺术效果就更加复杂,不只是中锋可以简单概括。还要用到提按顿挫,战笔涩行,否则很难表现古拙厚重的历史感。
对于的学习近代有很多名家,比如黄宾虹,他的笔法主要就是学习金文,尤其他的笔法很值得借鉴,打破了篆书笔法的平直运动,正中带侧,提按变化。
当然也可以用还原的方法,扔掉时间所造成的腐蚀,笔笔如折钗股,使用篆书平直,瘦硬,的中锋笔法,还原当时典雅的书写特征。
是艺术的理解,还是还原的看待,各有他们的角度,也都可以自成一家之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从结构来说,又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
1,字形,散氏盘的字形大小变化,方圆兼备,一任自然,而章法则行列规整。
2,书写时要注意整体字的横势,不是右上↗倾斜,而是左上↖倾斜。这与后来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
如何学习“散氏盘”,应注意什么?
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共三百七十五字。
散氏盘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
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字体呈扁形,取横势,重心偏下,结构一般左高右低,这样准确的把握字形的变化。
意临的时候可以在用笔上参以行草的笔意加快运笔的节奏,在字形上也可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在墨色上可加以变化,再现作者的个性与***。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重器,出土于清代嘉庆年间,后来被老蒋运至台北。
古代的“盘”,可不是今天盛菜用的盘子。它是古代的盥器,与今天的脸盆类似。盘与匜配套使用,匜类似今天的瓢,古人在行礼仪时(比如祭祀),是非常讲究的,必须先净手。净手也是有仪式的,不像今天打开水龙头,哗哗几下,而是要用匜浇水洗手,用盘在下面接着。
也就是说,这两样东西并非日用品,而是供在宗庙里作为礼器的。
散氏盘上的文字记录的是矢人向散氏转让土地的事,故又称“矢人盘”,类似今天的土地转让契约。
从文字内容看,是矢国攻打散国,让散国土地受了损失。一仗下来,估计是矢国败了,于是割让一些土地给散国,作为赔偿。于是写了个协议,刻在盘子上,再举行个签约仪式,把盘子供起来,这才算完事。
古代没有纸张,重要文件都是刻在青铜器或其他器物上。
唉,中国古人的契约精神都那么强,可现在美利坚的那个“不靠谱”,说退约就退约,说毁约就毁约,古人会不会一气之下,把他招去教训一下?
从书法的角度看,《散氏盘》铭文粗放豪迈,自然洒脱,其线条粗放不羁,厚重朴茂,结构自由错落,用笔看似漫不经心,却于不拘形迹中透出大美之象,粗头乱服难掩其英迈之气。
通篇来看,《散氏盘》形散神聚,充满浓情与才思,没有刻意的安排与雕琢,自始至终因势生发,气息一以贯之,奇古生动,被誉为“金文中的草书”。
总之,《散氏盘》的书法就如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女,欲说还羞,一举手,一回眸,便让人心旌荡漾,原始的冲动便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哈哈,罪过罪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辰硬笔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辰硬笔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