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滚滚长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滚滚长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写的一幅字,请老师们指导!谢谢了?
整体看,有一定功力!但确实有点乱,我认为先别追求粗细大小的变化,慢点写,虽是行草书也要笔笔交待清楚,快写不是匆忙,是熟练后的节奏,心中有数才行,这也是我自己写字的体会。另,多看古今的好帖,学习别人的好方法,改正自己认为不好的方法,欲速则不达呀!心气平和,才能写好字!不对之处,请谅!
字写得不错!民间也属于一流了。我也是爱好者,不懂得那么多的艺术名言,只懂得欣赏字的结构与整体的观感,写得能给人流畅美观的视感就是好字。
其实,很多所谓砖家、名家的作品也不一定很美,只是他们空有一身名气,自然的一般的字也会在那些评论家眼中成为上品作品。我不管他什么人什么家,只看他的字是否漂亮、一流、值得欣赏与学习就行了。
这幅书法作品的书写内容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先说总体印象:行笔流畅,可谓行云流水!对笔墨的把控、章法的布局、用墨的浓淡较为纯熟,书者的书法功底是有的,并且相当老到!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书写者的年龄应该在45-55岁之间!但就书法艺术的角度看这幅作品,尚存在以下不足:
(一)匠气太浓,书气不足。何为书气,所谓书气就是书法承传、临摹的痕迹不是很明显,率性、臆造的成分太多,许多字的书写方法和结构钩沉上是没有出处的,换句话说就是很多字的书写是不正确的!
(二)兴趣太浓,艺趣不够。何为艺趣?任何艺术的表现都是有它特定的规范、标准和约定俗称的,无论是行草还是草书,都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规定去写,要让行家能够看透(坚持看下去),要让外行(局外人)能够看懂!
(三)在现有基本功的基础上,加大临摹临帖的力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上手,然后放慢节奏,选择几家自己喜欢的法帖进行潜心临摹,估计很快就能突破自己!很快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多读帖多临摹这是应该花功夫的地方!写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去写?希望你能尽快突破自己!
谢谢邀请!
仔细看了题主的这幅字,总体感觉是:书写者是喜欢汉字书写的,也是热爱书法的,且有一定的毛笔书写功夫,不足之处是尚未入“法”,应称之为“自由体”。
由于工作太忙,既然邀请,我就给题主提几点建议吧,如有不妥,敬请见谅。
第一,题主可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专工这一帖,把这一帖临到七分像时,在进行书法创作。由于题主有一定的汉字、毛笔字书写基础,若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进入状态应该是很快的。在临帖的时候,先不要急于写作品,要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临摹之中。
第二,用笔要入法,结字要入法。至于章法和墨法,在临帖时先不予重点考虑。学习书法,不从晋人的字入手,终究都是野路子。请题主记住这句话。
第三,在临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一个阶段以后,可尝试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做到边临,边读,边悟。这对你今后的书法创作是有帮助的。
第四,如果时间允许,题主还可以临摹一下汉碑。因为草书,楷书和行书都是从汉隶演变和发展而来。至于篆书,先不临摹也可以。
说一点自己的个人看法,不对的地方还请多指正。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的用笔的功夫还是很深的,这样的一幅作品,在白纸上一口气写下来,洋洋洒洒,还是需要很深的功夫的,包括对于毛笔、章法、字的结构和墨法掌控能力。
有时候我也会写这样的四尺的作品,内容很长,有时候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有时候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每次都要写上好几遍才能满意,耗时费力,好不容易写好了,还发现写的太俗气了,格调也不高。
俗气就是这样,哪怕你天天临帖,天天学习古人,你下笔的时候如果性情太多,或者章法、内容超出了自己的掌控能力,就很容易变得俗气起来。
而像作者写的这样的内容,太熟悉了,反而容易写的太顺手,俗气了。
作者这幅作品,一切都好,就是格调太低了,属于俗书一类,若是按照作者的笔性,多去临写米芾的字帖,还是有出路的。
其实很多的字看起来也有出处,有米芾的味道,但是仍然挡不住作者的随意书写带来的俗气,唯俗不可医啊。
章法的乱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乱,原因是作品中粗心用笔太过于散乱。
你看整幅作品中的比较重的笔画,分布在一幅作品的角角落落,好的书法作品应该粗细、轻重分布均匀才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滚滚长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滚滚长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