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楷书流行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代楷书流行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清两代楷书最厉害的是谁?为什么?
契茶以为,明末清初黄道周,当属明、清楷书最厉害的书家。众所周知,楷书因法度森严,故法古不易,创新更难。而黄道周恰恰在这一高难领域另辟蹊径、自成一体,成为明、清最具创造力的书法家。
黄道周楷书师承钟繇,却又不限于钟繇。从黄道周的传世作品中可以清晰发现,其楷书既有钟繇楷书的古拙厚重、巧趣精细,同时兼具王羲之楷书的清秀飘逸、温润含蓄,欧阳询楷书的劲峭紧结、刚健险绝,颜真卿楷书的端庄雄伟、坚实宽博,苏东坡楷书的豪迈跌宕、率真自然。黄道周楷书融古通变、成就斐然,具有独特而明显的个人风格,是名副其实的楷书大家。
黄道周不但师承渊源、学养深厚,而且个性强烈、人格崇高,是中国历史上书品与人品高度统一的书家之一。黄道周抗清被俘,大义凛然,刑场之上,再拜南方,撕裂衣服,咬破手指,从容***:“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随后头断身殒,兀立不仆。死后留“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黄道周54岁小楷册页《诗翰》,其法度精严、不流凡俗、行距疏朗、结体错落,当属楷书精品。以下附《诗翰》局部***原图及诗文,以飨读者诸君。
己卯初冬。戴伯闇过集草堂赋得万籟此俱寂。依韵和之。
邛唐何所有。瓦屋及松楹。已过希夷径。合无钟磬声。鹿田依竹贵。鸟道入林亨。对榻思前日。乌丝双髩明。
应该是赵孟頫。
仅仅就他的书法水平来说,已经是开创了明清两代书法风气的先河,五百年来此一人。
可以说,赵孟頫,他以一人之力开创了元明清三代书法艺术的审美先河。对古人来说,他说帖学书法集大成者,对后人来说,他是明清五六百年书法艺术的祖师爷。
因此相对赵孟頫来说,往后的董其昌和文征明,他们的书法地位自然是比不上赵孟頫的。
文徵明
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这是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力和艺术感理解能力的,古代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大家可以做到,文征明是其中一位,现今,恐怕是没有了)。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精研和扬弃,最后取得适合自己的笔法。当代很多喜爱书法的人都比较推崇文征明,即使是对书法一知半解的外行人看了文征明二点书法后,也被他的书法风格和书法神***所倾倒,几乎很少见有对文征明书法指出缺点的人。恐怕这样的成就也只有晋唐的大家可以达到了。
傅以渐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清顺治三年(1646)一甲一名进士,为清朝开国后第一位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历官国史院侍讲(顺治八年),左庶子(九年),秘史院侍讲学士,少詹事,国史院学士。(十年)。1655年因”条上安民三事”获得顺治赏识,加太子太保,改国史院文学士。先后担任《明史》、《太宗实录》纂修,以及太祖,太宗圣训并通鉴总裁。又被指派作《资政要览后序》撰《内则衍义》、复核《赋役全书》。顺治十五年,和学士李霨一起主持会试。不久,加少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官至一品又封太子少保,成为封建皇朝中极其少见的”超一品”官员。后不断上书请求退休,回归故里。终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解任。逝世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
明清两代楷书最厉害的是谁?为什么?这个最厉害的标准还真的有点为难,毕竟审美因人而异,每个名家能留名书法史都是有其个性特点。如此,只能看图来评价了。
一、明代文徵明楷书明妃曲
二、明代蔡羽楷书游金陵诗扇页
三、明代黄道周楷书孝经颂
四、明代张瑞图楷书王苍坪墓志
五、明代楷书一觉庵铭
求推荐字体结构比较舒展的字帖(毛笔)?
一是遵守规律,二是看自己喜好。所谓遵守规律,是说一般规律,楷书学唐、行草书学晋、隶书学汉、篆书学秦,所谓喜好,看想写什么书体,看喜欢什么帖。总之,历史留下的碑帖甚多,在明确学习书体后,找自己喜欢的帖。
在选好书体、碑帖后,可找老师咨询,确定正确方向,对初学者很重要。
书法字帖的选择对于准备学习书法的爱好者是一个基础问题,更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关系到书法学习的方向和路径,路子选对了事半功倍。字帖选择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喜欢,就如这位朋友提到的喜欢字体结构舒展的,有眼缘喜欢是选择字帖的第一步;
二是适合,光喜欢是不够的,还要适合自己,这点不容易弄明白,其实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你喜欢的字帖先练练看,如果上手快,临摹的效果好,基本是适合的。如果写了一段时间,没什么大的进步,写起来也别扭,基本就是不适合的;
三是渐进,所谓渐进就是要根据书法学习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的选择字帖。初级阶段是以打基础、掌握基本笔法、字法为主,舒展不舒展不是选贴的重点。中级阶段可以考虑自我风格的形成,可以选择风格特点明显的字帖。高级阶段要兼收并蓄,博***众长,最终形成自己风格。
说到舒展的字帖,首先要看字体,篆字可以看看清代名家的邓石如、赵之谦,楷书舒展的魏碑多一些,唐楷里面褚遂良要舒展一点,行书讲究笔法精到,控制较多,一般都不太舒展,草书中舒展的不少,黄庭坚、祝枝山是代表人物。但是要重点说明一下,书法学习主要还是笔法精妙,字法规范,章法和谐,对于笔的主动控制永远是核心。舒展只能是在收的基础上的放,只放不收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何古人写楷书都有隶书遗风?
我来回答几句吧。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隶意?按我理解,隶意应该指隶书的影子吧,也就是蚕头燕尾。
第二是古人要看古到什么时候。唐朝颜真卿的楷书还有蚕头但没有燕尾,柳公权的楷书就基本上没有蚕头燕尾,也就可以说没有隶意了。
第三是现在很多人写字也会有隶意的情况,为什么一定要古人才有呢?
对于古人写的楷书都有隶书的遗风这个问题,应该用一定的时间段来回答。我们都知道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因为隶书是我国书法史关键的纽带,上联小篆,下系楷书。当然,在清代中期以后楷书几乎就没有了隶书的影子。那么楷书与隶书的转折点在哪里呢?下面用我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也不知道对错,请朋友们点评。
在魏晋后期,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在这个时期,唐代兴起,也是隶书与楷书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楷书的字体都有隶书的影子。
唐代初期的书法大家欧阳询,他可以说是隋,唐两代人,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著名的【欧体】有很浓的隶书遗风。
唐代第二位书法大家颜真卿,: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在他的作品中,隶书的遗风越来越少了
明代张绅《书法通释》云:“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即隶楷),但自钟繇以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由此可见,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并由此派生出了楷书体,所以古人写楷书带有隶书遗风就不足为奇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楷书流行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楷书流行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