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碑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魏碑行书字体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长锋可以写魏碑吗?
1、理论在前、实践在后。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初学书法者,要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系统了解书体的演变过程。理论入门可以指导实践入门。
3、读贴背贴,识文会意。对于不易识别的篆书和草书,依据“释文”逐一对照,至少搞明白本贴文字内容;贴的字数有多有少,篇幅有长有短。短的要背下来,烂熟于心;长的即使不能全背,主要段落也要标记予以记下。
4、临碑帖动笔前调节心境。临帖是细致活,要有安静的环境,关键要心无旁骛,专心于此。一贴在左,有临写的欲望。
5、临魏碑要做为日课坚持。每天临碑帖字数可多可少,贵在每天掂掂笔,读碑贴,先找书写的感觉。切忌一日曝,十日寒。清人梁章钜说: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法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
6、临魏碑前要做到“忘我”,临出来的字尽量做到“无我”。临碑帖不是复印,一开始,会无意中融入自己的书写习惯,这都很正常。关键要有”无我“的意识,学谁像谁。对于初学者,还要坚持不临帖不动笔,动笔也是一笔一字近原碑帖。
7、临魏碑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写魏碑用羊毫比较好,有很多书家多用长锋羊毫笔,因为魏碑金石气息比较浓,用软一点的可以中和一下,或是写的温和一点。
2、魏碑是北魏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魏碑:顾名思义,它流传下来的形式主要是碑刻和拓片。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魏碑是归类于楷书的一种书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共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如《龙门二十品》。;一类是墓志铭如《元显儁》《元桢》《张猛龙》《张玄》等等千余种。魏碑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用笔险绝,跌宕雄浑。 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学习魏碑,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笔意。魏碑用笔彼为讲究,方圆用笔要把握好,与“唐楷”纯中锋不同,有中有侧,要写出魏碑的风格、笔意,运笔转折要把握好。
2、笔势。“体兼隶楷”,“隶中有楷”,“楷中有隶”。魏碑产生的年代介于汉隶、唐楷之间,字中略带隶意。笔取横势,一般横宽于竖高。
3、笔力。雄强苍劲有力是魏碑的一大特色,下笔要力透于纸,不是一划而过,要凝神于笔,用力于毫。
写魏碑标准的中长锋、超长锋、短锋都可以,需要根据所写的字体风格酌情考虑。一般规律是,笔画粗细变化不明显,委婉清秀一路的,用笔肚小、弹力大的中长锋笔。笔画粗细变化较大的,粗犷豪放一路的,用笔肚大、弹性好的标锋笔。笔画粗细没有变化,浑厚壮实一路的,用尖钝、肚平的标锋笔、短锋笔之类。
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体会,每个人的用笔手法习惯不尽相同,况且,临摹→取法的侧重点各有所需,不能强求一致。
魏碑是个非常庞大的书法系统,一帖一貌,各有千秋,字体姿态万千,具体哪个帖用长锋写好,哪个帖用短锋写合适,只有多作实验才能知道……
视频加载中...
魏碑分为摩崖、墓志、碑碣、造像几类,它用笔多方,特别是墓志、造像类尤为明显,如《魏灵藏造像记》、《元桢墓志》等,因此写此类作品要选兼毫中锋笔为佳,至于长锋由于锋长毛软很难表现出方笔的特点少用为佳。当然像摩崖类魏碑如《石门铭》因其结字开张,用笔多含篆隶笔意,欲表现苍茫高古之象则可用长锋笔来表现。当然所有一切还得依个人习惯与审美表现去选择,所谓:"善书者不择笔"就是这个意思。
用长锋写魏碑完全可以。
不论写什么书体,用笔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依据书写者的个人习惯以及控笔能力来决定。长锋和短锋则是以笔头长短而言的。长锋羊毫锋颖长,锋腹柔,蓄墨也多。传统产品有“顶峰”“盖锋”等,新品种则有“鹤颈”“长颈鹿”“金不换” 等。还有超长的如“滴泉”“风眉”等。细长如玉将,用以画衣褶、柳枝等袅娜的线条,而不适于一般的书法上用。短锋羊毫的典型品种有“玉笋”等。据了解,长锋羊毫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间,历二百余年不衰,当代日本书道界人士亦多半喜爱使用,这说明长锋羊毫自有其优越之处。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里有篇“论长锋羊毫”的短文,他认为:毛笔须笔肚子厚而有力,方可助长笔尖在纸上运行时的弹力,而使点画能如人意。“长锋羊毫由于笔毫过长,竟可以说是没有了肚子。这样就破坏了最重要的‘健’字条件。运行时,即便十分小心也是拖踏缴绕,使书者用不上劲。再则吸墨量甚多,而 因笔身瘦长,一经垂执,墨汁迅即泻下。除了故意要在生纸上出涨墨。无人愿用这种湮没锋棱不显笔法的笔。”对于潘先生的这些论述,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长锋羊毫的产生***行的原因,是由于生宣在书法上的应用,以及碑学书派的兴起。
长锋的好处是蓄墨多、易变化,运笔灵活,适合写较大的字,缺点是不易操控,有时候不能精准表达书写者的理想状态。在实践中,我对长锋毛笔十分偏爱,特别在写汉隶碑帖时,能够增加线条的张力,让一个字中的线条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在表现粗细笔划的对比中显得十分得心应手,短锋毛笔往往不能具备这样的优势。有些书家还用画法融入书法,在生宣上充分表现墨趣,长锋羊毫比其他品种的笔含水量足,就更是理想的工具。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一面之词,仅供批评。
主攻欧楷,间接性练习魏碑和隶书会影响欧楷练习吗?
主攻欧体,间接性的练习魏碑和隶书是否会影响到欧体的练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谈一谈这个问题。
临摹字帖,通常是以无我的状态去临帖。这样的话,在你专心于一体的学习时,你同时兼临其它几种字帖,你也不会窜起来。这是因为你的意念在于只从他们身上汲取你的所需。
如果你临帖时带有己意,那么即便是你只临一个人的字帖,也会因为你有想法而不按人家的套路走,名为临帖,实际上在抄帖。功效十分低下。
你在专心于欧体练习时,又偶尔临习魏碑和隶书,只要你不把隶书和魏碑的写法应用到欧体当中,是不会影响到你的欧体学习的。这三种字体的笔法上差异很大。如果是学魏碑中比较接近南帖的一些字帖,还有毛笔书法的东西相近。如果是临造像一类的纯刀刻作品,笔法完全和帖学相异。作为调节学习中产生的审美疲劳,临一临专攻以外的其它字帖,作为缓解审美疲劳的调节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回到主攻字帖时,就不能把旁涉临习的这些东西溶入进你专攻的字帖临习中去。只有等到你专攻的这门弄通化解了,你就有能力去把其它的东西贯注进去,真正的达到融汇贯通。不然的话,只是简单的分解组合。这一笔用魏碑,那一笔用欧体,再一笔用隶书,再一笔又用篆书、草书、行书……弄得一个字乱哄哄的一团糟。这样的人还真有。最近天天在头条中自吹自擂的某某某。不想提他的名。号称溶合了一百多种字体。其实就是真正的邯郸学步。
魏碑用笔一般方笔较多且用侧锋行笔,隶书中锋行笔圆笔较多而楷书是中锋行笔圆笔柳颜体中方圆兼俱,经常书写的人一般容易理解,而对刚刚初学书法的人魏碑和楷书兼学易互受影响,恐怕落得“四不像”的结果。对书家而言魏碑隶书是和学楷书反到是相辅相成的事。
主攻欧楷的同时兼并练其他书体受不受影响关键取决于你欧楷练到了什么阶段!
如果你确立将来以欧楷风格为主那就必须首先拿出更多的时间花在欧楷上,如果你哪个体都喜欢有没有没确的目标,今天练这个体明天练那个体对笔法和基础练习是有帮助的,但对你将来的个人风格绝对是有影响的!就像你说的,在主攻拿下来之后再吸收和融入更多的东西对你的书法进步是肯定的!
谢谢邀请,题主问自己主攻欧体楷书,能不能间接性的练习魏碑和隶书。
我觉得刚开始学习书法,还是要专一为好,不能学习的太杂了。
书法史上的每一本经典的字帖都非常好,我们学习书法都会忍不住去试试,感受一下别的字帖,当你去尝试练习别的字帖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本字帖写着都很好玩,写着写着就写杂了,自己的主攻的字帖也没有写好,反而会退步。
所以我建议,在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专一,不能够见异思迁,要一心一意把一本字帖练好。
尤其是题主的这种情况,更不能同时练习了,欧体楷书和魏碑都是楷书,但是属于两种笔法,二者用笔不同,结构差异也非常的大,初学者是很难驾驭的了的,容易把二者写混了。
但是如果主攻欧体一两年以后,可以试着学习第二种书体。
比如说可以写写隶书,也可以尝试这写写魏碑,体会一下魏碑的笔法,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欧体了,能够练习完其它字帖以后,很快反回来,不会被其它书体影响太大。当然这个时候也可以直接更换主帖。
图为《张猛龙碑》碑额
欢迎关注不二斋!
魏碑与楷书是什么关系?
魏碑是南北朝时的过渡性书体,是楷书的一种。
南北朝是楷书的[_a***_]、演变、蜕化、盛行时期,北派长于碑版,南派重于简牍,刻碑时由人直接丹书上石或摹勒后刻石,故面目多变,风貌繁多,而书体亦以雄强峻厚、意态奇逸为主。
魏碑由于品类繁多,且多出于民间书人,字形变化多,一般人难于甄别高下,故临习时宜选用已有定论的碑版,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
当代碑学高手首推天津孙伯翔先生,感兴趣的书友可查阅他的文章。千年兰亭号亦发过他的学书心得,敬请关注阅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碑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碑行书字体转换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