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兰亭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兰亭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产生的时间?
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距今约3300年。
3、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距今约2200多年。
4、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距今约2200年。
5、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距今约2000多年。
7、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因为考古发现那时绝大多数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之为甲骨文。
金文产生于殷商到秦朝统一之前,主要是浇铸在青铜器上,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因为金文又称大篆),统一后的小篆更均整美观,也便于书写。
小篆字体很漂亮,但书写起来较麻烦,于是到汉代,便产生了隶书并不断发展成熟,更易于书写了。
草书中的“草”,含有草率之意,最初的草书是章草,出现于汉末,由隶书演变而来,是隶书的快速书写方法,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今草,最后到狂草。
楷书最接近于今天所用的字体,传说是三国时期钟繇整理加工而成,经过两晋到唐代,楷书发展到顶峰,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一批楷书高手。
行书介于草书与蒋书之间,多数人认为出现在魏晋时期(因为它应在草书和楷书之后),其最繁荣时期是东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相对而言,行书最为实用,书写比楷书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行书至今仍是普遍受欢迎最常用的字体。
“书圣”王羲之临过什么贴?从《兰亭集序》里能看出来吗?
谢谢邀请。 我总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学习书法艺术,老话谈临摹谁谁的问题,我又在想,第一个人写的大篆,大篆之前又是什么书体,他们又临谁谁的?思维怎么不变换一下,如果没有临摹范本,又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创造性去学习、完成好艺术事情呢?这个世界上,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又好象没有从另外一个星球上搬进来。应该是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我们的艺术,老是停留临摹阶段,艺术作品肯定是没有大的创造性。如果长此下去,我多少认为:是不是脑瘫了。
不是临摹方式不好,确实是吸收方式视野窄,这个吸收前人方式应该纠正。
秉承家传。琅琊王氏家族不乏名家。王羲之小时候还胃跟卫夫人学字。家中藏有钟繇和张芝的字帖,王羲之常常将自己的字与钟张相比。可见草书受张芝影响较大,而楷书受钟繇影响最深。
谢谢邀请!
对于“书圣”王羲之临过什么帖从《兰亭序》里能看出来吗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观点,供题主和各位网友参考。
俗话说,名师、严师出高徒。王羲之学书师承书法高人卫夫人,从卫夫人那里学到了篆书、隶书和楷书的笔法,并能熟练应用之。后又学秦篆和汉代张芝的草书、皇象的章草 《急就章》等。
行书最早出现在西汉晩期和东汉初期,代表人物刘德升。魏初,有钟繇和胡昭二位的行书法均是学的刘德升的行书。后东晋的王羲之(临摹)精研刘德升行书之娴熟,将行书推进到了臻于完美的艺术高度。
以上可以说明,王羲之不但临摹过刘德升的行书(字帖),也临摹过钟繇和胡昭的行书(字帖),遗憾的是,由于年深已久,王羲之所临字帖的帖名,史料上没有记载。
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既有刘德升行书的元素,也有钟繇、胡昭行书的影子,但更多的是王羲之精研刘德升行书之后,自己创造的行书风格。这些在《兰亭序》中显现得更为突出。也就是说,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风格,是王羲之师法古人、得其精华后的再发明、再创造,再升华。大家在《兰亭序》里只能看到刘德升和钟繇、胡昭行书的一丁点儿影子,其全貌则是王羲之的。
行书是正书之小伪,非草非真。行书书写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这些特点在《兰亭序》中王羲之都把它刻画得淋漓尽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兰亭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兰亭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