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仿宋字体草书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仿宋字体草书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成人学楷书字,可以从《倪宽赞》练起吗?
当然可以!
不过,成人学书法与少年儿童学书法不一样。成人起步学书法必须经过“忘我—无我—有我”的过程。
所谓忘我,就是学习书法时,忘掉自己的书写习惯,全身心的投入到临帖和读帖中。
无我,就是在临帖书写时和工作、生活中书写一致,即:全部按字帖要求写,不能两张皮,做到没有以前的粗野、毛糙等习气。
所谓有我,也就是临帖纯熟后,可以加上自己以前的有益部分,摈弃不足部分。也就慢慢形成自己的面目。
以上简答,不知你满意不?
“唐初四杰”之一的褚遂良,其书法成就和独具个人面目方面,完全可以作为单独的书法体系来研习,丝毫不逊于欧、颜、柳、赵楷书四家。
对于喜爱褚书的朋友,学习其楷书并想得其精髓的,不建议从《倪宽赞》墨迹本入手。原因是经考证褚遂良至今并未发现其一件墨迹本传世,包括《大字阴符经》、《枯树赋》、《褚摹兰亭》等墨迹均是后人伪托。
历史上有许多无名书家,因地位低下或迫于生机,往往***托名人之笔,时间一久便使人难辨真伪。《倪宽赞》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事例,但却成就了书法史上不朽的名篇。
《倪宽赞》,墨迹纸本,款题“臣褚遂良书”,全文345字,刮去5字,避宋讳。明书画大家董其昌临终前还一口咬定为褚书,近经徐邦达先生考证,认为是伪托。但不可否认其的确是件十分精妙的杰作。
从书风上看,此作品介于欧、褚之间。欧的成份更多一些,这从钩法、内擫结体等方面可看出。此作品不属于铭石之书(上石后效果不佳,颇单薄)。笔势往来,极注重笔墨的感觉和效果,这是在唐楷中所难见到的,似润还涩,似涩还润,类似倪云林墨法的感觉。同时也能看出,书者对笔墨技巧已达到炉火纯清地步。这种感觉,似乎只有到了文人写意画出现之后才有可能。这一点最值得我们重视和领悟。
用笔上,很有特色。主横往往侧法入笔,厚重有弹性,与钟繇相似。短横或重或轻、或末带隶意。撇法纤细,用锋极中,虽细亦圆。捺法重而含蓄,处处藏隶趣。钩法除浮鹅钩带隶法外,其他则似钩非钩,锋芒半藏,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斜钩较长,近虞非虞,极为含蓄。结体内密外疏,因带隶意,飘飖之姿见于笔下。章法清雅,气韵相续。等等如此,但此帖亦有白璧微瑕之处,横法中截轻提露怯,加上撇法较细,与褚书铁线老藤之意尚差之里许,如不加注意,易得轻滑单薄之病。
学习褚书,正宗途径还要从其碑铭之书入手。
《伊阙佛龛碑》是现存褚书最早作品。此碑写得最为端整庄严,横平竖直,刚严实在,朴质宽博,清虚高简。如将此作为学褚遂良的入门教材,是很有收益的。
《孟法师碑》,与上碑虽相差一年,然气息境界大有所异。此碑温婉闲雅,平和丰润,宽舒安祥,如得道之士,谈笑间自有超尘出俗之姿。结体平中见奇,和中见智,参与虞世南圆润虚和风韵。一洗前碑中板滞之弊,集陈隋碑志和欧、虞书法之大成,并深得魏晋神韵。学习此碑可弥补学欧者易犯的印板习气。
《房玄龄碑》又称《房梁公碑》。为褚遂良最晚作品,今仅存三百余字。此碑与《孟法师碑》相离10年,不论从结体、用笔还是书风上,大相经庭,仿佛完全出于两人之手。
成人学楷书字,可以从《倪宽赞》练起?这是一个涉及于入门选帖的学习问题。我们就来谈一谈关心书法入门的选择问题。
初学书法,手上的控制能力生疏,宜选择风格朴实,点画粗大的书体作为入门学习的临习范本。褚遂良书法有‘美女婵娟,不胜罗绮’的评语。娟秀妍丽,点画飘逸,变化多端。这一特质,对于初学者而言很难适应他的笔法变化,增加了学习难度,延长了学习周期。不利于持续的书法学习。
《倪宽赞》的用笔,需要有很强的控笔能力和对书法用笔的理解能力。由于他的运笔在速度上较快,而初学者达不到他的运笔速度,在慢速的描摹中形成固疾。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体操运动员,他是一开始,便以高难度的腾空四周翻练习呢?还是先从简单的双手筋斗翻开始练习?
《倪匡赞》不是能不能学习的问题,而是学习的时机问题。能力不够,学不了多久还是会放弃。***如你具有一定的笔力和笔法知识,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仿宋字体草书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仿宋字体草书写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