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后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后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临柳体,接下来想练行书,临哪家行书帖较好呢?
个人认为临写圣教序也可以!其实不论从哪个朝代哪位书家开始应该都不算错!因为圣教序是行书典范!但只可临写单字!因为是集字,所以没有什么章法可言!主要是临写行书用笔和结构!行书讲究变化,多临写一些有特点的字!如非要通行或通篇可以临写心经部分!
接下来可以临写王羲之手札!着重临写章法!比如二谢,孔侍中,丧乱得示等,
我临的二谢帖
当然可以接着临写其他书家的!因为所有行书都源自魏晋,哪条路都不算跑偏!我最近写王铎!下图为临作
一句话,学习行书必须要从晋人入手,学习晋人历代公论要师法“二王”,师法“二王”最佳门径是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
东晋行书达到了理事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水平。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仅得其下”了。
为什么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呢?
书法在东晋时期实现了第一次文人化过程,任何实物一旦文人化了,就上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从思想上说,人们普遍***和反对汉代以来独尊儒术而形成的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追求道家的自然无为,追求个人生命的体验,即所谓“越明教而任自然”。社会时尚由重道德功名和学问而转向了重个人才情气质、风貌和精神追求。
从行为来说,由于常年的社会***,上层的互相残杀,使士大夫阶层为求自保,开始躲避政治,厌倦政事。转向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内容的清淡。
从思想语言的载体——文字书写来说,从汉代严整方正,以直线为主的隶书,转向了自由流畅,以曲线为主的行书,草书。而且可以看出这一转换正与玄学相一致,即行草书的自由奔放和洒脱离隶书一比一画的真实越来越远,离心灵越来越近,从而成为一种时尚。
行书的话我建议你从行楷开始这是一个过度阶段,赵孟頫的字帖就是个很好的范本,字体规范,漂亮!
练完了赵孟頫的行楷之后,你可以练一练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公认的天子第一行书,
唐伯虎,米芾的行书也很漂亮!古代的书法大家很多,看你的个人审美了!你喜欢哪个就去练哪个就行,只要对路,练着顺手就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我的目标是楷书和行书。不写草书的原因是不喝酒,没有意境。具体规划是柳公权,赵孟頫,柳公权,王羲之。
柳公权学楷法,赵孟頫学行法,柳公权学楷意,要达到写楷书要有行意。
第二阶段,王羲之,写行书讲究楷法。
我一直主张,初学者千万不要先学欧楷、柳楷,因为,这两种楷书字体,没有兼容性,写得多么漂亮,最终写不了行书,而且向其它字体过渡极其困难,无法贯通。
这个实例充分说明,自学者最容易犯的失误就是不考虑日后学什么字体,只顾眼前,比如,就喜欢欧楷、柳楷,怎么看都顺眼,而对别的字帖一点儿不感兴趣。殊不知,学习书法第一步选择什么样的范本适合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将走什么路子的大问题……
恕我直言,在柳体基础上想练行书,恐怕不行了。因为,柳体的笔法、字法特性所致,笔性手感与行书不吻合,无论是练二王,或练另外哪一家的行书字体,都比较难。
因此,我建议你,暂时先放置柳楷,重新学起,并且规划好路线。例如:
一个是,学王羲之的楷书~行书。
另一个是,学赵孟頫的楷书~行书。
再一个是,学文征明的楷书~行书。
特别提醒一下,不管练哪位书家的楷书~行书,有两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其一,必须按正规的训练套路进行,如图:
其二,楷书必须练小楷,行书必须练中楷。千万不要练大楷! 所谓大楷不是纯粹的传统书法,是当代人伪造的一种现代字体……
在接下来的整个训练过程中,有三个要点有必要强调一下:
後字与俊字区别?
後,汉字,拼音hòu,释义:1. 指空间在背面,反面的,与“前”相对:~窗户。~面。~学。~缀。~进。2. 时间较晚,与“先”相对:日~。~福。~期。3. 指次序,与“前”相对:~排。~十名。4. 子孙:~辈。~嗣。~裔。~昆。无~(没有子孙)
俊,本义是指才智超群的人,引申表示容貌美丽、美称、尊称等义。
书体演变顺序是什么?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书法史的开篇肯定是仓颉造字。老祖宗仓颉所造的字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了。
现在能考证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不属于书法范畴,但属于文字范畴。
往后应该是金文,就是刻在钟鼎器皿上的文字。
秦朝统一之前,秦国的原有文字属于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丞相李斯简化大篆,这就是小篆文字。
这期间,民间已经萌芽了早期隶书,这可以在“秦简”上得以体现。
至程邈,把民间流传的简化小篆整理出了隶书。这就是秦隶。
隶书还是有点复杂,秦国的王次仲整理出了“八分书”,就是取八分篆书二分隶书形成的新体书法。以后将隶书统称为八分书。
书法字体发展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时间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小篆是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是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草书是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是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行书是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甲骨文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属于上古[_a***_]。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
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作为书法字体的一种,具有不容易识别,且已完全丧失实用性的弊端,虽然还具备有相当的艺术鉴赏性。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以也称钟鼎文。青铜器分礼器和乐器两种,礼器的代表是“鼎”,乐器的代表是“钟”,产生于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主要是指“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地方文字”,而“小篆”则单指秦统一后的秦篆。大篆,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小篆,秦一同六国,公元前221年后。
隶书大致分为古隶、汉隶(包含八分)。古隶,公元前309年~公元前111年,汉隶,公元前180年后。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后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后字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