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节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端午节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书法,年月日怎样落款好?
写完书法作品之后,有时上款落求字者的姓名,某某先生雅正。落款的时候某年某月某日也可以写,大部分的书法家是写农历再加节气,有时根据作品的需要直接写名字就可以了,这样雅一点,更有书卷味。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根据作品的需要而变化。
书法作品落款,年月日通常***用干支纪年法。
〈如文末几幅古人作品图例)
实际上用干支纪年,正确的说法应该叫纪“岁”。因为年与岁是有差别的。东汉前用岁星纪年,是看木星在十二次入宿而定。一轮回只能记十二年。而且木星也不是真正整十二年走完十二辰(实为11.86年)。因为有误差,所以到东汉时就废了岁星纪年法。而改用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
因为实际原本是纪岁,所以书法作品落款的时间才说“岁次”某某。
一般都是前面的朝代的具体年号来标明年,后面干支来标明岁。所以说干支后写个“年”字是不正确的。
那什么叫“岁次”呢?
由于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木星(岁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所以我们传统的使用规范是:古代一般都写“岁次某某”,如公元1894年的书面写着“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在文章用语中如王羲之《兰亭序》开头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用“岁次”“岁在”表示年份,前边必须有年号年数。但如只写“干支”二字,就可以独立使用,后面不要写年,直接写上季节月份即可。
那么,古人有没有写“某某年”的呢?有,在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就写过“乙亥年”,但是非常少,而且也是不合传统规范的,不能作为正确的凭证。
当然,现代书法作品也有直接以公元纪年法落款的,亦未尝不可。但就传统意义而言,更建议用“岁在戊戌”“岁次戊戌”“戊戌之春”等,会更文气、更正统、更规范。
年月日怎样落款,我看其他答主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这东西网上随便一搜就是一大把,一月、二月直到十二月,罗列的清清楚楚,规规矩矩,我就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何处理年月日的落款细节。
1、省去年月日
许多情况下我们创作时并不一定能够按照设计的思路完成,特别是草书作品,***所至,信马由缰,难免最后只剩下一点点地方,这时候不妨直接写上书家自己的名号,盖上一方名印章即可。王铎的许多作品都会这样处理,并无不妥。
如果我们创作***用简体字,或者书写内容是现代文,比如“我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向雷***学习!”等等,这时候的落款最好***用数字,比如“二零二零年二月下旬”,这样会更和谐,不必写上那些古香味浓的落款词。
以上是我对大家回答题主问题的两点补充,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书法作品两幅,大家点评,永书我先行谢过!
1.首先落款对于一副好的作品来讲,落款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给书法增添不少的色彩!
2.落款是书法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元朝以后,书法作品的落款才逐渐地多了起来,自然落款的问题也就单独的形成了一种学问,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开始关注落款了!
3.根据所写作品字体的不同,落款也不尽相同。落款的内容有长款,短款之分。根据书法家自身的文学修养,文字功底而有所不同。
4.落款的时间一般***用的是古代的天干地支来记年,例如去年是2019年,则写成己亥年,而月份则更多,例如春月,秋月,冬月,还细分为仲春,初春,仲秋,初秋等等,反正都***用天干地支书写。
5.当然现在也有用现在的***数字记年的,例如启功先生就常用这种方式落款,也无可厚非。
書法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因此其年月日的落款也有著傳統的不成文的規定。
①順序:依次為年月(季節)+書寫者姓名+印章。
②年月日通常表達為:農曆年份+季節(分孟仲季或直接寫上農曆的x月x日)+姓名(多是只寫名和字號)書(或不寫)+印章(不能多於兩個,如兩個也要大小內容等匹配,上陰文下陽文也不要搞錯)。
③以上是傳統竪向書寫的做法,如果是現代的也可以橫寫,這樣年月日也直按公元記年法書寫也可以的,但第一點的順序建議保留,如有創新的看章法而定。
④以上為本人學書以來總結的一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不吝賜教。
这幅书法作品怎么样?
题主贴出的两幅作品,我的第一感觉是前一幅属于即兴挥毫,后一幅应该代表书者的水平。
细看作品,书作章法,结字还算规范,书者应该与书法一道用功已久,在线条粗细的处理上也有一定能力,虽粗细变化大,对比强烈,让不觉突兀。我认为不足之处一是线条质感不够,转折处理功夫不到,这在第一幅作品中尤为明显,像“尾”“鳞”字的末笔,第二幅中“听”字的心字底都有问题;二是临帖不够,看不到传统的东西,多是自己的随意表现。建议多临写经典碑帖,加强线条训练。个人感觉,不到之处,还请谅解。
刚临写了两页《集王圣教序》,初临此帖,顺便附上,请指教。
其实我看不出世人所说的好坏,但我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临帖几年尚不能做到横平竖直说错了看官就当是个玩笑哈哈一乐。
此幅作品,通篇看布局极差,运笔生疏,三两画一沾墨,不连贯,写到最后自己心里都快没个逼数了,落款强行塞下。单字看重心不稳,字体结构极差,甚至有强行上下呼应,有东施效颦的意思。
反正比我强,我要是写成这样压根没脸落款。
这两幅书法作品的书写功夫是很深的,作者应该是一个书法老手了,用笔老辣、果断利索。第二幅比第一幅要好一点。
但仍然摆脱不了他江湖书法的事实,是的就是江湖书法。
它的整体写法和处理都比较江湖气。
第一幅作品,第一眼看上去就已经很江湖气了,加上里面的胡乱书写,就更加确认了。
比如扇子的扇字下面的那个羽毛的羽字,作者不会在乎里面是有两点还是三点的。
他会胡乱的画出一些转折来,
增加一些莫名其妙的我看点,
其实第二幅作品里面的“雨”字也是这种处理方法,本来“抚琴听雨”这四个字整体格调还可以,被雨和抚的提手旁给整个破坏了。
两幅作品整体都是这种处理方式,所以说它江湖啦。
他们的缺点就是太爱炫了
缺少传统功夫的炫是没有内涵的
很多笔画、连带、形状都是作者自己发明的。
明确告诉你,这两幅毛笔习作,没有书法基础。如果你是书作者,奉劝你尽早临帖好好学;如果你是收藏者,奉劝你不要收藏悬挂这样的作品,会让人见笑,还会坏了家里气场。
从笔法上来说,写得很鲁莽,横、竖、点、撇、捺,都不是毛笔的写法;从字形上来看,比较的狂怪和江湖气,如“扇”字、“鳞”字、“听”字、“雨”字,特别典型。“扇”字、“鳞”字可参考下列写法:
扇字(明 · 文徵明 · 端午赐扇)
鳞字(明 · 文徵明 · 西苑诗十首)
写字如果不经过长期传统训练,就相当于野蛮人未***明教化,难登大雅之堂。
不请自来。作为一名传统书法爱好者,发表个人的评价,仅个人之见。第一幅作品,从整体上看重心不对称,雲移两字太大,扇字和鳞字两个太个性的飞白影响了章法,破坏了作品的行气和整体美。第二幅作品,视觉效果不错,章法行气都可以,但雨字写法不对,不符古人书写行为,为错字。
两幅字从整体上来看不完美,但从字来看,可见书者功力深厚(跟我比),结体稳重优美,中锋行笔到位,特别是字的转笔处圆润清秀,字显劲道,不是丑书。只是作者追求个性太夸张。
艺术离开了文化,还叫不叫艺术?
我们通常看到文化和艺术是一句并列组合词,如文化艺术、文艺等,很容易让人把文化和艺术混为一谈,其实,文化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
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定义是相对于物质和经济的一切精神活动。艺术是什么?艺术的定义是经过提炼加工的文化表现形式。通俗地说,文化包含着艺术,艺术是文化的精华。由此可见,艺术离不开文化。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艺术从来都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说,文字是文化,书法是艺术,而书法是建立在文字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书法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再比如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首先是产生了催生文艺复兴的文化氛围,然后有了艺术的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法国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出现了艺术创作***期,因为这一时期它的文化发展环境宽松,各种文化思潮活跃,极大影响和带动了艺术的发展。
文化是艺术的支撑,文化是艺术的内涵。没有文化含量的艺术不能称之为艺术,离开了文化或游离于文化之外的艺术只能说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长久不了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节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节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