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居易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白居易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欧体应用什么样的毛笔?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而兼毫笔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非常适合书写欧体楷书。
根据白居易的《紫毫笔》一诗也透露了欧阳询当初用的紫毫笔,紫毫笔的笔锋野山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其硬度比羊毫硬。
《书谱》作为专著,和《琵琶行》比如何?
《书谱》是唐代大历年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大约3500多字;《琵琶行》是唐代中期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大约600多字,要问两者相比较,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对比:第一是题材不同。《书普》是书法理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述了魏晋书家衍变、优劣,评价书法优劣的标准,创作要求方法,学习要求方法,笔法,书家素质,书法性情,各种书体特点,书法审美等等书法核心问题;《琵琶行》则是描写朋友送别时在江边船上听一个歌女弹琵琶的一个情景。第二是语言风格。二者文字都非常优美,许多语句已经成为千古的名句了,比如巜书谱》里面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风规自远”等等,《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可以说是各擅其美。第三是他们在行内的影响力。孙过庭书谱非常系统的论述了书学的基本的问题,最可惜的是他的下卷已经丢失了,但是仅仅流传下来的上卷,已足以成为书学理论中的金科玉律,长期以來对书学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而琵琶行在千千万万送别诗中,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篇之一。从普罗大众来讲,读过琵琶行的人多肯定多一点,知名度要高一些;但是书谱它的理论的高度,在书法界是无可替代的,更具学术价值。第四,《书谱》并不仅仅是一篇书法理论的文章,同时它也是一件书法艺术珍品,他继承了二王的笔法系统,格调高雅,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临摹学习的对象。特别是对小行草的创作,对后世影响巨大。总之,两者都是我们中国古代非常非常优秀的一个文学名篇,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学习,去传承!如果非要比一个高低,要一个取舍,从对推动一个艺术领域(书法)的角度,加上它又是一件书法珍宝,对我本人来讲,我是选《书普》的。
《书谱》与《琵琶行》相比,各有专长,各有特色。我们先从《书谱》说起:
《书谱》是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为孙过庭于唐垂拱三年撰文并书。
孙过庭,字虔礼,出身寒微。四十岁任地位较低的率府事参军,不久,又遭议谗弃官。遂潜心于书法研究以***自遣,五十岁卒。过庭工正、行、草书各体,尤精于草书,妙于用笔,直逼羲献。
《书谱》三千七百余言,对书法艺术的"笔墨利病",几乎"推阐几尽"。全卷以圆笔为主,兼有方笔。还有正锋、侧锋兼施,表现藏处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露处妍美达情,神***飞扬。通篇是以章草为基础,以今草为形貌,本其所述执使转用之由,运用其自论"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之理"而归于一途",在"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实线中,自然"翰逸神飞",达到"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此卷章法秩理天然,纷而有序。结体上通过字的变形、夸张、揖让、穿插等组合,和全卷在谋篇布局上将散落各字内在的气势脉贯通中,使两者相得天然有致并浑然天成,神融笔畅之工。
《书谱》继承并发扬了二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行草书最好的范本之一。
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长篇叙述诗。
白居易,字乐天,陕西渭南县人。官至邢部尚书。晚年好佛,自号香山居士。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和《琵琶行》等名篇。
《琵琶行》是元和十一年,诗人贬为江州司马的次年写的。诗中借一个沦落天涯的弹琵琶女子的遭遇,抒发自己遭受贬谪的悲愤心情。把琵琶女子的凄凉身世和自己的逐客生涯联系在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愤慨。
《琵琶行》的艺术成就极高。它的情节曲折动人,往往绝处逢生;叙述起来又从容不迫,次序井然。能以形象的语言叙事、写景和摹写音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把琵琶女的弹奏动作与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听众中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起到互相辉映、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这首诗比喻丰富多彩而贴切传神,语言通俗自然,朴素中见生动,准确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书谱》与《琵琶行》所写题材不同,语言风格各异,对后世影响都较大。但一般大众更熟悉和喜爱《琵琶行》,而《书谱》则对历史文化贡献更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居易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居易的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