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变化连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变化连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练习典型连笔方法示例?
1.点画(两点水)连笔,准、净、次、冲
2.横画(二横、三横)连笔,王、未、主、月
3.竖画(双竖、三竖)连笔,开、四、非、川
4.撇画(双撇)连笔,行、征、多、家
5.捺画(走之旁)连笔,这、边、透、达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可以理解为“爬、走、跑”的递进关系吗?为什么?
楷书是书法基础,基础打好了就可以提高一步行走也就是行书。行书提高一步就是草书了。学习草书最难了,首先草字得学会,其次筆法章法放收等各个方面都得运用好,只有撑握书法知识和书***底深厚的书家才能出好的作品。
谢谢邀请,这个提问很有探讨的意义。能把这个问题探究清楚,对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意义重大。
那么,我先亮明我的观点,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并不能跟爬、走、跑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你还坚持这种观点,说明你的书法史、书法批评史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我的依据论述如下:
一、起源方面
草书起源于西汉,它的产生比楷书早的多。楷书产生于汉末,直到三国钟繇手里才算真正蜕变成功。那么张芝是如何把草书练到草圣水平的?恐怕他靠的不是楷书,而应该是隶书。崔瑗、杜度以及张芝的弟弟张昶,这些草书大家疯狂研习草书的时候,楷书还在钟繇妈妈的肚子里面孕育呢!汉桓灵时期颖川人刘德升创造了行书,张怀璀认为行书乃正书小伪。正书也不是楷书,正书是篆隶楷的统称,恐怕这个行书也是以隶书为基底的,也没楷书什么事!
二、书写速度及楷书与草书关系方面
普遍认为,行书、草书、行草书书写速度比楷书快,这可能是现当代的书法现象。汉末赵壹写了一篇《非草书》的文章反对人们花费大量功夫练习草书,他说,“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可见写草书在当时又难又慢,大概堪比蜗牛爬行,否则赵壹也不能这样对草书艺术发难!从草书的结构来看,古代人也不会像今人一样随便,孙过庭《书谱》说,
“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在规范法度方面有伤害;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所以,你看人家说草书必须用好使转笔法,也必须靠使转够成形体。所以草书的结构有偏差很难成字,你写快了能精准吗?再说草书里的生、涩、迟、滞、疾等特质的表现也需要轻重缓急使转绞的变化,怎么能一概而论草书写起来快,楷书写起来慢呢?况且人家孙过庭也说了,写楷书不通草意难以称为佳品,是不是说练楷书之前也应该练一下草书呢?
三、练习书法的真正顺序
现代人当代人一上手就练唐楷,甚至田楷,你一入手就算是鬼吹灯了,还谈什么高度呢?唐楷的法度很容易把你捆绑住,如果你想练成二田兄弟那样的欧楷专业户,你就练吧。从唐楷欧、虞、褚、薛、颜、柳等任选一家,一辈子专攻,你也可能成为某家楷书专业户,但是对书法史来说意义一般般,传承有功创新无益!
练字的顺序应该先从篆隶下手,李斯《峄山碑》篆书直来直去是首选,把线条拉好就像达芬奇画鸡蛋,隶书应该选《祀三公》一类的先入手,再《熹平石经》然后由简到繁。如果玩腻了还可以写一下甲骨文,小孩子练这些东西真能写出那种稚拙的味道来,成年人写往往会受先入为主的审美理念伤害!你玩熟了再慢慢玩一下唐楷,甚至你忘掉唐楷不练唐楷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唐以下的帖子多读多看,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再把文化的东西厚厚补一下,你不成点气候都难!
#今日头条# #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 #书法家# #山水画#
谢谢邀请!个人认为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太科学的!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理解为“爬、走、跑”的关系在社会上却普遍的认同,而且在各种人群中都存在这种认认知现象。
首先我们从书法的发展史来看,是先有草书,然后才有楷书。如果按照以上书法,岂不是要把书法史推倒重来?草书是在汉隶快写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便于人们记录,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是真、草、隶、篆、行只是书体的名称,他们的点画结构都有各自的固定模式,并不能通用,而且也没有严格的先后秩序,规定必须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
行书基本上是在楷书的基础演变而来的,是楷书的快写与简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学好了楷书才可以学习行书!从书法学习的科学角度出发,没有规定必须从那一种书体开始练习起,然后才能学习其他的书体。
但从我个人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学习书法入门最好的书体就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书体,就选择什么书体,可以从真、草、隶、篆、行任何一种书体入门。没有任何的其他规定与约束,你可以从草书、行书入手,也可以从篆书、隶书入手,当然也可以选择从楷书开始。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书法最为合适的书体却是隶书,因为篆书、草书不容易辨识,有比较高的入门门槛,同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极少使用。楷书的法度森严,结构规整,需要比较高的技能技巧。反而是隶书相对比较简单,不管是用笔还是结体都较为简单,所以更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的书体!
探讨书画的本质,品鉴书画艺术,让生活、更艺术。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谢谢!
在书法中不管是楷、行、草,还是其它书体都有相通之处,这与汉字的发展顺序和演变历程是分不开的,都是一脉传承。而这些书体又具有独立的结构、技法、章法,每种书体都完全有“爬、走、跑”的递进关系。
我们在练习书法过程中,每练其中一种书体,都会历经“爬”的阶段,从慢爬平地,到慢爬坑凹地,慢爬小山丘,等等辛苦的过程。行书、草书、隶书等都是走的这种路线,绕不开,躲不了,最需要毅力坚持下来的“爬”行阶段。
所谓“走”到这一步时,已充分证明你的书法已具备了一定的功底。能直立行走、能知道自己要练习的方向、能明白自己的书技上的不足和改进,使自己的书法之路“走”得更稳当。这段路其实最漫长,也是书法人最痛苦、彷徨的过程,因为你不知道这条路要走多久,才能获得初步的成功。也有一部分爱好者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自己,无法超越书法设定的无形门槛,一道又一道难以攻克,书法水平停滞不前。这就是从临帖到自我创作的转变,临得不错,写一幅作品,自己怎么看也不是那回事。
“跑”这个阶段就非常好理解,自由的跑、任意的跳,这证明书法水平已达到随意创作的成熟时期。技法娴熟、取法自如、有自己的灵感,有古人的踪迹、苦尽甘来,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这个“跑”的历程,使你走向更高的艺术高峄,也是你永久的财富。
“爬、走、跑”只是练习书过程简短的概括,而书法艺术道路永无止境!
个人觉得不可以认为爬,跑。
如果以书写速度算,可以这样说。
三体书写有很大区别,楷书端庄,行书俊逸,草书狂放。
用笔差别巨大,对书写人要求高。
楷书无论结体,笔划,笔顺,包括章法固定。行书,草书学体变化多端,倒笔顺书写都可以,字型抽象的让你有时无法相认。
书法不单是速度,更美的是它的笔划,结体,章法,文字内容共鸣共一体的美,那种共鸣的玩味。决不是艺术,艺术体。
有人常说,从楷过渡到行书。行书到底应该是过渡过来,还是独立出来?其独立特征是什么?
书法又被称为书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可以说所有艺术都是以自然为美,只有自然的艺术才是遵从于“道”的。
那么,针对于书体间的过渡,众说纷纭,那么怎样过渡才是最科学的呢?我想它一定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有人说,按书体的演变史来过渡各体。有人说,楷书法度最严谨,行草书相对自由一些,应从规矩过渡到自由,各种说法都有其相应的理论为依据。
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自然的状态是由慢到快,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没有人先学会走路,然后才学会爬行。物理学中有个加速度的概念,我们都知道自由落体,物体的运动自然情况下一定是由慢到快的。因此我比较倾向于先楷后行的过渡,因为楷书的书写速度相对于行书是慢一些的。如果是由慢过渡到快再回到慢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上来就快,我相信你不太容易慢下来。举个例子,一个从穷苦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一定可以过得了苦日子。而一个从未过苦日子的人,很难接受苦日子,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不得不说,行书相对于其他各种书体,是与人心灵最贴近的,最能抒***绪,更能表现书者心境的一种书体。我们还是遵从自然,渐入佳境吧。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答题我曾在另外的答题中谈到过,我的观点与好多的书论观点相背,与当代名人大家的认识完全不同,今天在这里说出来可能会遭受到很多被洗过脑子的人的围喷。喷是可以随便的,但是,也请你在喷的同时要拿出你自己的东西出来,不要背书,更不要用谁谁谁说的,谁谁谁的定论等等拿来佐证,人家是让我们来答题的,而不是让我们来抄袭的。
按我的观点,草书是所有文字的始祖,又是各种书体的母体,在她完备某一种书体的定型过程中又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己。
今天在这里我们不谈篆书和隶书的演变,我们只谈现在意义上的行书与楷书和草书的关系。
本人给于行书的定义是"两介书"或者称之为过渡性书体。
如果有意愿探讨这个问题的各位老师,我们可以将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三种书体的大字典搬出来,选择几个字到这三种大字典中去查,(在这里我说的是三种而不是说三本,因为有的版本印刷装订的不一样,有的一本就完事,有的则论套,最少的是两本。)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字在行书大字典中有,在草书大字典中有,在楷书大字典中也有。所以,将行书定义为"两介书"
或者说是过渡性书体是有一点道理的。
如果我们将隶书和篆书的大字典也搬出来,让我们给上面的字归归类,哪些字可以称之为正书,哪些字可以称之为行书,哪些字又可以称之为草书呢?边界是不是有点不清?
就好比我们读的书一样,应该说任何一本书都是有草稿的,写完之后还要改稿,可能还不只是就改一遍子,多了可能几移其稿。既便如此,出版时还有一校,二校甚至三校都不一定,最后出版发行。
我们日常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好多的行业行为好象都在遵循着这样子的一个规律。
如何理解一些字行书的连笔方式?
小时候刚开始写字,看到有些字书写时笔画连起来,很是羡慕。有时候还进行模仿,我们叫它连笔字。
后来接触到书法才明白字体的演变,中国汉字的演变同样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现在我们主要使用的书体,侧重于便利性实用性,以楷书、行书为主。楷书是行书的基础,行书是楷书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书写便捷,常常使一些笔画连起来,有些是笔断意连,这样提高了书写效率,字体也美观。当然,这些连笔并非肆意而为,而是符合造字规律,书写习惯的,有些连笔还是约定成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变化连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变化连笔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