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书法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谢谢悟空邀请!
楷书萌芽于秦汉,成熟时期魏晋,兴盛于唐代。是中国汉字书法中成熟较晚的书体,楷书之后,没有新的书体产生。
行书如行,有流动之意,有行走之意,是动态的。张怀瓘《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说明了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要快。行书之名,始于晋代,而其产生则在汉末。
行书中,以楷法入行方笔多,以草法入行圆转笔画多,近楷称之为"行楷″,近草称之为"行草″。行草似云过天空,似小桥流水。变化多端。行草以意蕴天资为主。
草书书体擅于表情达意,梁庾肩吾《书品》曰:"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草书以使转为主,用笔宜快,用笔宜圆,以得势为法,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势。
学习书法各体,可以了解书法书体演变过程,研究他们的笔墨技巧、审美情趣、创造方法。
书法从古至今一直为我国不可缺少的文化艺术,汉字这门文化和书法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书法就是建立在汉字之上。
我先给大家解答学习楷书,行书,草书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汉字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来的,最开始是由壁画,符号,点画演变成为清朝发现的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行书漂移洒脱,对于大家来说,写好行书是为了提高写字速度,以及工作效率,但这算不上书法。
何为书法,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写好书法能干嘛?
行书不比草书,行书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更大,牵丝游丝,笔断意连是行书的特点,王羲之《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其行书已经达到了一种几乎不可能超过的境界,他的这副作品早已将行书的美全部展示了出来!
草书同样也是美的一种展示。学习草书的人,那是对书法的热爱。
为什么,就是因为草书比行书更加需要技术,不要以为草书别人看不懂,其实草书的门道很高,所以我觉得草书需要自我领悟。不可言传。
看完了我的见解,大家对于楷书,行书,草书也就有了一番比较了吧。
行书表现的是自由,楷书拘谨,行书的章法可以自由调节笔画的大小,而楷书就讲究撘配,草书讲究狂中有细。它们的区别不止于形态,实用性,对于书法的文化底蕴也有要求。
中国书法楷书是从隶演变而来的。楷书字体方正,笔划分明,一笔一划有自己的笔路。起笔收笔,大多为藏锋。楷书的代表书籍,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大多数练习书法的爱好者,都从楷书练习书法和字形结构,和书法笔法。
草书和行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字型结体、用笔使转和布白章法上这三个方面。
先说字型结体,章草的字型基本平正,大小几乎相等,字与字中间无牵连,比较好认。今草的字型大小参差,结字连惯。删繁就简,字的相同偏旁可以代表不同意义。结体逛放,竟严谨又自由。识字难度大。
而行书虽然也大小参差,但幅度没有今草大。行书字型基本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字体相对平正。结体非草非真。识字容易。
再说用笔使转。章草缘自隶书,在用笔上仍有波,嵥。今草则基本没有隶书的影子。用笔八面出锋,挥洒自如。每一字都有特定使转规定,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正于孙过庭所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亏点画,不能成字;真亏点画,忧可记文。
行书的用锋可藏可露,离方眴园。“运笔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失神。亦不能太连,连则窘步失态势”不急不徐,仍需迟速的变化,但没有草书运笔的疾。比之楷书,它的使转之迹可以或多或少地见于纸面之上;比之草书,它的点画形态在使转之迹中更加明显。。运笔中化连为断,使其动势微露于点端画梢。
最后说布白章法。
今草在章法上:疏密、向背、俯仰、迎让、轻重、虚实、参差中大开大合,大张大驰,大疏大密,大缓大急。在线条的流动中把握平衡。尚险,尚动。落笔高物建瓴,一气阿成,气脉节律突出。
行书的章法布局以平笔为主,险势为补。如人在行走一样。字里有聚散,行间见错落。既不失正,又不偏直。整体见方成正,收笔跌错,天然通顺朴柮无华
一、书法中楷行草书的区别。
楷书字形端正,结构严谨,书写速度相对于行书和草书来说会比较慢。
行书的书写速度比较快,结构源自楷书,寻求章法上的变化,作品看起来更灵动,神形兼备。实用性更强。
草书的书写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草书的草法要单独去记,比较麻烦,相当于要重新识字。但章法更加灵活,突出神韵,作品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二、学习书法的意义。
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对签字***的用处更大。
学习书法需要大量的练习。所以书法是实践的艺术,很有意义,但是如果没有苦练的话也就没有意义了。
楷书,行书,草书有很多区别
第一个区别就是开始时间不同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来
楷书始于汉末,是由汉隶发展而来,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行书始于东汉末年,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草书始于汉代,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
第二点就是字体特点风格不同: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有楷模的意思 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行书的笔顺和楷书的笔顺一样吗?
大部分是一样的,也有少部分是不同的。
比如
书谱--逆着起笔
灵飞经--逆着起笔
洛神赋--逆着起笔
行书的书写主要是为了方便快捷。也就是说结字如何快捷,就有人会如何去写。
逆着起笔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孙过庭书谱中,第一列“谱”和“庭”都是逆着写的。专业术语我不懂如何称呼,不过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快。
洛神赋--笔顺变化较大
行书一般是被看作是楷书的快写,它包含的行草和行楷这两种字体。
行楷,是指字体中含有楷书的笔法比较多的;
行草,是指字体中含有草书的笔法比较多的。
不管它们所含的不同字体笔法的多寡,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行书字体的书写速度一定是比楷书字体的书写速度来的快捷。
而书法中所谓的书写快捷并不是增快书写速度,它更重要的是通过将楷书中可以关联的笔画进行简省,以及还使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来代表某一个字的书写。
另外,行书字体风格就是一种潇散、自由。
从根本上来讲,行书的笔顺和楷书的笔顺是不一样的,行书是建立在楷书的基础上进而加以减省使之书写快捷,也就是说行书在书写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方便就可以怎么来进行书写,但是汉字的根本不能丢。
当前,楷书主要是通过印刷技术书面交流表情达意的文字符号,但是,古今书家书写精美软硬笔楷书作品的也很多;而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相比较而言,草书艺术性高,而实用性相对不足。由此可见,楷书和行书主要在书写速度、实用性等方面有区别。楷书和行书笔顺原则上是相通的,但在写行书时为了书写的方便,笔顺“顺势而为”,打破了楷书的书写笔顺,一是借用草书符号,二是书写的便捷,三是更好地展现行书行云流水、快速、易识的功能,来传递信息,或供人欣赏。
1、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形体方正,笔画相对平直,可作楷模,是现在通行的汉子[_a***_]正体字。
2、行书的起源、种类。行书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3、楷书的笔顺规则:楷书书写笔顺一般规则为一是先撇后捺;二是先横后竖;三是从上到下;四是从左到右;五是先外后里;六是先外后里再封口;七是先中间后两边。这是楷书初学者在习字初期就遵循汉字规范,应当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4、行书打破楷书部分笔顺规则。
(1)先竖后横:“王”字从横横竖横调节至横竖横横,是非常典型的笔顺变更。“青”的头,“果”的中部,“草”的草花头等都会出现先竖后横的现象。
(2)先封口,再写里面:如“日”“田”。
(3)先竖弯钩:常见于竖弯钩作主笔时,“手”字改成撇竖弯钩横横。“乎”改成撇竖弯钩点撇横。“禾”改成撇竖横撇捺。主要作用是为了先写纵向主笔,保证结字平衡。
(4)“隹”字:过分常见,单独拿出来讲。“隹”字(及偏旁),改成撇点竖横竖横横横。
行书和楷书的笔顺有很多字是一样的,但是也有很多字是不一样的。
在日本江守贤制1983年出版的《楷行草笔顺字体字典》一书中,有详细的笔顺对照说明,我国后来也有专门的笔顺字帖出现。
建议可以看一看此类书籍,那么通常楷书和行书笔顺有什么异同呢?又有些什么规律呢?
1、笔顺异同基本规律
楷书和行书笔顺异同的基本规律:符合人体书写习惯而且书写快捷的笔顺,行书和楷书的笔顺常常相同;符合人体书写习惯但不是最快捷的书写笔顺,楷书和行书的笔顺就可能会不一样了。原因就在于就像我们开车,楷书优选的是平稳驾驶,而行书为了更便捷,借鉴了“草书”很多写法,进入了“快车道”,书写速度更快,这些优化的书写笔顺就和楷书笔顺有了不同。像下图中的“父”字,行书和楷书的书写笔顺是一样的,这时候行书优化的是笔画的写法。而“手”字,则在笔顺上都不同了,楷书先横后竖,而行书则先竖后横,因为这样书写速度更快。
2、相同之处
首先说一样的地方,很多汉字笔顺都遵循了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基本规律,这种规律是符合人右手执笔书写习惯的,汉字书写的笔顺是一种科学合理的书写方法,行书要兼顾既易于辨认又书写快捷,这些合理的方面是相同的。
3、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在于行书因“快捷”需要而做的变化。比如下图中的“至”,“土”的笔顺就不一样,先竖后横,“夷”的撇捺都有区别,“此”的写法和笔顺都有不同,这些变化,都是为了更快速便捷地书写。
下图中也是一些变化的例子,因为以前文字是竖着写的,有些笔顺的变化也是为了更快地写下一个字。
楷书和行书的定义是不同的,行书近似于人走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走路方式,行书讲究顺心,笔法并无太多要求,为了达到字的连贯,有些笔画可以适当改变,如果和楷书一样的话就不是行书了。但是连笔也有一定的规则,超越了规则就是不合乎规范的,所以要多临贴才能学好。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我们该如何理解?
楷书如行,说的是虽写楷书,但是要有行书笔意,点画要灵动,不能死板。
行书如楷,说的是虽然行笔速度快,但是根基要稳,骨架要正,如挑芭蕾舞,无论一只脚尖儿还是两只脚尖儿着地,无论空中绕几圈,都得“稳”。
行书如楷,楷书如行,这是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行草书基础不错后,其行笔节奏势必影响正书,点画不可能再和以前那样规规矩矩写了,一横会很随意,所以比平常死板的写一横,会更加灵动自然,整体也就有动态,有生命力。
启功说的:楷如行,行如楷。这句话不是一个目标,也不是一个追求,而是到一个水平之后的必然结果。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个人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楷书如行。这里的楷应该作今楷(广义的楷书分为大篆,小篆,隶书和今楷)解。今楷的鼻祖为三国时期魏人钟繇,钟繇师承刘德昇行书并加以改进成楷,行书的笔画之间存在牵丝映带的呼应关系,楷书是把笔画间的那些牵丝映带隐匿了,但呼应关系依然存在。所以,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乃是提醒大家注意在写楷书的时候,每个笔画之间都要有呼应关系,要做到笔断意连。所谓写楷书需要有行书的笔意。
——行书如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但不能因为写快了就忽略文字的结构,写行书要如同写楷书一样笔笔到位。只有笔画到位了,写出来的字才有味道。
以上是我的理解。期待大家参与讨论。
我是凌川,集书法爱好、写***好、中医爱好、太极爱好等五迷三道于一身。有志趣爱好相同者可关注,可私信,可交流,可……
喜欢在头条上写些文字,毫无功利心,只是怕不动脑,不思考,大脑就不带我玩了。哈哈哈。
直白点说,快写楷书慢写行书,其实启功后面还有一句,并无绝对。
启功先生是这么解释的,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楷书字法严谨,一笔一画,没有过多的相连,楷书当行书写,虽然还是一笔一画还是单独,但无形中有了一种似断不断,似连不连,首尾相映的意连韵味。赵孟頫的赵体楷书把这个意连直接用线条画了出来直接表现出来,接近行楷。
而行书由于书法速度比楷书快,那么许多细节就不能表现的很好,所以就要慢写,如楷书般慢慢表达出它的韵味来。
啟老云"楷中行,行中楷"是借鉴唐人孙过庭书谱中"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而脱胎悟出。继而孙氏又云"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縱横"。指楷与行,行与草的书写关联。我认为楷书是基夲,如婴儿学步,基础扎实,方可向行楷过渡,继而行草,向狂草飞跃,逐步升华,由量变到质变。仅管后人杨绛对此有一孔之疑,认为孙氏把"真"与"草"颠倒过来,但不足为取之谬也。啟翁之言在于楷书基夲功过后,向行书升华,作品要以楷书使转,提按顿挫写行书,反之行书之行云流水之用笔节奏带动楷书之四平八稳,二者是互补有无。学书忌太正,宜大尐粗细,润燥虚实,参差其间。左重右轻,左润右燥,上燥下湿,左高右低,左低右高等等,方显靈`气飞逸,润笔生华,可称神品。兴致则翰随心意飞,情从筆下露的最高境界。拙言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书法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