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错落大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错落大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硬笔行笔大小如何错落有致?
谢书友邀!
写字能有大小错落的意识,说明书友也是个练家子,古人常说“意在笔先”,你能有这样的意,是非常可贵的。这一点,也是你通向书法更高层面的阶梯。
1,硬笔书写不同于软笔书写。这里强调不光是工具的不同,而是硬笔在书写时姿势,方式的不同。软笔写行书大多是悬腕书写,活动范围大,通篇汉字书写不断气。而硬笔则做不到,硬笔往往一个字都没有写完,就得移动一下“支力点”,再去书写后半个字。这说明硬笔中的连贯呼应,并不是自然书写形成的,而是根据自身书写能力,刻意营造出来的。
2.硬笔书写不同于软笔书写。软笔在线条表现上的丰富性人尽皆知,是远强于硬笔的。因此很多人不认同硬笔书写为书法。那么在没有软笔“气势连贯”和“线条丰富”的优势下,硬笔营造汉字美感的唯一出路,就只能依托将字排列的“大小错落”了。当然了,我们在安排大小错落的时候也要根据汉字的结构而论。
硬笔行笔大小如何错落有致?
行笔大小错落有致,是书法对章法方面的要求,我先说下我的观点:笔画多者大,笔画少者小,也就是说大者更大,小者更小。
硬笔书写,现在其实包含两个方面。
对这种情况,其实并不要求大小错落有致,但是有很多人,觉得有变化更好看,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重心,一般是重心保持在中线,这样很容易看,不会使眼睛觉得疲劳。
二、竖写。这是按书法要求来进行表现了。
对这种情况,就是让笔画多的更大一些,笔画小的更小一些。其实这是一个取巧的办法,但是也还是比较有效。更好的办法,是根据章法,根据周围的笔画来对每一个字进行排布调整。我之前看过一次***康的临摹课,正好有提到这个问题,按他的说法,也是说笔画少的可以写小一点。
大家可以按我说的尝试一下,根据字形、笔画对自己的书写进行调整,看是不是有感觉呢。
行笔大小错落有致应该是习惯,不应该是刻意,那才是书法理解上的认知。
当然,练书法难初期免会走上写字大小一致,整齐,干净的路数上!这是正常的写字思路!
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控制笔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首先需要的是,你能把字控制得大小一致!你能把字控制得大小一致了,说明你控笔的能力过了初级关,然后呢!你就需要打破这种规矩了!因为这样写字太死板了,他刻意!用书法的语言说,就是状如算子!
你要学会随意,随文章,随心境去书写字的大小,你也要学会有放有收地恣肆笔墨,那才是你的字向书法转变的关键!
行笔大小如何错若有致。这种问法我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是不是想问?硬笔行书的书写字体大小如何错落有致?或者说在书写硬笔字时,如何做到大小错落有致?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在硬笔书法的书写过程当中,如何能做到字的大小错落有致?最简单的办法是:笔画多的字大点写,笔画少的字小点写。笔画多的字细点写,轻点写,这里指的是线条的粗细,做到这些基本能体现出错落有致。
做为一个硬笔书法爱好者,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来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题主的问题是“硬笔行笔大小如何错落有致?”此问题我觉得更合理的理解应该是“硬笔在书写时如何做到大小错落有致?”其实怎么理解重点都是大小错落有致。要做到大小错落有致,首先应该从一个单字上去把握,再从一幅作品上去把握。把握好这两点,基本上就能做到字的大小错落有致。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去把握:
一、如何从单字上去把握
汉字一般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一般笔画较少,在书写时相对字形也就小。比如“、口、日、白、四、心、刀”等等,这类字,书写时,就不能人为的把笔画写长了,否则,字形大了,结构就松散了。但是可以把笔画写得稍粗一点,看上去不会显得过小。当然,独体字有些也是可以写大的,这要在一副作品里根据上下或左右字的大小合理安排。合体字笔画相对较多,书写时字形就不能过小,否则笔画就显得拥挤。下面拿我写的几个字来说具体说明一下(字写得不好,只为说明问题):
同样是“华门安居进财源”这几个字,左列就比右列看着精神。比如第一个“華”字,笔画较多,字形就大一些,“門”字笔画较少,就小一些。具体到一个单字上,比如“財”字,左边“貝”字草写成“贝”,更显得它小,右边“才”字写大,这样左右两部分在一个字中就形成大小对比,若写得一般大,这个字就没有精神。
二、如何从一幅作品中去把握
汉字因字形和笔画的多少一般决定了这个字的大小,在把握好单字的大小后,在一幅作品中,适当的夸大一些或缩小一些,这样整幅作品就达到了大小错落有致。有的字因有长撇或长捺或长竖,把这些单笔画适当在书写时适当的夸张一点,字形整体上就相对大了一些,看起来又不突兀,而且还非常美观。下面也上一幅自己写的字,看看我是怎么在一幅字中把握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的。
图中“人”字笔画少,但撇捺伸展,字形也不显得小。“神”字的长竖故意写的长一些,字形也不显大。再比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一句,“公、小、了”三个字因笔画少就写得小一些。
综上所述,字的大小错落有致,在一幅作品里,要自然天成,不能故意为之。这就要在平时练习中多读帖,看看名家大家是怎样把握一幅作品当中的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的。
我是保定刚子,浅谈了一下自己的拙见,字写得还是入门水平,还希望书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多多交流切磋书艺,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同一书法作品中的字体积大小有何规律?
书法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书贵自然!所谓自然,肯定不是人为的做作,而是一种接近自然中规律的东西。就书法而言,和音乐和其他艺术都有相通之处。看之顺眼,听之顺耳,不刻意,不雕琢,不留痕迹才是高!
但这么说,好像故弄玄虚,其实还是理解的层次。书法首先是技法层面的东西,如临习古人字帖可以寻迹而书,能够掌握他们的办法,但只要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一帖一样,根本没有具体规律。你去分析某个帖就没有很大意义!
那么,怎么掌握规律呢?我的小看法是,1临古代优秀碑帖,毕竟这些都是历经考验的东西。肯定有其可取之处!看他们处理办法来处理!
2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寻找相通处,比如音乐里的鼓点!
3掌握书法基本开合伸缩关系,比如可以112,不能111。注意不要机械化!
4遵从感觉,这个可能比较慢,需要长时间临帖学习才能掌握,就是意来则行,意去则止。
这些说来可能比较抽象,也是我孤陋寡闻,不能尽意。欢迎探讨!
谢谢悟空邀请!同一书法作品中的字体积大小有何规律呢?在行草书中有何规律?
一,在一行字中有一二个为主字较大,如第一行中的"过″字,"寒″字。第二行中的"年″字。
二,整幅作品中,有几个字特别大,较突出抢眼,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字眼″。如"灶"字,"途″字,"穷″字。
三,通篇节奏随着情感的起伏,中间(8一11)行明显字形加大,笔画加粗。多按少提,以表达他的不可遏制的悲苦心情,十分压抑。
四,通篇为了有虚实变化,某一板块字大而重,和某一板快字小而轻有虚实对比,如此帖整幅作品右下角板块多数字较小而轻,形成行间字间白多黑少。左上角板块字多大而重,形成行间字间黑多白少。
五,大小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疏密对比,让视觉冲击力更强。使行间空白有起伏感。使字与字之间有主次关系。大小变化能更好的表达书者的情感起伏。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1一6是苏轼书写的《黄州寒食诗帖》,图7一9是笔者临摹习作局部,谢谢指正。)
字形大小问题,实际上是有规律也没有规律。比如在一些比较方正字体中,字形大小并不是特别悬殊,特别是楷书一路的作品。基本上***取了均匀布势的方法,比如颜真卿的楷书。字形大小悬殊的做法在行书和草书中比较常见。
其主要变化原则是依据字的点画多寡而定,点画多的字,大一些 点画少的字如果写的大了难免显得空旷一些。
在就是说字形的大小变化也与行气也关,笔势到了,字形大小甚至会出现相反的变化,点画少的字可以写大一些,点画多的字写紧凑一些,是完全可以的。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将点画较多的字形***取分割处理的办法。可以将其中部分偏旁部首进行夸张或做疏密处理,强化空间比列的对比,也有***取点画少的字形,造型复杂一些,点画多的字,点画造型简洁一些的处理,都可以改变字形点画多寡问题。这种做法在行书和草书中比较普遍,特别是草书中。还有一种办法就将点画少的字和上下字的结构处理成一个整体关系。实际上在行草书中对于点画多寡的处理方式是非常丰富的。
如上图中的字,点画多的还***取了减省的办法,“飘”字的“风”部。“神”字由于右下部较空旷,加了一个点,疏则变成了密。
又如“一”字虽然只是一画,但处理的巧妙仍然能够显得非常紧密,通过情况下,在一个方格之内,要处理好“一”字,使其不至于太空旷,往往会把点画适度加粗一些,甚至强化粗细变化。把“一“字的位置放到黄金分割点上。仍然能够于疏中见密,也就是小中见大。
又如“觞”字点画虽然多,但点画变细了。角字的左部“用”字的左上角***取的圆弧线处理,增加的字形内部的空间。使得整个字形点画虽然多,但仍然不会感到撑破格字的感觉。感觉上比“一”字还紧奏。
实际上具体到一个字,其体积大小处理是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大者可以变小,小者也可以变大。其关键在于和谐融洽,不能因为过度的对比悬殊而跳出整个作品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错落大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错落大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