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换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换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字选错字帖,久无进步,想换帖没信心,想放弃又觉得可惜,我该怎么办?
就坚持练习下去。我觉得你现在已经很好了,再坚持一小段时间就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不宜放弃。
如果你现在又相中了其它字帖,那就等现在的练到自己满意时,又练后来喜欢的字帖。
如果题中展现的图片中的字是你所书写,我认为你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值得恭贺!
你认为选错了字帖,看来你还是想再进一步,如果再进两步,那最后一步就是要创出自己风格的书写体了。
既然认为自己选错了字帖,那就当机立断换掉。自己犹豫,又不想换,说明你对该字帖还是认可的。做事不必犹豫,犹豫往往会坏大事。
能够自成一体,能够成家立派的人,都是踩在前人肩膀上突围而出的,你脱颖而出之后,被你踩过的古人也会感到欣慰。这叫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你前进的路上,该丢弃的要丢弃,该抓住的要抓住,再结合自己的实际,一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壹庸〗
看了题主的硬笔字,加之贴主说练字选错了字帖,可以确定贴主应当是针对硬笔书法提出的问题,选错字帖,久无进步,想换字帖,又没有信心,想着放弃,又觉得可惜。可以看出贴主是非常纠结的,而这一些列的纠结也是有原因的,下面我们一一解答。
◎选错字帖,久无进步。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东西是没有错误的字帖。选择字帖,只能说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的字帖和自己的需求相去甚远。字帖的作用是借助字帖上的知识让我们掌握关于书法方面的知识,过多或少,或优或差。绝对的错误是不存在的,绝对的正确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老师所谓的选错了字帖一事,应当重新审视,是风格不喜欢还是实力和字帖相差悬殊,跟不上步伐。
◎换字帖又没有信心。这就说明老师对书法没有抱有持之以恒的心态,这点是不可取的。做任何事都有可能出现挫折,甚至有时候会南辕北辙,但是,不能因为碰壁就没有信心。我们应当通过字帖看到问题,针对性的***取措施,这样才是处理问题的办法,不就一本字帖吗,丢了又能如何,难道还能动摇我们学习书法的想法。主要要看老师有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达到这个目的,一切都好说。
◎想要放弃又觉得可惜。确实,坚持这么久,再说,当初自己下定决心的选择选择学习,现在要放弃是非常可惜的,但是,很多人也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才半途而废。所以,希望老师不要选择放弃,下定决心重新开始,从基础学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要坚持技术第一的选择,我们不是学习学习谁的字,而是通过别人的字学习书法技巧,将来是要写属于自己的字的。
我自己不是书法家,写的字还没有蚂蚁爬的好看。但你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斗胆班门弄斧,谈谈我的看法。请你不要当真。
首先说,选字帖没有对错,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独到风格。至于自己觉得久无进步,可能是自己不得要领,需要自己认真地检讨一下。你又说要换帖,半途而废又觉得可惜,那就别换帖,珍惜你过去付出的努力。这就又回到上面所说,要认真研究你现在所练字帖的特点,掌握要领,继续练下去,必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一种字帖练好了,就足够你享用一生了。如果还想取得新的进步,再选一种你喜欢的字帖去练,丰富自己的书法实践,也会增加新的乐趣,丰富人生的意义。也可。门外汉在班门弄斧,不敢多言,恐为大家笑。即止。谢邀!
再坚持一下,应该会有收获。
经过这么多年,发现学习任何东西,大概都有三个阶段。
1,快速进步期
2,自我怀疑期
3,平稳收获期
快速进步期,由于原来对这个事情不甚了解,花费时间学习后,会进步很快。这一段时间是比较有成就感的时期。首先很多简单的东西会被快速学会。另外,就是因为起点低,所以进步快。
自我怀疑期,通过快速进步期后,就会到这个时期。由于简单入门的知识已经掌握,剩下的都是要突破的,或者要花费更多精力才能掌握的知识点。这个时候,会发现相比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花费更多的时间反而学到的东西更少。进而就会迷茫,自我怀疑是不是方法不对或者是不是自己没有天分。
自我怀疑期度过一段时间后,心情没有那么浮躁了,也察觉到知识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会平静下来。这个时候,学习未必有多快,但是,由于前期的积累,可能会融会贯通,真正掌握!
其实,何止我们平常人这样,圣人也是如此。
明朝军事家,哲学家王阳明老先生,也经历了守仁格竹,最后才龙场顿悟!成就了一番伟业!
办什么有人写行书,作品里喜欢夹带草书?
谢谢悟空邀请。
我们在日常所见的行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行书里参杂草书的情况,甚至出现了连绵不绝的草书,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书法家,行书、草书参杂在一张作品里。
但是,我们看王羲之的《兰亭序》或者《集王圣教序》,里面基本没有草书出现,都是纯正的行书。而到了王献之的作品里就出现了行书、草书相参杂的情况。
本来好好的写行书,后来出现了行草书相参杂的情况,这在书法技法史上是一个创新,我们叫它破体书,或行草书。
破体书的创始人就是王献之,他之所以在书法上的地位这么高,能和王羲之并称,就是因为他首创了破体书或者叫行草书。
这种书体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它打破了行书的工稳平正,增强了行书的纵向的势能,从而使行书更佳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使行书拜托了楷书的影响,不再墨守成规,拘泥于具体的形式,兴致所到之处也可以写成一笔书。就比如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如上图)就是这样,短短的两行字,却气势恢弘。
这种破体书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像后来的怀素、颜真卿、米芾、王铎、赵孟頫都受到王献之的影响。
当今书法除了追求一些小的趣味,对于气韵还是很重视的,更多的人喜欢写更能表达性情的行草书,你看到很多作品行书、草书相参杂也就很正常了。
你觉得呢?
虽然我也时常会出现失误 ,但看到题主这个失误还是先纠正一下,为什么不是办什么。以后自己也该注意自己不犯类似的失误。
行书作品里夹带草书,古已有之。现代创作作品反而对各各书体的界限划分的比较清晰,但也不是绝对的。
古人的书法作品多没有现在人那种刻意的作品意识,多为日常生活中来往交际应酬的书信或各类名帖,书写过程,一方面都是用自己最拿得出手的字书写。这种情况现在仍然存在,书写就是书写最拿手的,这也有面子的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也许在古人那里可能只是一些书法高手随意的偶然为之,但因其形式灵活 ,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故被有心人发扬光大,形成一种帖写形式。并且,夹带草书这种情况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多为固定的语句和签名类,如王羲之书帖的签名“王羲之”,或“顿首”,“奈何”。《得示帖》里的“知足下”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内容。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作品形式内容,也给人一点点异军突起的另类的鲜活感觉,这也许本身就是人们类的一种天性和本能吧。(也许还有人类的虚荣心作怪,就像我们现在一些青年本身黑黑的头发偏要烫染成红头发一样。)
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经典作品中很常见,不但行书中夹带着草书。就是楷书中也会蹦出个草书来。
再看看在严谨著称的唐楷中,人家也不受约束。
例子举不胜举。行书草书杂为一体,在古人那里是不受限制。不需要为什么,高兴这样写,他就这样写。反而现代的人,字写的不怎么样,这不能写,那不能写,自己给自己制造枷锁来限制自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换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换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