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互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互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的字与赵字有无一丝相近之处,请各位老师点拨一二?
我不能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临摹,赵孟頫是什么年间的人,他都没见过水笔、原子笔,你硬要用原子笔临摹赵孟頫的毛笔书法,这不是南辕北辙吗?限于硬笔的结构,你不可能学到赵孟頫书法的精髓,笔法、墨法、结体法、章法,这四个法则,你只能学到结体,当然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会写字了。
头条上有一位硬笔书法大咖,说句心里话我也很喜欢他的字,他也经常给大家讲解硬笔书法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用笔,如何临摹,临摹谁的作品,如何出帖等等,很多人就跟着他练习,但自然是没有人学得来他的书法。
赵孟頫小楷作品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这位大咖其实从不临帖,他的钢笔字从小就很好,一直就好到今天,这就好比张艺谋说巩俐是“老天爷赏饭吃”的人,他有硬笔书法的天赋,而别人没有!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看见别人硬笔字写得再好,你也不要去学,也学不来,因为别人也不是学来的,他们天生就字写得好!而且硬笔字根本就不属于书法范畴,古人不会写硬笔书法,今人也被几个倡导硬笔书法的人带进了误区,完全违背了“使汉字写得更小、更快、更便捷”这样一个发明硬笔的初衷。
赵孟頫行楷作品
近几十年,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练习硬笔书法,试问硬笔写出来的所谓书法能干什么?能不能用来考试答题?能不能给领导赶报告?能不能创作一幅作品装修居室,有没有一丁点收藏价值?
我的观点听上去有些武断,但你想想我说的有没有道理,你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会写字就对了,既然喜爱书法,喜爱赵孟頫,快去准备文房四宝,笔耕不辍,精心临摹,***以时日,你一定会学到真正的书法艺术。
赵孟頫行书作品
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你临习赵孟頫的字很长时间了,感觉不会写了,没有进步,这种现象很正常,恰恰说明你的眼力提高了,每个学书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你的临习、创作是不错的,特别是临习作品,基本掌握了汲黯传的特点,挺好的,别灰心丧气,认真分析比较,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赵孟頫的《汲黯传》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所有字基本都向左倾斜,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必须抓住这个特点,加强学习。再一是中宫收紧,左右舒展,给人一种清灵、稳当的感觉,不要束缚自己的思维,放开单字去临习、创作,还有是大部分字取横势,赵体字总体给人以秀丽、轻盈、古朴、美观大方的特点,犹如一位婷婷玉立的姑娘在翩翩起舞。下一步深入读帖,仔细观察分析比较,抓重点,攻难点,精准、反复临摹,背临每一个字,下实苦,别停步,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同时努力学习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美学知识等,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你的基本功是可以的,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欢迎交流,互相学习,喜欢就加关注。
您好,我是书法镜子老宋。谢谢你的邀请,看过你的两篇字,我直言真的想对你说一些话语。让我确实感觉到有很多话想对你讲,因为我们是同道在学术的过程中,我也是跟你一样,有过迷茫,也有过想问没有答案的阶段。所以我把你写的字总结底下几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我个人感觉到你在临西的时候,主要在笔法上还得要加强训练,因为笔法是我们走入书法大门的第一个步伐,我们只有把笔法搞清楚,以后再下笔,这样的话我们写出来的字就比较灵动,而且呢,比较有生命力,也会存在气息贯通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当然,这个笔法问题也不奇怪,有很多人学习了好长时间,甚至于辈子,但是把笔法问题都没有解决。也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叫用笔千古。那么证明我们的笔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他毛笔在起、行、收笔画过程的细节问题。
二、因为我们在学习赵的字时,首先要考虑到他是学的谁的字?就是说他的师傅是谁?他的师傅就是王羲之,我们追上得其中。从他师傅那儿的这些字是怎么写的?那么我们自然而然和她算是同门师兄弟了。而且呢,赵体的笔画相对来说比较简洁,他并没有他师傅那么多的动作和变化,也就是我们说的用笔比较简单,比较甜美,这是它的一个特性,但是他在用笔非常的轻松,而且呢,很流畅,不管是他的小楷还是他的行草,都有这些特点。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喜欢哪一家碑帖,我们尽量的把它的背景进行一些了解,这样的话有利于我们在研习过程中指导他的思想,他的思路是什么?它的出处来源于哪里。
三、关于你的书法,我个人建议有三,一是对自己的笔法进行严格的学习,要观察每一个字的起行收的方向问题出现问题。二每次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贪多,就把赵体的一两个字进行认真掌控,当我们做到心中有数,下笔基本上能达到它的字形,我们再进行下一个字。三下来就是章法的问题,当你把单字问题过关以后,我们再写一行就练习一行,这一行经过多次的练习以后,感觉到气息章法和赵体基本上近似,那么我们再进行下一个环节,就是整体章法。当我们能写出他的这种章法,那么我们真的学习是一种享受。
以上是我个人对你的建议,也非常感谢你的邀请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有所帮助。也希望同道好友们对我的论点进行相互的探讨。再次感谢邀请回答,谢谢!
在现代设计中,常见两个字共用一个偏旁部首的情况,在书法作品中是否也可行?
可以,当然可以!
不过,你需要有所创意,不能照搬别人的思路,拿来主义终究是别人的,只有写出自我来才是最佳的!
你可以先去学习别人的,然后,在自己的书法技艺过关之后,再开发自己的心智,创意自己的思路,这才是正路。
什么是书法?目前并没有让大多数人认可的标准定义,不过大家大致认可以下三点:1.写字;2.美观;3.主要为欣赏。以第3点说,以实际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写字,一般不列为书法。但你说书圣王羲之写的字不是书法,恐怕大多数人不认可,然而现在能看到他的字,多为实际运用,并非为欣赏而作。以第一点来说,书法有写字的含意,但篆刻为刻字,通常也归入书法。书法与实际书写和运用,并非界线十分明确!所以,下面在笼统的书写范围内,谈一下共用偏旁的问题。
书法源于实用,在实际运用中,美的元素,符合多数人需要的创新元素,会渗透到书法,如果许多人接受,就会成为书法惯例,如果大多数人不接受,也不能就说非书法元素,毕竟,书法是艺术,艺术离不开个性。艺术,共性、个性都重要,它们会互相转化,都会随时间、社会习惯有改变,比如,古时字竖写,“翡翠”二字会共用"羽"字偏旁,现在横写,这种现象就不容易岀现了,但你不能说书法不能横写。现在写信少了,以前军人写信,横写的情况下,"部队"二字共用耳刀,很常见。
常用,就有可能进入书法,比如"部队",就是一个符号化了的书写单元,不好折分!这种符号化的写法,在行草书中更常见,比如"(羲之)顿首顿首"的"顿首"二字,已突破偏旁共用,二字已分不开,就是一个符号!
这种共用偏旁的根源,在于人们追求表意的精准和书写的便利,无非是少写几笔,基于这个意义,共用偏旁和共用笔划原因是一致的,而共用笔划,在草书中很常见,比如"尸"字,上下两横省为一"粗抹",再演化讹传,变成了"横撇",
然后尺字变得和下字很相似,下面是草书尺字、下字和草书下字对比。
"粗抹"变横撇的字如"屋",
这个字和厔(生僻地名用字),如果不讲究地用"粗抹"写,很难分辨。草书省笔划例子很多,比如国字框省底横,风字边省左撇,等等。
知道这个原理,就可以理解,书法中,有共用偏旁现象,草书中有共用偏旁或笔划现象,比如"上下"(上下天光等语句)连续岀现,共用一个点。
规矩的文字中,也曾岀现过一个共用省却偏旁的字,是国字框中一个繁体字書字,读作"图书馆",后来不用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互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互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