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宁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宁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
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此段话说的是:我们在学习书法临帖时,宁可忠实于原作。也不要卖弄巧妙,宁可真实的“丑”,也不要描摹修饰后的媚。虽然学习之初会遇到支离破散的情况,也不能轻率浮滑的随意,宁可真实的写,也不要一点一画的去死搬硬套。
拙,丑,支离,放在任何事物上都是坏的。而傅山为何还要这么说呢?
在学习临帖时,你写的不好,有没有添添改改?有没有人对你说写成什么算什么,一定不要修改?肯定有。不修改,你才能看出问题出在哪。才能在后面的书写中避免出现以前的错误。从而日趋完善,由拙变巧,由丑变媚,由支离破散,变为雄健刚强。由真率变为法度森严。这才是傅山的真实原意。
错误的理解,把傅山的此段话当作把字写的支离破散,丑怪狂异的理论依据,足见其文化的贫乏。把傅山树立为他们的开山鼻祖,这个锅,傅山背的很冤!
欧阳询的楷书,结体奇骏又稳重端庄,毫无造作之态,简洁明快,令人素然!不得不佩服!比较而言,***如田英章写的是欧楷,那么,田英章的楷书就多了份小女人般的媚态,我想这大概是人们对田英章的楷书有不同声音的原因。另外,范增的字我觉得也很作,不实在,有故作媚态之嫌,这或是范增的字也有争议的原因吧。
在当下出现很多背离书法传统的作品出现,大家称之为“丑书”。我不否认其中有很多是这些书法家对书法创新的深层次的思考与尝试,但更多的则是为“丑”而“丑”,有时他们甚至搬出了傅山“四宁四毋”的理论作为挡箭牌。
关于“四宁四毋”,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下面一些问题:
1、晚明时,社会上流行的书风,是南董(其昌)北米(万钟)。很多人认为这种书风颓堕委靡、柔弱无骨、俗媚做作、贱 态十足,书坛的革新之风在悄悄酝酿。
2、当时社会上出现一种尚奇美学思想,特别是在徐渭倡导的浪漫主义风 尚的引导下,出现了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抒写个性、自由思想和内心情感的书家。这为傅山“四宁四毋”美学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准备。
3、国破家亡的痛苦,让傅山积极投入到反清复明的行 动之中,但一次次失败,让傅 山的义愤之情更加突出。政治上的郁闷,使他把这种义愤之 情转移到书法的创新之中去。
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激愤、艺术上的敏感的背景下,他发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呐喊。
我们在学习书法之初,老师就讲“师法造化,中得心源”、“道法 自然”,就是说要听其自然,顺其自然,表现自然。
傅山主张“用笔只用正拙, 正极则奇生,竭诚运腕,一任自然”;“写字 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境以安顿 失之”。
他主张自然,反对全用人力摆列。 自然就是不摆列,就是直率,“宁真率毋安 排”。
傅山所说的“拙”、“丑”、“支离”、“直率”都包含有自然率意、不为法束的意思,也就是大气。
傅山的这一主张对后世影响确实很大!
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思想家。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人。通晓经史诸子及佛道并精医术,尤擅长书画。傅山诗文书画无不精绝,是清初博学多才的一代大儒。传说康熙时开考,傅山被推荐应试,他托病不出,有司逼其上路,强令连人带床抬至距京城二十里处,他誓死抗拒进城,康熙只好下诏放还并加以内阁舍人衔。
傅山崇仰颜真卿忠义之气,对“颜体”书法的端庄朴厚更是深有体会,并以“颜体”为根基,取法晋唐诸家,其书风雄浑古朴、大气磅礴。他诸体兼工,而最擅草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邓散木在《临池偶得》中评价:“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像他的为人”。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是书法美学法则之一。“宁丑毋巧”可追溯到老子“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指书法创作布局、结体、笔法等形式,要有一定审美含义。“宁丑毋媚”独具审美内涵,所谓"媚"是古代美学概念,始于魏晋,盛行南北朝。“书圣”王羲之父子行草书之“媚美”令人赞叹而历数代不衰,这正是动态韵律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和“矫若游龙、翩若惊鸿”的美!
傅山针对统治阶级御用书法的甜俗媚态之风,提出了“宁丑毋媚”的口号。他因自己的书法得力汉隶古朴和颜真卿的雄壮和“书重汉唐”,追求“纵横驰骋、雷雨交加”的支离形式美。“支离、直率、硬拙”之形式皆于“丑”中体现,达到“非媚”。因此,傅山终生坚持“骛书”思想,不随人俯仰,他的“宁丑毋媚”思想留给后世的美学遗产,对后世影响非常巨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宁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宁的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