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大小取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大小取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有标准吗?
草书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其标准不能数据化,而只能是原则。
1、结字要规范。草书虽然书写快捷,但每个都有相对固定的写法,其中少一个动作就可能是另一个字,写法出现错误,这属于作品的硬伤。
2、气势要贯通。写字与写文章一样,也要讲究“起承转合”,就如一望无除的大海,涨潮时奔腾而来,退潮时消然而去,一旦遇上风暴则翻江倒海。
3、矛盾对比强烈而又和谐自然。草书作品,尤其要利用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浓淡、结字的欹正丶点画的轻重、构图的虚实等,来制造矛盾,形成节奏的变化。
而这些视觉的冲击,又给人一种形态各异、动静自如、神***飞扬的和谐与跳动之美。
4、情感要丰富。草书是最能表达情感的书体,当我们读《祭侄稿》时,会随内容、字体、章法的变化,情绪产生共鸣。《兰亭序》也是如此,不过悲欣不同而已。
所以,好的草书,应能让观者触到作者的心脉,能乐其乐,悲其悲。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感谢邀请!我学习书法三十年,把我对草书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来,仅供参考。
草书千年历史,分为章草和今草。
张旭、二王、怀素、王铎、文征明、于右任、林散之、李百忍等等,皆是草书大家,书法史上的璀璨明珠。中国书法绵延千年,颠沛流离而魂魄不散。
草书作为一种书体,肯定有自己的法则!汉崔瑗所著《草书势》是最早的草书书论,属于章草范畴。晋代王羲之的《笔阵图》一文中说:“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需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竞,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王献之创“一笔书”,即一行一笔完成,中间不停顿,又称“连绵体”。特别注重点画及上下字的钩连,就如行进中的龙蛇,有时身体为云气、草木所遮挡,却有首尾连贯之意。用笔的“棱侧起伏”指侧势运腕,点画在使转中起伏振动,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同时草书要有篆隶用笔之意才有古意,才能避免用笔的浮薄。 草书可以说是最能寄托书家胸臆的字体,是书法的极则。能读懂草书,才算真正体悟到了书法的真意。
唐代书家孙过庭著有《书谱》。孙过庭草书宗法二王,《书谱》不单是一件小草巨迹,同时也是书论精典,理论与实践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在书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草书有固定的写法,但因点画简略,为形体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正如宋姜夔《续书谱》指出:注重字间点画的连带呼应,并合于用笔使转之理。不然点画结构就会显得散乱无章。笔势的连续转换就形成字势,草书特别重视字势或称体势,可以说势是草书结构的内核。 字势的组合即为行气,行与行的组合即为章法。
在各体书中,草书是最重行气与章法的,因为草书结体无常形,所以行气也往往跌宕起伏,变化莫测。
草书书写时,不是事先约定或有规律可循的,而是随势相生,因势而变的,是有常理而无常形的,完全取决于书者的临场应变。
谢谢邀请。作为书法爱好者,我认为的草书的标准是中国古代书家长期积累并确定下来的,从狭义上来说草书包括今草和章草,从广义上来说,草书的范畴更广,包括行书。晋王羲之父子,隋朝智永,唐代颜真卿,欧阳询,张旭,怀素,孙过庭,宋代黄庭坚,苏轼,米芾,元代赵孟頫等是被大家公认的草书大家,他们的名帖名作应成为我们草书的标准。
如何练习草书?我认为应,遵循传统的书写训练,“楷如行,草如跑”,练习者要习草书,建议先从楷书入手(个人实践体会),从四大楷书典范欧颜柳赵的字入手,循序渐进,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才学习草书,这种训练的时间比较长,但这样会走的更远。草书的范本推荐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和王羲之的《兰亭序》。
谢悟空!首先明确的回答你,草书没有我们所理解的技术标准,但有着约定俗成的书写规范!
资料显示:草书除了章草在东汉时期曾因文字职能而由朝廷钦定过之外,对于今草,没有看到相关的国家标准。作为以艺术性为主的书体,基本上不承担规范文字职能。草书(今草)已是书法艺术的百尺杆头.....由其艺术性、多变性、书家个性三者来表现,缺一不可。
草书没有精确的标准,但并不代表也没有相对规范的书写规程,历代均以法帖、法书循例方式进行规范。比如说,唐开始就收集推广王羲之的书体,历朝历代都有汇集成如淳化阁帖(书***源老祖本书帖已在文章中上传共4篇,记得收藏)三希堂法帖等形式的法帖刊刻供人临习,是在前规的基础上约定俗成,显然具有草书规范的意义。
“符号化”,”简单法“J是于右任推行规范草书的标。他说:“中国草书之失败,同一部位之部首,无统一之形式,亦为重大原因之一。标准草书,首矫此弊!”并确立了一个原则:主部首同一部位不得异式,立一为准,利于记习也。1932年他发起组织“标准草书社”,并以《千字文》内容整理,诞生了《标准草书》。
怎么练习..学规范、勤练习
明白了上述知识点,我想怎样练习草书应该在心中有了一个标准吧。那就是从继承传统入手,一是读,二是临。用临去模仿,用心去理解。今草的书写规范方式是比较特殊的,且指导了数千年的草书书法实践,培育了一代代书法家。
我文章中发表了《草书,简明教程》《王羲之草书秘诀,你会临习哪个版本》,还有刚说的于右任草书千字文等都是临习的好范本。还有孙过庭《书谱》。朋友们可自己去,关注默杨,传递书***源,分享书法经典,规规矩矩学书法!
任何艺术都是有规矩的,当然草书也有规矩。这种规矩就是约定俗成,是长期的历史形成的。历史上的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等一代一代的书法家不断发展总结形成的规矩、规律,延续至今就是草书的笔法字法章法,也就是草书的规矩。
我们学习草书就是要按这些规矩来,所以学习草书,首先是要临古人的碑和帖。要走近古人,要研究古人,要和古人对话,这样才能弄懂草书的基本规矩。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加入你自己的个性发挥你自己的才能。不然你写出来的草书要么是江湖体,要么是野狐禅,要么是自以为是这野路子,是没有一点儿价值的东西。当然,任何艺术也是需要发展的。草书有很多的规矩,但也有你很多发展的空间。学习草书最好是根据你自己喜欢的书家先进行临帖。然后再逐步的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我认为,凡写草书最关键的是线条的质量。线条的质量,没有数年的功夫是很难形成的。中国书法很像中国的武功,首先要有基本的功夫。只要你的基本功夫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就像武功秘笈里面说的,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学习草书也是一样的,需要长期下苦功夫练。只要你的功夫好,线条质量高,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也一定不会差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大小取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大小取决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