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连写字体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连写字体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现代设计中,常见两个字共用一个偏旁部首的情况,在书法作品中是否也可行?
可以,当然可以!
不过,你需要有所创意,不能照搬别人的思路,拿来主义终究是别人的,只有写出自我来才是最佳的!
你可以先去学习别人的,然后,在自己的书法技艺过关之后,再开发自己的心智,创意自己的思路,这才是正路。
偏旁部首的借用,在书法、篆刻作品中较少见。找了一些资料,见到以下几例:
1、明代篆刻家谈其徵,曾刻过一枚“努力加餐饭”的印章。其中,“力”与“加”两字的“力”部,“餐”与“饭”字的“食”部,都用两短横表示重复共用。
2、近代邓散木先生很有趣,他自称“粪翁”,并刻成印章使用于作品中。
其印“粪”字下部的“八”,与“翁”字上部的“八”共用,别有异趣。
3、湖北书法家陈新亚曾写过一个草书斗方,内容是杜甫的一首绝句: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其中第三行的“翡翠”二字,共用了一个“羽”字。这只能说是一种尝试,机缘巧合,用在此处较为自然。
平时的书写,我们完全不必刻意如此。
什么是书法?目前并没有让大多数人认可的标准定义,不过大家大致认可以下三点:1.写字;2.美观;3.主要为欣赏。以第3点说,以实际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写字,一般不列为书法。但你说书圣王羲之写的字不是书法,恐怕大多数人不认可,然而现在能看到他的字,多为实际运用,并非为欣赏而作。以第一点来说,书法有写字的含意,但篆刻为刻字,通常也归入书法。书法与实际书写和运用,并非界线十分明确!所以,下面在笼统的书写范围内,谈一下共用偏旁的问题。
书法源于实用,在实际运用中,美的元素,符合多数人需要的创新元素,会渗透到书法,如果许多人接受,就会成为书法惯例,如果大多数人不接受,也不能就说非书法元素,毕竟,书法是艺术,艺术离不开个性。艺术,共性、个性都重要,它们会互相转化,都会随时间、社会习惯有改变,比如,古时字竖写,“翡翠”二字会共用"羽"字偏旁,现在横写,这种现象就不容易岀现了,但你不能说书法不能横写。现在写信少了,以前军人写信,横写的情况下,"部队"二字共用耳刀,很常见。
常用,就有可能进入书法,比如"部队",就是一个符号化了的书写单元,不好折分!这种符号化的写法,在行草书中更常见,比如"(羲之)顿首顿首"的"顿首"二字,已突破偏旁共用,二字已分不开,就是一个符号!
这种共用偏旁的根源,在于人们追求表意的精准和书写的便利,无非是少写几笔,基于这个意义,共用偏旁和共用笔划原因是一致的,而共用笔划,在草书中很常见,比如"尸"字,上下两横省为一"粗抹",再演化讹传,变成了"横撇",
然后尺字变得和下字很相似,下面是草书尺字、下字和草书下字对比。
"粗抹"变横撇的字如"屋",
这个字和厔(生僻地名用字),如果不讲究地用"粗抹"写,很难分辨。草书省笔划例子很多,比如国字框省底横,风字边省左撇,等等。
知道这个原理,就可以理解,书法中,有共用偏旁现象,草书中有共用偏旁或笔划现象,比如"上下"(上下天光等语句)连续岀现,共用一个点。
规矩的文字中,也曾岀现过一个共用省却偏旁的字,是国字框中一个繁体字書字,读作"图书馆",后来不用了。
如图,行楷,行书字体中的连写的粗细中的细怎么练好?
要掌握好节奏和力度。在节奏上,三横要慢并且在连笔过程中也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的节奏慢,而带笔要快,一带而过,要自然,不要有意为之的痕迹。在力度上,三横要写实,用笔略重,带笔则要轻。
如图,行楷,行书字体中的连写的粗细中的细怎么练好?
要掌握好节奏和力度。在节奏上,三横要慢并且在连笔过程中也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的节奏慢,而带笔要快,一带而过,要自然,不要有意为之的痕迹。在力度上,三横要写实,用笔略重,带笔则要轻。
草书书法作品,句尾的字可以和句首的字连写吗?
草书最能表达人的情性,其中连笔给人联通贯气的审美体验,余味无穷,断断连连,连连断断,气韵通疏。笔到意到,笔断意连,连笔用到恰到好处,更能体现草书的艺术魅力。
至于说句尾能否和句头连笔,这个没有一概而论,我认为要看句尾末笔的收笔的笔势而定,不要刻意为之。
怀素自叙帖句尾和句头的连笔
黄庭坚的大草不多见
孙过庭书谱小草几乎没见
完全可以!只怕你连不上呢。
草书并不一定要钩连,章草就一笔也不连,一样写出汉字之美。但书法发展到今天,人们一提到草书总是在眼前浮现出一笔一行、一泻千里的狂草书法,好像不会钩连,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习草书的人。
事实上,在中书协草书委员会的几十位草书大员里面,还真找不出几位写章草的人,这些人一提起笔都觉得自己就是怀素张旭二合一,写出来的字能连上的连,连不上的涂涂改改也给连上!他们的作品别说普通民众,就是专业学习草书的人也很难认得出写的是啥玩意儿。
扯远了!回到主题。
大草或狂草书的确是能连则连,最好是一笔一行。但要把握一个度,那就是率真、自然,不能设计,更不能涂改。而且草书的连笔太多,会出现满篇四十五度连接斜线,看起来也不好看,解决的办法有三个:
一、尽量使用连线作为上下字的本身具有的笔画,这样,连线就不再是连线。
二、连线也要注意笔画粗细的变化,甚至可以出现笔断意连。
三、某些字可以不必拘泥于汉字从左向右的书写规律,特殊情况下,可以先写右侧再完成左侧,这样会使得连线的角度发生变化,比如,春、双、好等等。
草书书法,魏晋发明了草隶,到唐代出现了以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狂草,后来又有行草或行书夹杂着草书,可以给它定名为行间草,或草间行。
如果写狂草句尾的字和下句首字是可以相連的,因为狂草是表达一个人在莫个特定环境下内心的***。历史上,据说张旭在***勃发时,没有纸笔,用头髪蘸墨在墙上用草书来表达其当时的情感。从留下来张旭的字迹草书古诗四首可以看到,他的字都是字字相连的。当然写行草又当别论,不管是行间草或草间行,应该是字字独立的,有时兴致所至,会把字写的以大小跌宕,行笔疾徐来抒发感情,偶尔也会出现上字与下字相连的形式,以增强作者抒发感情美。
至于整幅书法作品上句的最后字与下句的首字在草书中可否连接的问题,这讲的就是章法与笔意的问题。这要根据章法与笔意的需要而定,因为在书写中无标点符号,这就不必在书法***意刻求上句末字与下句首字的连接,搞不好弄巧成拙。但一定要有笔意,虽二字未直接联上,但也能看出两字的意境连接,这就是藏锋笔法。
你好!让我来回答你的问题。首先我感觉你问的问题有歧义。对一篇书法作品中,如果每一竖行是一句话,那句尾和句首就不能相连,也没有那么连的。如果两句话出现在同一竖行当中,是完全可以连的。在二王的书法作品中,这种现象非常多。给人的感觉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照应。同时也具有气脉相通的艺术效果。因为书法是抒发个人性情的艺术,连与不连根据章法的布局来定,这是完全自由的,你没必要在这方面纠结。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连写字体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连写字体设计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