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右任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于右任行书字体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临习于右任的草书?请赐教?
于右任是民国大佬,也是民国书法第一人,被称为当代草圣,其书法初习赵孟頫,后学魏碑,既有赵书雅秀妍润,又有北碑的强雄庄博,在草书书法上卓有建树。草书取法怀素多用圆笔,笔意流畅灵动,又引碑入草,大气磅礴,雄奇伟岸,使其书法别具一格,自成体系。于右仼整理编撰了标准草书,规范了草书的草写符号和草法标准,推动草书的发展进程,功勋卓著。
要临写于右仼草书,必须要有魏碑基础,或辅以颜真卿后期诸如颜勤礼碑,麻姑等笔力奇崛,开张,有气势的书写笔意,临习中意存圆,润,通,劲,雄,奇,久之,可领略其妙处。
于右任草书,多用浓墨,时见飞白,结字非常简洁凝练,以险取势,奇中求稳,自然流动。
草书临习,有别于行楷书,应专注其神***气韵,学习于右仼标准草书,对于认识草书,记忆草书符号,锤炼笔法都有莫大好处,不失为草书入门捷径。
鄙人浅见,不到之处,请见谅。下附临写,恳请指正,谢谢!
谢邀。于右任当代大家,他的书法风格独步,其作品被称于体,其草书称为标准草书。临习于右仼草书,即指标准草书。于右仼书法可大致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我们知道于右仼以魏溶书,鸳鸯七志斋即是反映。早期作品两特点,1.笔力雄健,笔法多样。2.骨干平正,结体奇险。这与其长期习魏不无关系。晚期作品溶魏变革,参以大量篆隶笔法,结体更是放逸恣肆,折锋,断笔,顿挫,波磔,圆融厚重。特别是后期大草的出版,更是其对书法的重大贡献。其制订标准草书的初衷是规范简化草无定型的情况,把部首符号分门别类,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以期实用,故标准草书简之又简,这是其特点。著名大家姜白石评价其草书曰: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被人喻为学草箴言。学于草犹要记住以下几点:1.代表符号的归纳使用,使笔画极简,这是其最大特点。2.体势具北魏特色,上松下紧,重心于下,并取斜势。这一点最独特。3.结字用笔奇崛。4.用笔流利,一字万同。5.熟中求生。这些仅是其草书基本点。学习于草应在总体把握下学习。最后要说于草用笔如涩,平中求险,中锋使转佐篆隶笔意,收锋含蓄,点画力遒墨酣。可见好的草书优点绝不止一处。
于右任书法属于哪派?
于右任(1879年5月8日-1964年11月10日)元老记者,爱国诗人,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后以“右衽”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的碑体楷书,既有婉约劲挺,凝练绵藐,古拙峻削,倜傥锋利,静穆闲逸,盘曲滞涩,流利典雅,又有他自己的龙腾虎跃,跌宕多姿,大气磅礴,雄健雅致,运笔纯任自然,不拘泥于绳墨间,体兼众美,已达化境。所以哉学魏碑额诸家之中,脱颖而出,他独树一帜,雄视书坛,睥睨众家,形成“于体”。
于右任的草书最为世人称道。中年以后,他致力于草书研究,以“标准”名动海内外,并有周伯敏、李祥麟、胡公石、刘延涛、李超哉诸人追随左右,形成一大流派。他少年时从塾师毛班香学过草书,以后多年不写,中年以后重新又学习草书,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
于右任的草书取法过章草,也有张旭、怀素狂草的影子,但其基本规模却是得于怀素小草《千字文》,怀素此帖系晚年所书,恬淡平和,精气内敛。于右任取其法,更参以魏碑笔意,遂能自辟新境,使其草书朴拙而有奇趣,用笔使转,初观似觉率易生涩,细细品味之后,方觉笔力千钓不可摇撼。他的草书很少作连绵体势,这是得力于章草与怀素《千字文》之故。其字字意别而又相互顾盼,行间血脉不断,弥漫着浑沦的元气。可以说,于右任的草书是破千年贴派草书的藩篱而自成一派的“碑派”草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右任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右任行书字体转换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