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方正刚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方正刚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可不可以用正楷来衡量书家的笔头功力?
楷书写的好,能体现书法的基本功。但楷书不是书法的全部。不能完全以楷书来衡量书法家的笔头功力。
书法有五体,每一体都有特定的法度规范,用笔方法方式不尽相同,每一体写的好,写的精妙,都可以体现书法的笔头功力。
楷书是基础,自从书法演变到楷书,就被历代书法家重视,楷书笔画结构严谨,历代书法家都对楷书都下过功夫,但不代表楷书成就突出,比如唐张旭,他对楷书下过功夫,写的也非常好,但是他的代表作品是草书,草法严谨精妙,用笔豪放奔腾,远比楷书用笔来的痛快,此时我们更愿意用草书来衡量张旭的笔头功力。
字体的演化首先篆隶,然后才是草楷,汉至先秦时期,楷书尚未出现,东汉才开始萌芽,秦朝书法家李斯,东汉书法家蔡邕书写的是篆隶,他们的用笔结体章法,都是后世学习的典范,笔头功力自然高超。
可见,仅仅靠楷书来定论书法家的笔头功力是不正确的。
@墨干古 无论练什么字体都可显现笔上的功力。行草行楷讲连贯,楷书也是同样的。而且大凡喜好写字的人,他写什么字体不重要,只要想写楷书一定能写好。楷书随没有牵丝,但写时也讲相接,笔笔相接,字看着才舒服。
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的基本都是外行话。
书家的笔头功力体现在许多维度,包括对于笔法的熟练程度,对于不同书体的驾驭程度,以及对于墨法的使用等等方面。
单纯以所谓的正楷来判断笔头功力是极其片面的!
中国的书法笔法体系一般有三大类,篆籀用笔,一搨直下以及方折铺毫,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用笔规律才算是笔头的基础,不懂笔法,只单纯练正楷字,书法便不算入门,更别说登堂入室了。
可不可以用正楷来衡量书家的笔头功力?
💪💪💪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
用楷书来看一个书家的功力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现在要作为一个问题来提出来,还是让人的心情
有些沉重。😢😢😢
正楷书一直是书法学习的主要目标,楷书不仅仅是
一种字体,实际上楷书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远远超过了
书法或者文字本身。🎈🎈🎈
楷书象征着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楷书端庄高雅,
大气稳重,这种特质与中国的人文思想一脉相承,楷书
因该说楷书衡量书家的楷书功力,草书衡量的是书家草书的功夫,不能说楷书写得好,就代表你会写草书或其他书体。但是楷书是一切笔法的总汇,所以楷书是于篆书隶书草书行书之后出现的。如果只会写草书而不会写楷书,那么他的草书可以肯定好不到哪去。下图为草书大家怀素的楷书。同样精艳不得了。王羲之的楷书一样首屈一指。
古人从小习字一定是从楷书练起的,王羲之为了教儿子写字,创造了永字八法,没有现在的楷书之前,是从篆书起,汉代隶书一度称为正书、楷书,没有人从小就练草书的。
现代人习字不用毛笔,先回用硬笔写字了,才开始学书法,这才可能先学行草再学楷书,要成书法家,没有不学楷书的。
多宝塔碑和勤礼碑是颜体楷书代表作,怎样鉴赏?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是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出身名门望族,祖上多能文善书。他于***22年中进士后开始入朝为官,由于生性刚直而受到当时权奸的排斥,屡遭贬谪流放。终在76岁时,为反叛唐朝的淮南节度使李希烈而被杀。在坎坷沉浮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后做过平原太守、吏部尚书等官职,并获封“鲁郡开国公”,因此后世称他为“颜平原”或“颜鲁公”。
颜真卿3岁丧父,在母亲殷氏的教诲下读书习字,精研儒学,并未有以书名世的想法,由于他聪颖博识,竟于无意间以书名世。颜真卿的书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起初接受母亲的指点,字体风格清秀写逸,继而又向张旭求教,深得其真传,使得他的书风在秀秀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刚健的成分。所以,颜真卿前期书法风格属于清雅道健一路,结构严谨,秀丽刚劲;后期风格庄重雄美,大气磅礴。颜真卿传世作品较多。楷书代表作有《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家庙碑》、《大唐中兴颂》等。
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全称《***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年)刻立,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碑文记述了长安龙兴寺的和尚楚金静在夜里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感觉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于是他决心将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建立在现实中,后于天宝元年开始修建,四年后竣工的故事。今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碑整齐均匀,法度严谨,同时又注重在“尚法”的面前寻求一种意态。用笔多中锋,藏锋起笔回锋收笔,笔笔精湛,线条坚实有力,已经初具横细竖粗的形态,点画圆整厚实,严肃端庄的神态自不可抑;结体宽博,中宫紧收,外部笔画整齐规律,疏密得当;章法上整齐井然,但不缺乏活力,偶有一字与其他字上下参差、左右错落,于平静中掀起一丝动感,行间还画有乌丝栏界格,所以宛若刀切一般,规矩齐整。其风格严谨庄重,刚劲秀丽,法度森严,极好地表现了唐楷崇尚“法”的要求,同时也为其后期书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勤礼碑
《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缨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71岁时为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的神道碑,碑文内容主要追述颜氏家族祖辈之功德,同时记叙后世子孙在当朝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此碑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22厘米,四面均刻文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右侧5行,每行37字,共计1667字。左侧所刻具体文字内容不详。此碑今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作为颜真卿晚年书法的代表作,《勤礼碑》最能反映其楷书成熟时期的书法风格——宽博、浑厚。笔法上,颜真卿一改初唐时期强调运用手指的力量,而加大腕力的使用。中锋用笔,方圆兼施,笔画横细竖粗,主次有别,粗细转折清晰流畅,笔画间气势连贯,节奏感强。这种用笔方式,在突出强劲之势的同时,将颜体书风挺拔雄肆的气概展露无遗。结构上,颜真卿改变了唐初以来普遍盛行的左紧右疏、左低右高的结构布置规律,从而打破了字形略有倾斜的姿态取而代之以笔画平稳端庄,左右平衡对称,各部件安排位置适度,再加内疏外密的处理方式,使得字字都端庄大方,气质高古,撼人心灵。章法上,行列关系较为紧密,字体大小参差,错落有致,各字上下间距略小,左右行距微疏,全篇布局充实饱满,浑然一体。
颜鲁公的书法展示了他怎样的人格?
颜真卿是我最喜爱的古代书法家之一。但我最喜欢他的楷书代表作《多宝塔》和行书代表作《争座位帖》。楷书被人们称为颜筋柳骨,行书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楷书粗壮而不笨拙,刚毅而不呆板,浑然一体,大气磅礴。行书疏朗俊秀,笔走龙蛇,自成一家。曾入朝为官刚直不阿,直言不讳,笃实纯厚,从不畏惧权贵,屈意媚上。即使官职被贬。也坚贞不渝,不屈不挠。他的字如其人,在书法上也矢志不移,登峰造极。颜体的浑厚端庄,犹如他的品行高尚,忠厚善良。行书的流畅丽美。映照了他为人的从善如流,和对书法艺术的完美追求。学书先学颜,他的字神韵十足。他的人品和书品。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颜真卿,字清臣,今山东临沂人,生卒于公元709-785年,享年七十六岁,曾任平原太守,所以人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后人尊称“颜鲁公”;是唐玄宗至德宗四朝元老,曾亲自率军平定安史之乱,为人忠义坚贞,气节刚烈,德高望重。
颜真卿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名臣,还是成就斐然的书法大家。他擅长楷、行、草书,尤以楷书最为著名,世称“颜体”。他的书法不步古人后尘,融篆籕笔意,兼有北碑的朴拙严正,雄厚刚健,大气磅礴,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书风,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颜真卿传世书迹很多,著名的有楷书《颜勤礼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中兴颂》和行草书《祭侄文稿》、《争座位贴》、《祭伯父文稿》等等。
其中楷书《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书风代表作,笔法圆润,笔锋老道,一丝不苟,强劲与柔和完美融合,达到了楷书的极致,成为后人争相临习的法帖范本。
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追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所做的祭文草稿,通篇充溢着悲愤***,或凝重迟涩,或飞动流利,气韵贯通,痛快淋漓,自然天放,徐急顿挫间抒发着作者胸中的悲愤和哀思,其中虽有涂抹,却因而平添自然生动,成了整篇不可或缺的部分,全无笔墨营造之意,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二行书”。透过此文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沧桑老者,端坐案边,凝重悲愤,庄重地为他以身殉国的年青侄子书写祭文,随着书写节奏的发展,情感不断积聚,最终难以抑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其情其境令人无不动容!
书如其人,在颜鲁公这儿得以最形象地诠释。
颜筋柳骨,这都是有骨架支撑,并且刚毅无比的形容。子所以用颜筋这个筋的概念挺复杂,在字比划里的韧性,刚性,就是颜真卿性格的体现,颜柳字形的差别在于,颜的字形筋瘦一些,边缘更紧,有弯度和张力。相比之[_a***_],柳公权的字往往写出厚重如木板的感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方正刚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方正刚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