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楷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楷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有点基础后想练习行书可以吗?该如何练好行书?
楷书有点基础后想练习行书可以吗?
如果你想把书法水平进一步的提高,行书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不要有顾虑。所谓的楷书基础,指的并不是书体与书体的基础关系。是对毛笔的控制能力。初学书法,手脚生疏,只能以书写速度较慢,结构规律性强的书体开始学习。楷书就是这样的书体。当你的运笔能够平稳的运行时,就要加强速度上的练习。为什么要进行速度练习?因为笔法中有些笔法是要由快速来才能达到书写要求的。如果只能慢慢的书写,需要快速才能完成的笔法就领会不到,写出来的笔画就会凝滞雍肿。缺少爽利超逸的神机。
行书的练习,就是为了提高运笔速度的方式。那么选择什么人的行书做为行书入门呢?这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行书的学习上,有人一开始会选择《圣教序》,《圣教序》是石刻,写出来的字干瘦乏韵。你可以从赵孟頫的行楷书一步一步来。赵孟頫的楷书多带有行书的笔法。赵孟頫有日书万字之能。他的书写速度是非常快的。以他的字体进行速度练习,对提高运笔速度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行书的练习切岂描摹,不能为了外形的相似而如楷书一样的慢慢描摹。开始时写不到位这很正常。要在连贯的笔画上做重点突破。在快速的折转中,你就会发现许多楷书慢条斯理中无法完成的笔画,原因缺少的就是速度。把速度的问题解决了,又回到慢速的书写中去时,你对书写的节奏就不再是平稳的匀速运行。这时的运笔,就有了疾涩变化。形成了自己的书写节奏。
我觉得还是把楷书写好了,再练行书比较好。楷书是打基础,如果没有楷书的基础,你不会控笔,不会顿笔,不知道什么是笔锋,不知道间架结构,那么你练行书见效果是很慢。正如我们在学会跑之前要先学会走路一样。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写小字还可以,但如果写榜书基础没打好,很难写好作品。
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以后,行书就会好练很多,通过楷书训练了书法的基本的笔法,对于结构的掌握能力也会增强,也有了比较好的控笔能力。这个时候是可以同步练习行书的。
楷书和行书虽然在用笔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最基础的用笔还是一样的,比如中锋、提按、顿挫等等,二者同同步练习还可以互相促进,练习楷书能够让行书更加稳重,练习行书可以让楷书更加流畅。
那么有了一定的楷书的基础,怎样练习行书呢?我觉得还是首先要从选帖开始,字帖是书法学习者最好的老师,选择一本好的字帖对于以后的书法学习十分重要。
我的建议是选择一些资料书比较常见,有非常优秀的行书作品,个人推荐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
最好不要去买一些市面上的教程类行书,那些很多都是现代人写的字,影响以后自己的书法审美观念,还是要从古代字帖入手,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书法。
有的初学者可能会说,《圣教序》并不是墨迹作品,太难理解了,很多的笔顺都看不清楚,根据这个情况,我建议学习王羲之《圣教序》以前,可以练习一下赵孟頫临的王羲之《集字圣教序》作为入门,然后再去学习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
但是要注意,学习赵孟頫临的圣教序时间不要太长,以一个月为宜。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
如果你想快速的写好字,练习行书是个很好的捷径,毕竟行书实用性更强,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书法家,必须要把楷书练好。行书写得好与否与楷书之间的联系不大,重在结构,练好楷书再练行书,是为了以后能万变不离其宗。
谢邀!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楷书有点基础后是否可以练行书?第一,虽说楷书和行书的关系很紧密,但从历史上来看,行书是先于楷书产生的,所以单纯地认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是不恰当的。
第二,在学习楷书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接触到用笔,而且楷书的书写速度较慢,所以要把楷书写好,在用笔上势必要下不少功夫,知道毛笔的笔性,学会如何用笔,是书写各种书体的基础,无论是学习篆书、隶书,还是领会行书、草书,知道如何用笔是至关重要的。而楷书的学习能够为用笔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学习楷书的过程中,结构也是关键的一环,笔画是血肉,结构是骨架,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写好楷书。
第三,楷书和行书是不同的书体,在楷书有一定基础后,意味着你对用笔和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个时候你不仅可以练习行书,你甚至可以练习篆书、隶书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练习时,一种书体最好只选择一家来练习,比如行书,你选了王羲之的,那么就专注于这一家,等把这一家练精熟了,再考虑学习米芾、子昂等。不能朝三暮四,看这家好看,就学这家,那家好看,就又改旗易帜。这样练习,常常会导致效率低下,也会打击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学完小楷学什么行书好?
艺无止境,学完小楷?有完吗?当然可以兼练。记得有书***说过:单日写楷,双日写草,十年不倦当得名。无论学写什么字都是在练习手驾驭笔的技术。行书初学王羲之、赵孟頫的更容易入门。
学完小楷?学习书法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存在什么学完的情况,特别是古代的经典书法作品,青年时期写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和认识上的提升,中年时期仍然是写一次有一次的进益,甚至晚年同样如此每写一次都有一次的理解和深入,不可能有什么学完之说。何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临摹学习书法一遍两遍是不可能与学完有关的。
这里暂且将其理解为小楷书临摹了一定的阶段,学学习一些行书方面的技法知识。由于题主提问有些笼统,只能试做回答。
学习方法最好先专精一家,在对一家有所心得以后再换帖,这样对换帖以后的学习也会有非常大的经验可供借鉴。
按照一般的学习流程,多为先学习一家楷书,打基础,然后再在适当的时候换帖,小楷书法的学习多在有了较好书法基础以后才可能临摹学习小楷。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资我们临摹学习的行书经典作品就较多了。因为我们多是希望丰富一下我们的书法造诣和内涵,这时候的学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行书字帖的学习,我们可以自我反省一下过去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或查阅一下理论书籍、携带自己的作品去请教老师,然后拿出一个参考意见,以绝对继续临摹学习的方向。通常情况下,这时候的继续学习多***取取长补短的方法,当然也可以制定***,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行书作品都分阶段的进行一下临摹学习。
关键在于自己喜欢,亦或能够对自己的书法有所补益为原则。
还有一种就是临摹学习所学小楷书法家的行书和风格较近的行书,甚至相反风格的行书都可以的,关键在于能够做到精学精炼。由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是很难拿出具体的建议的,以上看法仅供参考。
题主这个学完小楷这句话不好定位,权且认为小楷有所成吧!
小楷有所成,也代表着书法笔致已经很细腻了,书写者的控笔能力也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这时学习行书也易从易逐渐向难过度,因为,楷书到行书毕竟需要经历一个从静到动,从凝重到逸飞的过度。
所以,我建议从陆柬之的《文赋》或是赵孟頫的《胆巴碑》学起,也就是从行楷做起,熟悉了行书的笔致与节奏之后,再转学《圣教序》。
取法乎上是古人的法训,然不可僵化从之,《圣教序》也好,《兰亭序》也罢,都是王羲之的顶峰之作,其笔法之难,即使是古之书法家都学不成,何况刚刚接触行书的人呢!陆柬之与赵孟頫的行书都是取法王羲之,而又简单其笔法,学习起来要容易一些,也容易产生荣誉感,增加学习乐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楷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楷字体行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