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怎样转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怎样转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书法可以从楷书直接到草书吗?
学习书法从楷书直接去学习草书是可以的,但是没有必要如此去做。
草书在古代可能和楷书一样易于具有一定文化者的辩识,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能够实现对草书的辩识这越来越少,除非你是书法家亦或专门研究草书的书法家。
草书的意义在现代更多的是欣赏而不是使用。所以学习书法,学习草书远没有楷书和行书使用。对楷书有较扎实的基础以后与其涉险学草书,不如学行书,更多一些使用性。
学习草书,必须有楷书基础,当然有隶书、行书更好,这样才能有源有基础有根基,能够更深入精准理解草书符号的来龙去脉以及含义是什么,明白草书中一点一画一个曲折符号源于何处,是如何变化省减概括出来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精准理解和把握草书符号与字形。
虽然说草书中有许多字形并不一定是直接从楷书而来,但楷书中的点画线条偏旁部首还是和草书有一定的渊源的,能够从中看到相互的影子的。
也可以这样说,隶书之后演变成了草书与楷书,但其中不乏相互的影响,与现在我们仔细看楷书,仍然是可以从中发现草书符号的来龙去脉的。因为楷书毕竟源于隶书,亦可能草书。他们是相互影响的。比如现代的简化字,就有许多来源于草书或草书符号。
书法中的“篆、隶、草、行、楷”五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全部产生,并进一步走向成熟,“篆、隶、草、行、楷”五体的诞生顺序,由于以往的篆隶、章草字形结构复杂,书写费时而逐渐被更加简易美观且更易于书写的楷书、行书、今草取代,值得注意的是草书比楷书诞生的时间还要早,
学书法可以从楷书直接到草书吗?按道理应该是先学习草书后学习楷书,因为草书比楷书先产生,其实,学习哪种书体和书法中书体的诞生时间早晚没有关系,只关系书法中“用笔、结体、章法”的运用程度,所以学书法完全可以从楷书直接到草书,
我们举例说明吧,清代书法家傅山学习书法就是从楷书直接到草书的,其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推崇颜真卿的人品书品而转学苍劲浑厚的颜体(楷书四大家的“赵体、颜体”)最终自成一家,之后草书取法“二王”,代表作《草书轴》临摹“二王”,全以大草挥就,流宕不羁、巍巍浩荡、气势逼人。
我们所熟悉的草书笔划简略又连笔,从视觉效果上让人很难分辨字体所表达的意思,而且草书的运笔更考验一气呵成、“笔法、笔意、笔势”一步到位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初学书法者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直接学草书的话反而会得不偿失,甚至会把书法天赋给“夭折”了,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先以楷书入手,毕竟楷书在结体上比较“清晰、规范,不连笔”容易分辨,形象理解学楷书好比学走路,学草书好比在跑步,只有学会把路走稳了,才能追求速度跑步,就是这个道理。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草书和楷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草书的雏形是章草,章草是隶书在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书写速度而草化便捷形成的书体;楷书则是隶书发展更加严谨而具法度书体,变扁为方,更加美观和节省空间。
从哪种字体入手都是可以的,关健是要掌握字体的基本笔划和核心规律,书无百日功,开卷则有益,选好自已的努力方向即可。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学书法当然可以从楷书直接到草书。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说,草书,早于楷书,楷书又早于行书。
在学草书之前,建议先用上半年或一年的时间临摹篆书和隶书,再临摹一下索靖的章草《出师颂》和《月仪章》,之后进入今草的学习,这样上手会快些。
学草书,须记准草书符号,于佑任编写的《标准草书》中,就有关于草书符号在草书书写中偏傍替使用的范例。
如果题主想从今草入手,可临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据说,唐之后的草书大家都是走的这个路子,而且都学有所成。近代的书法家于佑任和林散之,当代书法家沈鹏、申万胜、刘洪彪,也是走的这条路子。
另外,题主有兴趣的话,也可临一临于佑任的草书。但是,对于于佑任的草书,我是不主张先学的,对于初学者,应取法乎上,当学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可参考学之。对于当代人的草书,万不可先学之!
可以。从书法发展史看,草书出现比楷书还要早。古人都没有先习楷书再写草书,我们为什么不行?
先梳理一下书体发展过程:最早文字甲骨文,到商周金文大篆,到秦小篆定型,到了汉代时候,隶书从篆书中变化产生,随后由隶书变化出草书,这是有实物可以为证的,比如敦煌汉简《误死马驹册》。当然,在进程中,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用字风格不同,还有许多分支,这里只说主线。楷书正式成型实在魏晋时期了,所以晚于草书。
其次,从书法学习上讲一下不从楷书开始学习的可能。我们现在一般从楷书学习书法,是因为楷书是各种书体中最规整的,用字、结构、笔法比较其他书体更有规律可循,所以人们都认为应该从楷书学习。从楷书开始学习,没有错,但不是唯一。唐代张旭,我们都熟知他的草书,但他也留下了《郎官石柱记》这样规整的楷书。所以,达到他那样的高度,写字是通的,不管哪种书体。
不学楷书,可以从比较规整的行书介入,和先学楷书的效果是一样的,比如赵孟頫的行书,同样具备规整、严谨的特点。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从一开始就学草书是不会有好效果的。草书并不是字的草写,它有特定的造字规律,每个字都可以看做一个符号,一个点,一个横的变化就会变成另外的字,学草书最基本的是字法一定要正确。现在很多爱好者动辄说自己草书如何如何,结果草法错误百出,何谈水平高低呢。草书的字法来自于章草,章草由篆隶演化而来,所以学草书,需要的知识量还是很大的。
草书、隶书、行书、楷书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就书体的演变过程而言,篆、隶、草这一过程没问题,而行书、楷书谁先谁后,稍有疑问。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小篆辨识度低,又不易书写,于是在小篆的快写中隶书产生了。后来,隶书的快捷书写产生了章书,草书的早期形态。
而对于行书和楷书,有种观点认为,隶书的书写过程中,逐渐去掉了只起装饰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波捺,于是产生了楷书。而后,楷书的快写产生了行书。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草书产生后,由于辨识度低,于是放慢速度,便产生了行书,再放慢速度,便产生了楷书。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其实不管谁先谁后,从时间上看,不过几十年而已,或者可以认为,二者就是并行的。
在这里我要纠正一仲观念,楷书是学习其他字体的基础,这与字体的产生顺序无关。这是后人在总结学书规律时得出的结论。
这正如我们认字,没必要先从象形文字丶甲肯文、篆书学起,而是选择最便捷的方式。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邀!书体的演化过程大致如下:
①草书是汉代以后由隶书演变为了章草,然后有了今草,狂草;
②隶书的演变在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词汇:隶变,在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
③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书体,更具有实用性。
④楷书从汉隶演变而来,具体为汉隶—魏碑—唐楷,魏碑是不成熟的楷书,而唐楷则影响了后代很多大家。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草书 从历代碑帖里都能看出每个时期字体的特征 在每个笔画里都能看出每个字体的演变过程 例如欧楷的竖弯钩 收笔是一个半圆弧线 这样的笔势就是从隶书里面演化过来的!!!等等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怎样转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怎样转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