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裹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裹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行书的时候,怎样处理好字和字之间的关系?
写行书如何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章法的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轻重关系。如果第一行第一字重,那下一字可逐字减轻,直到再一次加重写到最轻。第一行结束,写第二行时,为形成对对比,第一字可轻。第三行第一字则可再轻,以避免机械重复。后面的字也是一样,或形成块面,或形成对比。
二、字势关系。如同轻重关系一样,可以对比,但不可机械重。主要作用是形成作品的开合关系。其他浓淡、虚实、枯湿等关系也一样,形成阴阳对比的关系。
三、穿插原则。形书不同于楷书,一般有列无行,以形成聚气之态,浑一体。所以,第二行的字应当穿插在第一行各字的间距之前之间,以后各行反复,互相咬合,则整体感强,不然就显得零碎,应该重视。
行书是比较常用的日常书体,介于楷书之间的工整行书叫行楷,草一些的称行草,特点是书写速度快、自然,便于辨认。
一件优秀的行书作品,要处理好字和字之间的俯仰,倚侧、大小、浓淡、方圆等关系,就像跳集体舞的队员,互相有呼应、交流、互动,变化中有统一,整体中有区别。
看流传至今的“天下三大行书”作品,都是作者的文稿手札,随着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出现字的不同面貌。
右军的《兰亭序》,风流倜傥,畅快得意;颜鲁公的《祭侄文稿》凝重、悲怆;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惆怅、沉郁。我们在面对虽隔千年的印刷品时,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
没有博学的文化艺术修养,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字写的再好,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再好,也没有生命,没有让人产生共鸣的感情。
写行书不同于楷书和草书,楷书要一笔一划交代清楚,草书是行书的快写,牵连多,而行书即是介于这两种书体的一种,字与字之间也有笔断意连,写得较快,美观又便于识别,比较实用。
行书,近楷近草,笔画连绵,字字独立。它不像楷书那样,笔画和笔画是不连绵的,行书笔画之间有连绵;它也不像草书那样,字和字之间有相连的地方,行书字和字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起来,比楷书难。
1.注意字与字的呼应。字和字之间形不连但精神上想通。互相照应。
2.要有变化。看行书作品,就像看山一样,不喜欢平,要看它在变化中展现出来的律动美。变化是丰富的,用笔,用墨,结体,等等。
3.书贵自然。不要刻意安排。
4.让内心的情感自然抒发。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写行书除了写好单个字以外,特别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与楷书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行书写成大小一致、字字对齐、布如算子,那就非常呆板,毫无生气。小编甚至还看过一些人写行书也打四方格,一格一字,那真让人哭笑不得。
1、大小对比
以苏轼《黄州寒食帖》起笔两行为例,“已”字、“三”字、”去“字、”不“字明显小于其他字形,像几个轻音符,点缀其中,形成大小对比。
2、欹正对比
再看苏轼《黄州寒食帖》下面一段,主要文字都是平正的,其中”破“字、”寒“字明显向右倾斜,形成欹正对比。
3、疏密对比
谁能系统的讲讲米芾书法的结构?
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临摹古人书法可以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其用笔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所谓的字形结构,说白了就是“零部件”的组合,将点画之类的单个笔画,组合成一个整字,这就是结构,也被称之为结体。米芾在其作品中能够运用笔锋的灵动性,轻松做到行、转、提、按、收、纵而随心书写,收放自如,这就是心无旁骛倾慕于书法的追求者所表达的自我真情。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对米芾的行书,后人的评价是“沉着痛快”四字,“沉着”和“痛快”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但米芾驾轻就熟的使矛盾的两面正反相合,靠的就是爽利的笔法和多变的结构。
米芾的书法用笔非常自信,用笔主要特征是刷字用笔。米芾书写动作较快,然而并非轻浮虚薄,不失“六朝妙处”、不失沉着,而是在如飞一般的运笔速度中一气呵成,轻松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米芾素有“米颠”之称,行为怪异,出乎常理,高傲自得,不可一世。字如其人,米字在取势上以外拓为主,竭力张显个性。他自语“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此言既是其笔法的精解,也是其书法结字的至言。米芾结字,虽四面均较得势,而从整体上又以左侧为主。这种字法与晋人贯用的取势方法相近,只是其倾侧的角度要比晋人大胆的多。米芾字形修长,俊美飘逸,英姿飒爽,秀美绝伦。他将其最阳光的一面展示出来,因而结字上也力求尽善尽美。
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艺术在当时就备受世人推崇,既使在当代的今天,临习米芾书法者也很多,足以说明其书法及其精神的艺术魅力所在。
米芾的字,是他达到一定高度后,基本是随心所欲书写,不像王羲之的字有法度,可以总结出一些书写规律。米芾的字想写好,不要去学他的结构,更重要的学他的运笔。古人是可以根据前面笔划的失误后面做调整的,米芾却往往故意创造“失误”再去处理“失误”。这样创作出来的字,矛盾重重,也就是说他的字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不断的临帖,临帖,再临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量形成质变,才能完全掌控。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宋太原人,后徙居襄阳,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嶽外史、襄阳漫士。累官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世亦称米南宫。性情好洁,世号水淫;行多违世異俗,人称米颠。家藏古帖,有晋人法书,故名其斋为“寳晋斋”。书法得王献之笔意,超妙入神,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並称四大家。
宋代“文雅之盛”,转换了文风;改革了学书风气,仰慕颜书的“临大书不可夺”的精神,即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性。宋人认为,书法的韵致充分表现在“平淡”、“简易”和“含蓄”中,无丝毫的矜眩、虚美。而“行书”与“真”和“草”相比,最能表现“平淡”、“简易”的境界,所以当时的书法大家极重“行书”。
米芾自幼聪慧,少时学颜真卿书法,能写大字,十多岁能出碑版,博闻广集,古文诗词,无所不涉;对于书画以己为追。宣和时被推为书画学博士,又对历代各家书法曾下过很大功夫临摹,广学众家之长,自称“集古字”。其擅长行、草、篆、隶诸体书,以行书成就最高。苏轼对他的行书墨宝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赞誉:“如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为钟王并行”。米芾书法、山水自成一派。平生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世有《元章》拜石之语。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等书。晚居江苏镇江。亦称“吴人”。
其实,米芾书法的“搭配和排列”及独特风格,就是彰显其作品在用笔潇洒、沉着之下,兼用正、侧、藏、露等多种笔法,挥写自如,富于变化,法度整然而又时新意的创作,“书法结构”亦在简易平淡之中。
可谓:结构圆备如篆隶,飘逸洒脱似行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裹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裹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