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楷书字体对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毛笔楷书字体对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和楷书的区别?
书法和楷书,两者是属于从属关系,书法包含了楷书,楷书是书法的一种类别,书法除了楷书,还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东晋的二王时期是书体和书法的成熟和奠基时期,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期,一方面楷书确立成为官方字体不久,一方面楷书也是官方和民间都需要适应和学习的书体。唐初,楷书之法尚在探索之中,***大力提倡,官员、书吏积极努力,必然形成唐楷盛况。然而,唐末雕版印刷出现,到宋朝时印刷术广泛应用,楷书书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大降低(除了科举考试),同时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工整规范的楷书是无法与行书、草书的自由奔放我行我素相比较的,所以自唐之后楷书在书法范畴内日渐式微再无翻身。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也涌现出了象书圣王羲之以及欧、颜、柳、赵等等一大批的书法大家。
其内容包括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楷书只是其中一种,也叫正书,又包括各个时期的楷书,如魏晋,魏碑,唐楷等。
初学者学楷书,选颜真卿还是柳公权?
初学楷书,不一定要从颜体柳体入手。我不推荐从欧、颜、柳三家入手。因为三家字体,初学者都是以他的碑刻本为范本,例如《九成宫》《多宝塔》《神策军碑》,这三个碑帖的书法不是不好,就是作为入门书法,并不是最佳。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这三个帖是碑刻本,看不到笔触,看不到运笔的细微之处,初学者因为没有书法经验,不懂得通过刀锋看笔锋,临摹的时候,很容易一味地求形似,写出来的字就像刀刻一样,书写性不强,行笔不流畅。
我建议从赵体或者智永《千字文》入手,偏向于从赵体入手。很多书论认为,初学者不适宜从赵体入手,因为容易学得软媚。这些论调,大概也是因人废书的观念,认为赵孟頫有皇赵血统,最后在元朝做了官员。赵孟頫一身以二王为宗,刻苦学习,倡导书法复古,学习晋人书法,一改宋人尚意的书风,篆、隶、楷、行、草五体皆精,特别是楷书和行书,取得傲人的书法成就,千百年来甚受大家的喜爱,人称赵体,与欧、颜、柳并称四大楷体。他的墨迹本存世非常多,大楷、中楷、小楷都有,初学者以赵体为范本,能清清楚楚看到古人是如何运笔的,运笔的节奏如何,通过学习他的楷书,还能进一步学习他的行书,直接领会书法创作的奥妙。
智永《千字文》也是墨迹本,是王羲之的后人,书法也是取法晋人,书法风格与赵体比较,更加古朴,也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但赵孟頫的字帖非常多,风格多样,可参考学习之处也多,学习赵体,更加容易学会创作书法的技巧。
大家好,我是书法之道。颜真卿的《勤礼碑》《多宝塔》和柳公权的《玄秘塔》我都临过,亲身体会告诉我,初学楷书,一定是颜真卿的《多宝塔》。颜真卿的其他几款碑帖个性太强,不适合初学,初学还是要学共性较多的帖,尤其是笔法和结构,《多宝塔》的笔法点画丰富,变化比较多,可学的东西也比较多,《多宝塔》的字体比较中正端庄,没有太多的奇险结构,最适合初学。而且《多宝塔》的笔法来自二王,行笔流畅,非常适合往行草书过度。柳公权的笔法个色,与二王行草差别太大,很难过度。柳公权的书法最可取的是他的结构变化,临完《多宝塔》后,可以再临《玄秘塔》。
根据我的体会,颜体和柳体楷书各有特点,颜体胖而柳体瘦:颜体丰腴饱满,而柳体瘦削骨感。对初学者尤其是少年儿童而言,颜体难度较大,所以我认为还是从柳体练起为宜,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练颜体也不迟。这样你的楷体毛笔字就会有骨有肉,胖瘦兼容,既饱满悦目又苍劲有力也。
颜真卿4岁时父亲去世,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二次拜师张旭,第一次被冷落,但他锲而不舍,终于得张旭真传,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气势,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颜真卿不但是位杰出的书法家,还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英勇就义了。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也留下了高尚的人格。他的字刚劲雄浑,他的品德坚贞不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佩。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是后人学书的重要碑刻典范,整体上整密匀稳,笔法方折丰劲,法度森严,秀丽多姿。他的字势挺拔,浑然天成。就象中国的太极,张弛有度,虚灵顶劲,一翻推拉动作后一顿发劲。可谓是用笔的宝典,给人一种庄重肃穆视觉特点,让我们在静静的临摹中悟道。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著名,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劲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可以这么说,颜真卿是柳公权的老师,只是学生在老师的基础上稍作变化,自成一派。既然老师在这,就学老师的吧。
颜筋柳骨,应该是对中国书法楷书最根本最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有根本性的,也是系统性的,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他的楷书作品,追根结底其楷书的起点都应来自这里,颜体的血肉、柳体的骨骼,这就是楷书最直接的表现。
至于初学者心如何选择,我认为各有特点,看你的字和哪种字体更像,更喜欢哪种,哪种字体风格和你的性格更相合,再去选择。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柳体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此碑(《神策军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颜真卿与柳公权都是楷书大家,但感觉颜体和柳体差不多,如何区分?
凡是大字的95%以上都是颜体,可以自己出去看看。几乎牌匾都是颜体或者差不多,颜筋柳骨。柳体非常工整好看,颜体朴实无华但是力感十足。颜真卿对中国的楷书影响最大,从魏晋南北朝两王飘逸妩媚多姿的风格过度到铮铮铁骨就是从这里变化的。可惜到了两宋又开始华丽无力,直到赵孟頫才得以改变。欧颜柳赵这里面架构欧阳询,险峻工整柳公权,赵孟頫最漂亮洒脱也有力度太难的存在,要说大气磅礴力吞山河那就是颜真卿。颜真卿最容易辨认,颜体可以写得很大很大。
颜真卿与柳公权都是楷书大家,但感觉颜体和柳体差不多,如何区分?柳公权书法学自颜真卿,故二者从某种角度来说相似度的确很高,但是,后世诸家对两者的书法特点已经有了共识,那就是“颜筋柳骨”。因此,对两人的书法区分就是从这点上下功夫即可。
图片: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
“颜体”的点画特征为:
易方为圆,富有篆籀之气。点、竖、捺、折、钩诸笔,尤显露了弹性大、刚劲、雄强、饱满、筋力十足等特点。
“颜体”能巧妙地运用中锋和藏锋的方法,使点画意态筋骨内敛,笔力雄健,达到了虚而不弱、实而不僵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立体之感。
柳公权是唐代继欧阳询、颜真卿之后的又一位楷书大家,因而他的书法吸收了二人的长处,结体上具有欧体的特点,笔画上具有颜体的特点,同时他又以“骨力强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颜体与柳体虽然都很粗壮、肥美,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
所谓“横画宽结”就是如隶书那样,横平竖直;而“斜画紧结”,就是以字的中间为中心,笔画向四周发散,整体左低右高。如下图的“身”字。
颜体的字形较大,字写得很撑,字与字之间挨得很紧,似乎拥挤不堪,但字的内部却很宽松;而柳体正好相反,内部笔画很紧,四周却很松,这与其“斜画紧结”的特点有关。如下图的“国”字。
横轻竖重是颜体的典型特征,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可以让颜体更加从容,不至于因为笔画粗壮而臃肿;柳体则缩小了这种差别,横竖笔画更加和谐。比如下图的“王”字。
颜真卿擅用中锋,因而他的字无论是楷书还是行笔,笔画都显得圆润、饱满;而柳体中方笔较多,点画、笔画转折处和起收笔处,往往呈三角形、方形或棱形,如人的骨胳一样突起,所以称为“骨力强健”。如下图的“清”字。
柳公权的楷书是学颜出来的,所以表面看有些差不多,其实结构上是有区别的。简单的说,柳字上提,颜字下挫。一个字的下部空间留的多的是柳字,一个字中的下部空余地不多的是颜字,所以颜字看的更稳些。
楷书和行书区别?
楷书和行书是有区别的。所谓楷书,又叫做真书,是把隶书点画的波磔(zhe)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楷书大家,三国时期的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此外还有比较著名的四大家,欧阳询(欧楷),颜真卿(颜楷),柳公权(柳楷),以及元朝的赵孟頫(赵楷)。所有这些楷书大家为我国书法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楷书外,又在楷书基础上产生了行书,行书简化楷书的点画,又兼带草书联绵笔势,既不象楷书那么工整,又不象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天下第一行书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_a***_]》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总之,楷书易写易认,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行书比较实用,是平时工作学习的实用书体。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楷书讲究严谨的法度,笔法规范,端装正危,结构求形质。而行书则是简洁流畅,讲究韵味,结构求灵变。以军人队列训练为例,楷书就是正步,齐步走训练,要求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而行书好比战术训练,求变,求活,出奇制胜,以战胜敌人为根本。部队上有句老话叫“队列没有对,战术没有错",这句话很够品味。中国汉字的特点是横划多,在王羲之的《姨母帖》,横划很少雷同。
行书的韵味在于精气神。笔法多变,起承转合连贯性十分强烈,是书者性情,审美,笔***力,文化沉淀,阅历积累的集中表达,书法的乐趣也体现在行草书中,书法家于右仁讲,我在写行草书中才体会到书法的美妙,乐此不彼。对书法爱好者而言,还是不要只停留在楷书阶段,要勇敢的向行草迈进。看王羲之的正楷书传下来不多,王羲之是在中年三十多岁写的《兰亭序》和《黄廷经》,可见,他没有在楷书上停留很长时间。
练习行书还是以二王为宗,依《圣教序》《姨母帖》《二谢帖》再配以得圣教序笔法明显的杨凝《韭花帖》,遂步走向创作之路,享受书法的奥妙与乐趣。
1、用笔上
行书在用笔上有了很大关键性的改变,比方说变楷书的方为圆,并去掉了顿笔。
楷书在用笔上是非常复杂的,除了斜捺之外,起笔和收笔都需要顿笔,尤其是在转折处都需要顿笔。
2、字形上
行书在字形上还借鉴了草书的写法,很多笔画可以简省和替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书写的速度还可以增强表达的元素,起到一种简省笔画,以简代繁的作用。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楷书字体对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楷书字体对比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