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转换为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转换为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先练了草书后如何开始练行书?
你连草书都能练了,却不知道行书的方法,我猜想,你的草书一定软弱无骨。
书谱和自叙帖,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草书。孙过庭书谱,浓润圆熟,在唐代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人当中,无人能出其右。在人才辈出的唐代,能得到众人的认同,可见孙过庭书法成就之高,不仅仅可用一个“书法家”可以概括。
怀素自叙帖,被人誉为”天下第一”草书。没有十足的功底和开阔的胸襟,碰都不要碰。即使功夫深厚,却没有他洒脱闲适的情怀,也只是得其形质。
草书不但要求有娴熟的运笔技巧,还要有超凡的结字构想和章法布局能力。楷书可以通过临帖,便能掌握它的结构。草书,单靠临帖是远远不够的。
行书的练习方法,和楷书相类似。如你所说,练过颜真卿楷书,对行书的练习就会轻松一些。临帖自然是学习任何书体所必须的方法。你学习的是颜体楷书,最好选择他的行书字帖,作为行书学习的范本。祭侄儿文稿,争坐位帖,都是颜真卿书法的经典。祭侄儿文稿,被人认为是继王羲之兰亭序后的又一伟大峰巅峰之作。在中国书法中的影响,决不亚于兰亭序。
要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字帖的选择。这个比别人推荐的更靠谱。自己喜欢的,才能适自己的心。练起来才能更好的找到感觉
对于提主提出的“先练了草书之后如何练行书”这个问题,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题主参考之。
根据题主的描述可以看出,题主是一个热爱书法并有一定基础的人。首先肯定地说,题主学书一直走的都是传统的路子,特为题主点赞!
练了草书之后如何练行书,我的意见是:临帖!学书法,临帖是硬道理。那么,临哪种碑帖呢?首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建议题主专工此帖,三年后可见“小成”,五至八年后可见“中成”,十年以后可见“大成”。
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也曾经说过,初学行书,就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张旭光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也可以说,张旭光老师只所以能“大成”,是与临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分不开的。据了解,就是现在,张旭光老师得空还在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可以说,张旭光一生是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情有独钟。他讲课时,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爱不释手,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成就了我,每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心中就有无尽的快乐!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一种享受。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
王羲之兰亭,陆柬之文赋,智永千字文,米芾,赵孟頫等都是行书经典教材,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广。很多人都非常强调楷书的基本功,开口颜筋柳骨,颜体欧体等,这么说并不严谨,颜真卿的行书跟多宝塔碑并不相同,他的多宝塔跟勤礼碑也有差异,怎么个样式才算颜体呢?颜真卿的字就是颜真卿的字,冠以颜体是后人无稽之谈。
另外,从字体发展演变看,楷书并不是最早的字体,为什么大家谈起书法就要求写楷书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学书法的误区。
学习书法没有统一的路径,对于书法美的追求,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以古为师。
草书、隶书、行书、楷书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谢邀!书体的演化过程大致如下:
②隶书的演变在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词汇:隶变,在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
③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书体,更具有实用性。
兰亭序
④楷书从汉隶演变而来,具体为汉隶—魏碑—唐楷,魏碑是不成熟的楷书,而唐楷则影响了后代很多大家。
就书体的演变过程而言,篆、隶、草这一过程没问题,而行书、楷书谁先谁后,稍有疑问。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小篆辨识度低,又不易书写,于是在小篆的快写中隶书产生了。后来,隶书的快捷书写产生了章书,草书的早期形态。
而对于行书和楷书,有种观点认为,隶书的书写过程中,逐渐去掉了只起装饰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波捺,于是产生了楷书。而后,楷书的快写产生了行书。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草书产生后,由于辨识度低,于是放慢速度,便产生了行书,再放慢速度,便产生了楷书。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其实不管谁先谁后,从时间上看,不过几十年而已,或者可以认为,二者就是并行的。
在这里我要纠正一仲观念,楷书是学习其他字体的基础,这与字体的产生顺序无关。这是后人在总结学书规律时得出的结论。
这正如我们认字,没必要先从象形文字丶甲肯文、篆书学起,而是选择最便捷的方式。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草书 从历代碑帖里都能看出每个时期字体的特征 在每个笔画里都能看出每个字体的演变过程 例如欧楷的竖弯钩 收笔是一个半圆弧线 这样的笔势就是从隶书里面演化过来的!!!等等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学书法可以从楷书直接到草书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不是先有楷书再有书草的,楷书草书是两个不同体系,楷书写的再好,不学会草书符号也创作不了草书作品。但学好楷书对草书大有裨益,楷书法则特别是提按藏露等法则也大量运用于草书,否则草书就流入油滑无力了。
谢头条邀请,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我认为楷书可以过渡为草书,重要的是“过渡”二个字,这里面大有奥窍。可以说,历史上书家擅常楷、行、草的不少,这个个人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到他的书体内部结构中,更可以从中把握他的用笔特点和规律以及风格,因此成为我们从他的楷法进入到草法的渡河之舟。比如隋僧智永,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笔法兼具楷书的间架,而更多的是笔法上与行书,或草书的相通之处,其中的露锋与藏锋的用笔方法无有二致,只是在行笔中,草书多以圆转的笔势回环相扣,而楷书则与其它所有经典楷书一样,呈方形间架,但这种区别只是外在的形态,可以说,只要从智永楷书入门,只要把握了他的草书书体结构,就能登堂入室,进入到草书系统中,而智永又是二王一派的正宗传脉,从智永又能直接晋人的源头,“书不宗晋人而徒成下品”,这个路径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学书法当然可以从楷书直接到草书。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说,草书,早于楷书,楷书又早于行书。
在学草书之前,建议先用上半年或一年的时间临摹篆书和隶书,再临摹一下索靖的章草《出师颂》和《月仪章》,之后进入今草的学习,这样上手会快些。
学草书,须记准草书符号,于佑任编写的《标准草书》中,就有关于草书符号在草书书写中偏傍替使用的范例。
如果题主想从今草入手,可临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据说,唐之后的草书大家都是走的这个路子,而且都学有所成。近代的书法家于佑任和林散之,当代书法家沈鹏、申万胜、刘洪彪,也是走的这条路子。
另外,题主有兴趣的话,也可临一临于佑任的草书。但是,对于于佑任的草书,我是不主张先学的,对于初学者,应取法乎上,当学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可参考学之。对于当代人的草书,万不可先学之!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草书和楷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草书的雏形是章草,章草是隶书在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书写速度而草化便捷形成的书体;楷书则是隶书发展更加严谨而具法度书体,变扁为方,更加美观和节省空间。
从哪种字体入手都是可以的,关健是要掌握字体的基本[_a***_]和核心规律,书无百日功,开卷则有益,选好自已的努力方向即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转换为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转换为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