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的到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的到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的“正”字怎么写?
如图所示:
行书简介: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 行楷和 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 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 弥补楷书的 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 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 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 楷化。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
行书的结构特点为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行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汉字是所有书法艺术的载体。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也不另外,当然行书的主要载体也离不开汉字。汉字包括象形,会意和形声字。在行书创作的过程中,汉字的笔法、章法、题款都很讲究。汉字的笔法要有古味,也就是说,书写者必须要认真研习古帖,从传统书法中吸取营养, 行书的章法也很讲究,一幅作品,合理的章法布局,气息通畅,赏心悦目。章法的布局,包括字的大小、浓淡、干涩飞白、字的造势、笔断意连、字的曲直、笔画的粗细等等。书法研习者必须认真临帖,努力提高自己书法水平和个人修养。
从中国书法史来看,中国汉字经历了篆、隶、草、行、楷的发展。汉字成为成熟的书法艺术,大概是在魏晋,这个时期,行书的成熟,成为表达情感方式,行书也逐渐从具有装饰性的篆书、隶书中脱离出来,与草书一道,符号化、情绪化。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代表,书法中的笔法、结构、腾挪、向背、节奏、线条在这幅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实用性来说,行书由于书写简化、加快、易辩等原因得到人们的接受。从艺术性来说,行书承载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行书如同绘画一样在诸多书体中成为一种艺术。这是书法艺术一道风景;二是行书能够表达情感,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都是一种情感宣泄的书法作品;三是行书书法,雅俗共赏,文字的意义比篆书和草书更易于理解。大家可以把《兰亭序》作品当成优美的散文来诵读。
总之,行书书法具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艺术类型。
行书的主要载体:最早是魏晋的尺牘和手卷。书法特点是:行列关系上有行无列,每行首尾大多近乎平齐,布局齐整;行间则随形布势,欹正相生,自然妥贴;整体形式介于后世平正形与摇摆形之间,完全出于自然,是晋人“尚韵”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行书主要代表作有:王羲之的《丧乱贴》《兰亭序》、王献之的《东山松贴》和王珣的《伯远贴》等。
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字,当然,行书也不例外,行书依附于汉字这一载体,通过书家的笔墨对汉字之形作艺术处理,通过增加各种线条质感。线条形态的美感和结构的参差变化,章法的变化。表现出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自然界万物形象之美,抽象之美。喷发出不同的情感之美、神***之美。
书法艺术中的疏密对比、曲直对比、点线对比、俯仰对比,和汉字的形不可分离。
书法艺术的书写不能脱离汉字。
古代书论中是这样赞美汉字书法艺术之美的: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廷,女萝之繁荣,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象,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
《孔侍中帖》为东晋.王羲之书,白麻纸摹本。现藏曰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此帖骨法用笔,清刚而自然,有中庸气息。
(上图为王羲之书孔侍中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的到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的到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