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设计解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设计解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大小错落有致才显得好看?
这个问题是观书者的感觉。赵孟頫的字就不是错落有致,一样好看。潘龄皋的字就是这样大小错落。这与书家本人的习性有关。你喜欢谁,说明你的性格接近谁。把握他人的特点,更好上手。山林(李国生)先生,就用错落有致之法写颜体,出新意。
书法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中没有大小完全一样的东西,参差错落产生美。
书法,包括楷书,都是要讲究大小错落的,这一点,上面有些人回答是不对的。大小过于整齐划一,古人称状如算子,如算盘珠子串在一起,有何美感?
书法中的避让、参差、浓淡、欹正等原则来源于生活,是历代书家总结出的基本审美原则,这是我们写好书法的基本要求。
书法的布局,以自然书写为妙。切忌安排布置。
在行书作品中,常常会看到大小错落的布局形式。王羲之兰亭序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但是,我们要知道,兰亭序之中的大小不匀,并非是王羲之故意这样写的。有的是修改,有的是添加上去的,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如下图中的“癸”明显的比一旁的字小了很多。而“丑”字的笔画又粗壮了许多。
下面一图”向之”下面掩盖的是“於今”。本来“於今所”三字是一样大的,却发现词意不对,就改为了“向之”。笔画明显粗重。
字有长短大小,疏密斜正。如“東”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軆”字之大,“朋”字之斜 ,“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
笔画多的宜写的疏一些,笔画少的要写的厚重一点。这样写就叫做“自然”。
***如不顾及字体本身的大小,故意做作的去一大一小的安排布置,就完全违背了“自然”的书写法则。就成了东施效颦,更添其丑。
一个最直接的比喻,行书如人行走,如果给你那么多束缚,你能走的好吗?行书的错落有致,就如人自由行走一样,不是每一步距离都一样,更不是一个姿势端正不动的去走路。行书是有很强的韵律感的。这个韵律感就是由行书的书写速度来决定的,行书书写明显快于楷书,速度加快后,每一个字的安排就不能像楷书那样刻意去安排大小空间了。因为没有时间去考虑安排,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这类书风。也就是大小错落有致,姿态万千感很强。
另外行书字体也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因为有了行书的韵律感,才启发后人在书法创作上的灵感激发。包括对笔法的创新和应用。行书大家首推王羲之,其次恐怕也就属米芾对行书创新最有见地了。
他的行书真正做到了活灵活现的大小错落有致,让作品整体生机焕发,百看不厌。而且米芾的行书深得王羲之笔法精髓,在其基础上,领悟到了八面出锋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米芾所创,但是其实这种出锋感在兰亭序中是若有若无的体现过的,只是王羲之那个时代的书法精神并不强调这个功能。毕竟那个时代以记录为主,而宋代书法已经开始慢慢的过度到了艺术范畴。米芾就将这种八面出锋感的概念提出并笔法艺术化。这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
行书的书写自由和自然,打破真书的方正的造型,以字的自然意象和吸收自然意象入笔,通过笔法和字法造型艺术创作,字的笔画本来就是多少不一,多笔画的写大点、少笔画的写小点,左右结构的写得宽一点,上下结构的写长点,自由自在的走路一样再直的路走起来还是有点弯曲的,走路也会时快时慢;像音乐会有不同的韵律和节奏一样;就像我们听交响乐;不同的乐器音色不同感受不同.点和线融合对比。
实现中和之美:大小、疏密、正欹、向背、错落、方圆、曲直、呼应、动静、收放、擒纵、松紧、黑白等等对立统一与险中求稳.这样才有变化万千,生动有趣。
行书字体结构八法?
①侧(点):侧是倾斜不正的意思。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至于此永字之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了与下面横画的起笔相照应而气韵一贯。
②勒(横):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组,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③资(竖):弩是有力的意思(亦作努)。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每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劲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过直则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气力。
④趯(勾):趯与跃同,谓作勾之时,先礴锋蓄势,再快速提笔,顺势出锋。如人要跳跃,需先下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⑤策(挑):策的本义是马鞭,这里是用其引伸义策应的意思。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有关点画相策应,形成向背拱揖的情趣。永字中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对称,其心气却相通相应。
⑥掠(长撇):掠是拂掠的意思。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与捺相对而言),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是力量却要送到末端,否则飘葫不稳。
⑦啄(横擞):啄同I>谓写横撇应如鸟以噪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与一长撇有所不同。
⑧磔(捺):这个命名最不好理解,我们认为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就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的。磔的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有解体、张裂的意思。楷书中的捺画是承隶书的波磔来的,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隶书斜出的波磔在小篆中皆弯曲下行),使字的体势向外开张,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的捺也是起这个作用。楷书中的撇捺,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的体势舒展、活泼。如果把楷书“永”字的这一长捺改作一短侧点,力量依然内聚,却立即失去飞扬的气势。正因如此,捺画总要写得开张舒展方显精神。第二,是说这一笔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碟之本义既为肢解牺牲,而肢解牺性必以刀劈,故碟(捺)画即取刀劈之势。南方俗称捺画为“刀撇”,大概即源于此。
写行书的时候,怎样处理好字和字之间的关系?
题主所提问题,其实是涉及章法的问题。
研究章法的目的,就是将局部散乱的点画、结构、字行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章法有“管领”之功,一字管一字,一行管一行,揖让顾盼,接上递下,以气累成行、缀成篇,使通篇布局一气贯注。
关于章法,要遵循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对比照应的基本规律。
落到字上,则要考虑长短、大小、阔窄、方圆、黑白、虚实、疏密、开合等关系。
具体到行书布局的处理方法上,则主要有以下方法:
1、参差法。既考虑大小变化,也要考虑左右摆动,寻求体势的动态美。
2、虚实法。即考虑黑白疏密、浓淡枯湿的变化。
3、烘托法。一字中要有主笔,一行中要有主字,主笔、主字引人注目,余者则如众星拱月。
4、穿插法。即打破字距与行距的形式空间,形成节奏强烈的和谐整体。
横向写 写条幅这种形式要注意字和字的中心点应在一条水平线上 纵向写楹联这种形式要注意字的中心点都在一条中垂线上 这没有什么过多的技巧全靠你多加练习 !!行书介于楷草之前 其实都差不多 只是说行书牵丝连带会多一些 方圆笔交替并用!连带要注意也要有法则 多看古帖!!!不能很生硬的去连带笔画 注意与字之间的连贯 行楷里最好不要出现草字!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写行书除了写好单个字以外,特别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与楷书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行书写成大小一致、字字对齐、布如算子,那就非常呆板,毫无生气。小编甚至还看过一些人写行书也打四方格,一格一字,那真让人哭笑不得。
1、大小对比
以苏轼《黄州寒食帖》起笔两行为例,“已”字、“三”字、”去“字、”不“字明显小于其他字形,像几个轻音符,点缀其中,形成大小对比。
2、欹正对比
再看苏轼《黄州寒食帖》下面一段,主要文字都是平正的,其中”破“字、”寒“字明显向右倾斜,形成欹正对比。
3、疏密对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设计解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设计解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