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反着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反着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毛笔书写时“左”和“右”同是一撇一横,为什么书写顺序却相反?
这个写法叫“横长撇短先写撇,横短撇长先写横”。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这与字形的结构有关,‘左’字下部的‘工’的最后一横稍长于上面的横,这样的字形如果写成横长撇短的话,就会难看,而‘右’字则相反,区别于‘右’字下部的‘口’是上宽下窄,把它写成横长撇短不但是美观,而且结构稳定,重心不偏。这就产生了“横长撇短和横短撇长”的区别。有了“横长撇短和横短撇长”之分就产生了“横长撇短先写撇,横短撇长先写横”。主要是为了书写速度。如果横长撇短的字先写横时不但会影响速度,而且也不顺手!而右字却恰恰相反。(这与个人习惯有关)
总结:这类字要知道先写撇或先写横,先看字的右下部分的字形结构,如果是“上宽下窄”就是“横长撇短”。如果是“上窄下宽”就要写成““横短撇长”。知道了“横长撇短或横短撇长”后,再结合“横长撇短先写撇,横短撇长先写横”这句话,就知道这个字是先写‘撇’或先写‘横’了!如果把这句话精简一点就可以这么说:“先写短的,再写长的”。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毛笔书写时“左”和“右”同是一撇一横,而笔顺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个字本字现在隶定之后虽然都写作“一横一撇”,但属于来源不同的两个字。原先古文字的书写顺序不同,而保留了习惯。
早期的“左”“右”所从的𠂇、又,分别象左手和右手之形。我们今天的记录右边这个意义的这个右字,甲骨文写成又,到了西周金文开始写作右,那个口是个性质标识符号,意思是右手是具有右边这个性质的,而现在突出右边的这个性质意义。事实上,在商周时期,古文字部件没有形成今天这样严格的规范,正这写,反着写,常常没有定数。比如“左”“右”分别写成𠂇下口、和又下口,此时区别意义的核心是𠂇和又。《元年师兑簋》里面的左右连用,写作𠂇右,或者𠂇、𠂇下口。到了战国时代,左右二字体现为左从工,右从口,这个格局一直影响到了现在。楷书里面,甚至要求左的横画短,右的横画长,除了有美学的要求,也有示源的要求。
当然,从“有”和“友”也是从“右”的本字“又”而成字,“有”字就几乎毫无例外地先撇后横,但是“友”字从宋代开始,就有书法家先写横画了(当然可能还有更早的例子),比如蔡襄,今人如徐伯清、毛主席等。这里选取的都是草书例子,原因是相对于其他书体,更容易看清楚笔势和轨迹。但是行书甚至楷书里面,“有”和“友”两个字的撇起笔,往往有个顿笔,也是标识来源的一个体现。
以下友字:
不需要说得太复杂,也无需翻着字源。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即:隶书,特别是楷书,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笔画的长短与倾斜,有短有长有一定角度,如前一笔出现不足或失误可用后一笔补救。还有,书写必须顺手,也就是说可以调整个别惯常的笔顺,在这一点上,写草书也更明显。
以字为例,“左”和“右”的字形相近,但从审美角度来看,因右下“工”和“口”的虚实来说,一般在整个字形笔划处理上,大体会左横短右横长,左撇稍短而立而右撇更飘逸一点。当然,这是从字体本身来讲,而这两个字,又有先贤书写的范字在前,对后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是艺术的成功的范例。
其实,毛笔字的书写与欣赏之三昧,就是一个字:“调”。即,调笔调锋调口味。这里的口味,指艺术兴趣的爆发点。
我这样解答,不知阁下认为如何?!
“激”字草书怎样写?
谢谢邀请!
关于“激”字草书的写法,有好多好多种的。若想把“激”字草书写出风彩,写出神韵,我认为还是从师法传统,从法帖上去寻觅,法帖上的草书“激”字写的那才叫真正的精彩,因为法帖上的“激”草书才是正宗的草书书法,且都是出自古今书法名家之手笔。
一石激起千层浪!
曾记否,很久以前我写 草书 “激”字时,因没临摹法帖,写了几百个“激”字,虽有形似,但却没神韵。后来临摹法帖上的草书“激”字多遍,才真正的找到了书写窍门。所以说,学习书法,必须师法古人的字,必须走传统的路子啊!
上图为赵子昂写的草书“激”字。供题主参考!
上图为毛泽东写的“毛体”激字,有气吞山河之势。
上图为孙过庭写的草书“激”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反着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反着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