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择善而从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择善而从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柳体书法临字的人特别少?
柳体是我临的第一个帖子,自从临写后,我写的字都有了规范,有了框架,有了结构样板。但,影响越大,越难以摆脱,可以说一入柳体或者可以说一入唐楷误半生。
现在我一直在想,唐楷从哪里来的,不是空穴来风,也从魏碑里汲取营养来的创新,是特色。如果学唐楷,学非常特色的东西,走不出去,也走不远。如同很多人学欧楷,都没走出去;学启功的,也没有走出去一个,都只是学得像而已。
魏碑为什么可以学,可以走出去,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魏碑,争奇斗艳,宛如百花园里的花草,学任何一个都可以像,也可以学到位。如果临遍魏碑,你会发现,所谓唐楷,只是魏碑加上唐代书家的个人体会与特色而已。就是说,面对魏碑,你和唐代书法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你通过努力才有可能与他们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们。否则,你永远只能在他们***后面做小跟班,或者小跟班的小跟班,或者更残酷,无数小跟班的小跟班。
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好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世称“颜筋柳骨”,与欧、颜齐名,是唐宋八大书法家之一,蜚声中外。
临柳字少的原因有二,一是柳字结体严谨,法度森严,骨力遒劲,近代无写柳大家出现,而写欧之人趋之若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人学习目标。
其二是柳体字临写容易走入生硬松散一路,让很多人坚持不下来。
这是我临写的样子,始终不得法,没有进步。
柳体不好入门,很不容易写象。而且现在柳体写得好的也不多。现在学欧体和颜体的比较多,我个人认为欧体受二田影响,学的人多一点。颜体由于辨识度高,感觉上很容易临象,所以书法老师教的多一点,感觉容易出成果些。
因为难呗!
自古柳体无大家。
学生我临习玄秘塔***年了,分享两点体会心得。第一难:笔画难。难在方笔上。很多柳粉问我方头竖、四边点(梯形点)的写法,我都毫不保留的一一解答。由于没有老师指点,全是自己琢磨,所以,今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专门突击横划。由于长锋兼毫笔秃了,终不得其法,在换个新笔后,感觉立马有了,现在虽然不熟练,但写出方笔效果的几率大多了,几乎可以随心所欲。
第二:结体独特。完全横平竖直在柳体中几乎没有,就是重复出现的字,也是各具形态。
因为难,所以练习的少,但看起来挺拔俊秀,所以喜欢的人也不少。个人浅见,欢迎讨论。
柳公权的书法由于以方笔居多且骨力雄强外露,非常难学,历史上学柳公权书法的,可以说没有能与其抗行的。如此雄强骨力几乎无人匹敌,就骨力方面说其达其峰巅都不为过。在说,我们国传统文化里有“知刚者易折”的观念,可能基于这个原因,初学书法以柳公权书法为入们的确不多。但不是没有,如以前以柳公权法书写的《为人民服务》的字帖,水平就非常高。
但学习书法,以柳公权书法作为入门,得其家法以后一定收益无穷。特别是骨力和中宫紧聚的特点,可以纠正许多书法爱好者的书法疲、软、滑、腻,缺骨少神彩的弊病。
说起难,就是方笔的写法,不像其他楷书的起笔,以圆笔为主,逆起以后,调整笔锋顺势而行即可,而柳公权的起笔主要是逆起后必须向下切锋至画首的下侧,然后调之中锋右行。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难于驾驭控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柳公权的一些笔画的中段多为由粗到细,然后由细到粗的过程,在保持如此变化的同时,还要使得笔力雄强和骨力十足,往往是不少学书这望之生畏。
有些字帖中的字体不是很好看,还需要继续临摹仿写吗?
古人学书,反复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
学书临帖,先要把字帖读熟,反复玩味。抓住了要领,然后不遗余力的投入学习。我们现在学习书法,基本上是字帖打开,下笔就写。好坏全凭着主观判断,不从根本上去探寻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写,简单的认为这个“不好看”的字肯定是书写时的误笔导致的。
书法家写错字是常有的事,但是写”难看”的字没有。如果你不用太多,只要有十年的坚实的基础,字的组织搭配早已有了套路。点画的安排,就和工匠制器一样,不可能会出现笔误。我们总是听到一些“著名书法家”在评论古人作品的时候说,对不合己意的地方,说成是笔误。我告诉你们,不存在笔误。
不知道大家都仔细的看过敦煌写经没有,在动辄数万,多者数十万字的一部经文中,你别说结构不好,就是细到一个笔画,你都找不到有失误的地方。几千数百字这样的作品,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长篇巨制的大作品。但在古人那里,连道开胃菜都算不上。怎么可能出现笔误?
所以,临帖以前,先把字帖多读多看,看出了门道,再去作出判断,他这个异于常规写法的字 ,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会有什么视觉效果?在其他地方的写法是否也有这个写法?你把字帖读熟了,带着问题去读帖,在读帖时就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临帖时就不会为此而费心的去想这个字好看还是不好看,该临还是不该临。
如果喜欢,继续;如果不喜欢,放弃,不要搞得太复杂。
书法,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很复杂,至少不是一个刚刚开始练习书法的人就能够完全看懂的。不然,也就被称为艺术了。
对书法的欣赏,是随着对书法的理解,而逐步提高的。开始的时候,确实有许多的人、许多的作品,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就像你所临的字帖一样(虽然不知道你临的是谁的帖)。
我本人开始的时候对齐白石、吴昌硕的字,就不感冒,但随着自己修炼的时间加长,逐步理解了、欣赏了、佩服了、敬重了这些书法前辈。
当然,再敬重,不代表就要临习他们的字帖,除了喜欢之外,还要与你的个性、风格相契合。喜欢清秀一路风格的,你让他练习粗犷一路的,难为死他,恐怕也是白费力气。
我们不得不承认,以我们今天的现实条件,已经很难达到古人书写的水平。但是,对古人也不必一律跪拜。学习古人,也要择善而从。古人的书法水准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不是人人都是王羲之。
古人随便拉出一个写楷书的,都比我们功力深厚。但为什么今天我们练楷书,就是颜柳欧赵,而不是其他人呢?一提练行书,就是二王呢?这里面就有层次的差距。
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喜欢,继续;如果不喜欢,放弃,不要搞得太复杂。
原则上可以不学 ,但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字帖,特别是书法初级选字教程,选择范字都是非常严格的,甚至是有目的和针对性的精心筛选,自己看不上,存在看不懂的可能性。
如果是完整的通篇作品,又是非常著名的作品,自己看着其中个别字不好,更有可能是自己欣赏不了,需要慎重对待,当然也可以跳过,以后再学。就像欧阳询卧碑三日的故事那样,初看不好,越看越妙,不是没有可能。
这里为什么要说通篇作品呢,因为通篇完整作品中的字都是字字相生的,如果单独看其中的某个字,确有不怎么样的可能,但是那个字却完全可能是放到那个地方恰到好处,一旦离开那个环境,就不行了,这是非常正常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万万不可因噎废食。所以,还是要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特别是行草书,不过现代一些优秀的楷书同样存在这种技法,甚至还有一些书法家为了通篇作品的节奏,也可能有意无意的对其中个别字进行夸张处理,这种情况在一个字中存,在通篇作品中也有存在,就像王铎书法中的涨墨法一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择善而从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择善而从的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