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行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行书,顾名思义就是比较流畅,行云流水的书法。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楷书也叫正楷丶真书丶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趋简化,横平竖直。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古名楷书。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晋唐最流行。
行书:介于真丶草之间,变真丶以便于挥运的一种书体。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反之叫行草。
介楷草之间,书体流畅,牵丝连带,方圆交替,连号省变,章法自如。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究竟怎么理解?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是一种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运笔方法。主要针对初学行书,或者由楷书刚过渡到行书的学习方法。是为了对冲那种片面以为"行书就肯定快速书写,龙飞凤舞的连笔字的片面理解"。
"楷书就是,一笔一画截然分开,互相之间没有映带衔接的行气的观念"。
但总体来说,行书还是要相对楷书快一些。楷书。是要相对行书慢一些。这都是相对来说的。
正如宋代苏东坡所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这个走就是跑的意思)。而如何"行",前人有过许多论点,特别是启功先生对他的学生有过一些经验之谈,概括就比较明了准确。
他说,"行书要当楷书写",这个道理就是说写行书时,要笔笔把力送到,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运笔的速度和流动性。将楷书的标准笔画作些变通。
其中不免就会有一些笔画之间的牵丝连线,笔断意连以及用笔的浓淡,简洁省略的变化处理等等。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字也更生动活泼。写楷书心中要有行草书的连贯笔意,
但对于初学行书的人来说。因为手还比较生疏,行书的运笔功夫还没有到。所以导致运笔浮滑点画失调,结构失态的毛病。
所以初写行书尤其是写像《圣教序》,苏东坡,赵孟頫的行楷类行书,这样行书的典范之作。不妨把它当"楷书"来学,先慢慢体会笔画之间的连带呼应。就容易写的稳妥,用笔准确。达到形似之后,久而久之,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再加强行书用笔速度和流动性,提高行书的书写水平。
我是一人。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主要看你心中觉得“楷书”和“行书”是怎样的关系。
提问者提问的“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本身这个题目就有问题,启功先生的原话严谨很多。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启功先生这样说: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启功体”就是这样的思路或者取舍,“启功体”就是有楷有行。为什么现在“启功体”是这样,因为启功先生认为“楷书”和“行书”的关联是有楷有行。
启功先生这个观点,田蕴章也同意。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的原因:行书要聚散不失度,楷书要顾盼不呆板。
启功先生有没有做到,这四句话,看着“启功体”启功并没有做到。
田蕴章在他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节目中提出过,不过田蕴章或是田英章,题目并没有做到,尤其是他们两的行书。
这个问题可以用启功先生的话来回答,启功先生曾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把行书当楷书写,速度慢下来,才能够用心经营布置电话结构,不至于写的浮华无法度,把楷书当成行书写,速度稍微加快,注意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这样楷书才能够写的灵活不呆板。
我平时写字是非常快的,基本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是一个速度。都和我写钢笔字的速度差就不多,其实毛笔使用熟练了就能够写到和钢笔一样的速度、甚至更快,二者本质上都是一种书写工具。
据说,元代的的书法家赵孟頫一天能书写10000字,很多人不相信,我是相信的,以赵孟頫的书写能力,写到我们现在钢笔字的速度是完全不在花下的,反正我高考的时候半个小时能写800字的作文,如果不思考直接书写的话可定可以更快。
当然,这里的快和慢都是相对的,而不是说写楷书真的像行书一样快,写行书真的如写楷书一样慢,只是相对于正常的速度慢了一点,这样可以让行书有一个用笔转折的时间,让楷书有一个连带顺畅的书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的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