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固定连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固定连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草书字与字之间如何连接?
谢谢邀请。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粗浅的一点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
行草书这个概念可以分为行书,草书,我们知道行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楷书的快写,就是连笔字,但是却能清楚地辨认字迹,是非常实用的书体。草书,是将汉字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我们通病说不认识的字就是草书,草书在生活中不常用,因为要是没有学习过草书是无法辨认的,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了。
问题中提到的行草书,那么就是行楷,行草当中的行草了,我们看一些书法作品,往往是行,草书混用,这样显得通篇作品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那么行草书当中有些字是怎样连接的的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第一,笔连。在一篇作品中,往往是***用竖式书写,所以在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往往和下一个字的第一笔相连。
第二,意连。这个就是笔断意连了,就是笔画并没有实质性地连接,但是看起来却是相连的,这也是行草书显著特点。
第三,通篇连贯。只要做好了前面几点,这一点就是水到渠成了。
本人见识浅短,以上结论仅是个人推测,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评论指出!
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有断与连之分。连就是字与字之间直接以牵丝相连接,这种连接能够增强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一种流动感。但这种牵丝只能偶尔为之,如过多使用,易生俗态。那种一味拖曳,气脉完***露的线条,犹如演唱一首没有休止符的长歌,既不符合美的规律,也不符合人们审美心理。
当然,历史上也有少量书法家擅长连笔书写大量的字,如东晋的王献之、宋代的米芾、清代的王铎等。还应强调的是笔画与牵丝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意如春蚕吐丝,蚕是蚕,丝是丝,应主宾得体,文章俱在。
断以连相对应,互为倚伏,相反相成。所谓迷,并非一断了之,而是笔断意不断,是”状若断而还连”。当代画家吕凤子先生曾对断与连作过精辞论述:“连接线条的方法,所谓`连',要无笔不连,要笔断气连,迹断势连;要形断意连”。
历史上曾有一笔书、一笔画的的提法,郭若虚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实际上,所谓一笔画就是指“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谓一笔书,就是形断神不断之意,即使是字字独立的行书作品,照样应该有贯通作品的气脉,而且应该做到潜气内转,隔行而不断。
唐代张怀瓘对此作了总结:“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故行首三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王羲之《旦极寒帖》通篇不见字与字牵丝连带之笔,但笔意顾盼,若断还连,笔笔断而神注,字字气脉相连,通篇一气呵成,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笔书。
连笔书写产生的牵丝,还须注意角度变化,否则会出现刺眼的平行斜线。王羲之对此法的运用,确实今人赞叹不已,《得示帖》寥寥数行,牵丝连接极富变化,有斜线,也有较平的、较直的,甚至还有弧线。加上长与短、轻与重、断与连的变化,显得丰富多彩。
孙过庭称:“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点出了作真如草,作草如真的道理。
如果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书不以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书的外形特点多断,位它内含连意;行、草书的外形多连,但它内含断意。学书者不可不察也。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书法各体在书写的时候,都讲究意,这是个很缥缈的说法,具象化就是气,笔与笔之间,字与字之间都要做到相连。所谓笔断意不断。这样写出来的才有灵气,有活力。
一副自己临帖的字和自己创作的字,放在一起,很明显就感觉到气感。
颜真卿,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那种大气磅礴,不是临摹出来的,而是内在的表现,人都说,颜体有浩然正气,多琢磨琢磨,找找感觉。
行草书字于字之间,如何连接,我觉得随其自然才是根本,前人的帖子有不连的,有半连不连的,有一列全连的,都是好作品,所以不应该有固定的标准,只能根据内容,字体,书写状态来决定
半连不连的
书法是艺术,艺术就不应该有固定的标准,美而不同方为艺术,千人一面那叫啥艺术?我们学帖就是要学习人家的法而不是面,这样才可能成就自己的书法之美…
行草书的连接,书法笔法使用尖和搭。
我的头条号文章中,正在写关于笔法的 系列。大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详细的笔法知识,可以到我的动态中,文章栏里看《书法的核心——笔法系列》。今天就行草书的连接给大家讲一讲,行草书的连接。
行草书中的连接,分点画间的连接和上下字之间的连接。有形相连,有意相连。
形断意连,在行草书中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上乘的意境。行草书最最最忌讳的是强连。字势已尽,没有手段于尽处生时,最好的办法便是任其自然,重新开始。如果字势己无去路,非要与下字形形相接,以为这才叫“气势贯穿”,则大谬矣。
上字之终,即下字之始。不是非得形连贯在一起。如果没有超强的笔力,弯弯绕绕的连接,满纸春蚓秋蛇,这种恶俗之书,一定不能沾染。一旦染上,便终身为害。
草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书写时有何技巧?
草书与篆丶隶丶楷丶行诸种书体比较而言,其特点可主要概括为:简易流美。抒情写意。
其结体省笔丶变形,删繁就简,趋便捷爽利。省略点画细节,以概貌约形体。打破平衡,变形夸张其势。
书写运笔以使转为主,以点画为辅。打破匀速,突显节奏变化,以适应情性表达。
孙过庭《书谱序》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草书的起始阶段,也是实用型的。所谓"倚马可待"立等遂取,所谓"匆匆不暇"而作草。前者为环境条件所限,后者为时间所迫。现实生活中机动便利的要求,促成了草书体例的形成。
毕竟"草"之随机随意性,最终难逃"不登大雅之堂"的命运,跳出实用范畴,成了文人墨客的公余炫技之便。由于其脱离了谨严的规矩束缚,也便成就了它的另类艺术风格。盛唐出现"颠张"丶"醉素″的狂放大草书,可以说完全走出了实用。再以此用于魏晋前后的简牍丶翰扎之书写,那就是格格不入了,与小草书都完全是两码事了。
草书的书写创作,从技法丶技能上说,也应把握其特有的規律丶原则性。孙过庭有言,"草不兼真,殆于专谨″。凡事过犹不及,草得没了节制,就是了草丶草率了,就是病(殆)了,就是过失了。所以他强调,"草无点画,不扬魁岸"。光突出照顾草书书写的使转流便,便无气魄丶态势之张力。這是特别要注意到的,不少朋友逆反对楷书功夫的夯实,其实是很使草书基础功夫乏力的。
草书的字内功丶字外功之要求都是很高的。"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忘怀楷则,决不是不要规矩,不下基础功夫。而是要基础沉厚,功夫纯熟,"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近于精熟,规矩諳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草”!这个草字不是潦草、草率,是指的草书书写时的笔墨若不经意、疾如闪电的狂放惊奇效果,而这种奇特意象又不是用毛笔胡乱忽拉出来的,所以创立草书的草圣张芝说:”匆匆,不暇草书!”就是说急吼吼写不了草书。
这是一个矛盾,既要写出自然界的惊天地、泣鬼神精彩景象,又要从容徘徊、指点江山,下笔千里阵云,谁能达到?
因此张芝草书以后,王羲之甘拜下风,王献之只是略胜其父,……直到大唐张旭、怀素奇绝独出,才颓然天放、纵横千万,把狂草推上了书法的高峰,成为唐代文化三绝之一,成为中华文艺精绝之首。
那么狂草书写有什么技巧?这个问题使汉末的草书追求者几乎疯了,即使疯颠也无济于事,因为学草如丈二金刚,也摸不着头脑。
唐人怀素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闻名天下,他最终公开了书写狂草的诀窍是: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
运腕,就是笔法,就是草法。不会运腕,无缘狂草。不会运腕,也无缘书法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固定连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固定连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