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痛字体草书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痛字体草书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行笔中强调“疾涩之道”,“疾涩”是指书写的“快慢”吗?
蔡文姬《述父蔡邕笔法》中称: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之法,书妙尽矣。
这大概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提到“疾涩”二字的论述。这个概念确实比较难理解,下面我们详细分析:
表面看,疾有快的意思,涩有慢的意思,但它又不仅仅指行笔快慢。疾有取势的意味在里面,我们在笔法课程里也讲了,“凡点画皆从点起”,为什么非要点一下?就是要取势、发力,慢则失势。起笔没发力,中段行笔自然无力。而涩则有笔与纸相抗衡的意味在里面,刘熙载《书概》中称: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行笔过程中要能感受到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笔才不至于打滑,打飘,点画才能有质感。观颜真卿《祭侄文稿》,尽得疾涩之妙。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疾涩二字呢?
就我自己的感受,以前自学时,不懂中锋和换锋,只是按写钢笔字的方法写毛笔字,自己以为是中锋,实则全是偏锋。即使手放在桌上,都觉得行笔不稳,笔锋打滑,轻重把握不好。而跟随老师学了笔法,懂得了换锋发力,中锋行笔,即使整个手臂悬着也感觉稳稳的,笔锋轻微的起伏手上都能感觉到。用极软的纯羊毫笔,依然能感受到笔锋紧绷,顶着纸涩行,甚至有种要把纸切开的感觉。
所以中锋顶纸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做到涩行。那么在行笔速度上,我们又如何对应疾涩二字呢?
恩师柳培琪先生曾给我们讲,太老师王伟平先生早年对他说,现在人写字都反过来了。他不解其意,王老师解释说,两头快中间慢,而现在人多是两头慢中间快。
比如起收、转折处是点画两头,也是换锋发力的地方,动作要利落,取到势即要借势而行,停久了势也尽了,墨也容易洇开。中段则需要气沉笔实,感受笔锋的摩擦力,否则太快,墨色容易虚浮。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称:
大多数人只是讲到了这个词的解释,但是在具体用笔操作时没有讲的很清楚。
首先疾涩即是指用笔的速度,而又不完全是,疾在这里是动词,指用笔时的迅捷,用笔的迅捷会带来笔势,涩则是形容词,指笔画在行进时给人的感觉,似乎像有阻力一样行进。
究竟用笔的动作是怎样的哪?
如拿横画来讲,在书写时我们会发现横画的倾斜角度基本上是在固定范围之内的,这又是怎么产生的哪?又比如古人在书写时字的大小为什么能很好的控制在一定范围?这些问题都要进行仔细的琢磨。
一 是对于笔锋的调整
二 书写时产生节奏的变化
三 决定笔画的倾斜角度
四 决定笔画的长度
五 用笔对线质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书法有许多玄妙而又似是而非的东西,这些东西长期伴随书法理论及书法审美的发展,如影随形。比如衄挫、使转、藏头、涨墨、擒纵、欹侧、抵牾等等,当然还包括题主提问的这个“疾涩之道”。
最早提出“疾涩之道”的人是汉代名臣蔡邕,蔡邕说:“书法之妙,得二字,一为疾,一为涩。”,此观点得到大多数书家广泛认同,因此蔡邕之后“疾”和“涩”便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对核心概念。
那么,什么是疾,什么是涩呢?
蔡邕认为“疾”就是疾势,而“涩”就是涩势,“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通俗来讲,“疾”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涩”就是越是遇到挫折,越是奋力前行,是在个人意志遭到挫折后生出更强大的意志力来战胜平庸,审慎前行。
疾和涩是书法美学的一对主旨概念,是发现书法形式美的重要规矩。疾涩与用笔的快慢相关联,但不是简单的快与慢,在疾涩之中,要以涩为主,以集为次,在疾中求涩,就是将顿挫的美感和飞扬的气势连结起来,使得疾涩矛盾的两方面实现统一和谐。
我们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不宜刻意寻求所谓疾涩之道,而应该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书法中这些奇怪的词语,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不断临帖,笔耕不辍,随着对书法理解加深,自会逐渐参悟并融会贯通,给自己的书法艺术增光添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痛字体草书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痛字体草书写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