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欧楷字体与草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欧楷字体与草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分辨欧、颜、柳、赵四种字体?
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并称楷书四大家,如何分辨这四种字体?前面的答主似乎多是一些已成套路的泛泛而谈,我就说一下我个人的经验吧。纯粹是个人感觉,不代表书家认可的观点。
1.颜体宝相庄严。
按年庚来说,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是初唐、中唐、晚唐的书法家,赵孟頫是元代的书画家,所以这四种字体的面世次序应该是欧体、颜体、柳体和赵体,但是我最先接触的是柳体和颜体,对欧体和赵体只是略微认得而已,所以就先从自己熟悉的字体说起。
小时候和妹妹一起练过一阵书法。那时家里刚好有两本字帖,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柳体一见钟情,对颜体怎么都喜欢不起来,于是强制性地把颜体字帖分配给妹妹临摹,自己学了柳体。
我为什么不喜欢颜体呢?因为我不懂书法,纯粹是个人的视觉感受。颜体的辨识度很高,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种“肥头大耳”的感觉。颜体是很端正的楷书,一笔一划起承转合,运笔是很清楚的,但总体结构就是很圆润的感觉,让人想起唐朝那种丰腴的美。肥是真的肥,但是也是肥得有骨头的。或者这就是在内行的人看来,颜体水准很高的缘故吧。只不过像我这种肤浅的视觉动物,就是不大能接受肥美,所以颜体不合我的眼缘。
(颜体:多宝塔碑帖)
当然,现在我知道颜真卿在行家中的评价很高。所以为了尊重起见,我现在更愿意用宝相庄严而不是肥头大耳来形容这种丰腴的字体。
说个个人的判断经验:颜体中横竖笔画的粗细差别比较大,横笔很细,而竖、竖钩、竖弯钩等笔画,中间部分总是特别粗。总的来说,就是横笔中间细两头粗,像扁担;而竖笔是中间粗两头细,像梭子。
2.柳体风骨嶙峋。
分辩正楷书欧,颜,柳,赵四种字体,有五种方法:1,整体布局:赵体字矮小,但柔美,笔断意连,柔中带刚。柳体,清瘦骨感,结构修长峻峭。颜体,健壮,丰满,形态变化但不失方正,结构紧凑又不失舒朗。欧体,横平竖直,古拙不失变化,结构十分严谨。
图为欧体。
2,看笔画:欧体笔画平正,粗细均匀。颜体笔画厚重,横细竖粗。柳体笔画瘦劲,细而有力。赵体笔画柔中带刚,笔断意连。
图为颜体。
3,看线条,欧,柳体,以直线笔画为主。颜,赵以内线笔画为主。
图为柳体。
4,看笔法,欧,颜,柳体以方笔为主,赵体以圆笔为主。
图为赵体。
5,看形状,欧体是四方,颜和柳体是长方形。赵体是略显扁圆。
很好辨别的啊,一眼就看出来了。
至于勉强要说说理论根据,则愚以为颜体除《多宝塔》这种早期作品,《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很明显笔法无一不是来自篆书。
柳公权亦然,但他与颜的区别是特别注重点画的“骨”,所以有“颜筋柳骨”之说。他的结体,不如颜整齐,有些支离,也不像颜那样内松外紧显胖,而是显瘦,结体紧,骨头在外摆着。总之,柳字在四大家中是比较独特的。
欧体的笔法明显来自隶书,与颜柳相比,用笔侧锋较多,尤其竖弯钩的收笔,很像隶书。
赵字是回归传统,再续二王余脉,与颜柳欧相比,为秀丽一路,与颜真卿的壮美更是不同。
我不是专家,按我的感觉胡乱说了些,希望对题主有一点点启发。
“楷书四大家”的说法不知源于何时,此论虽有一定局限性,但基本上包含了几种主要风格的字体。此四种字体的分辨,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书界有种说法:赵孟頫无真楷。此话是说赵孟頫的楷书连带较多,点画之间多呼应,带有很多行书的写法。而其他三体的笔画干净利落,基本上没有牵丝引带。这是赵字与其他三体最大的区别。
楷书的结构有两大类:平画宽结、斜画紧结。平画宽结就是类似隶书那样的结构,横平竖直;斜画紧结就是呈放射状的结构,中间紧密,笔画向四周舒展。
怎么样,比较一下颜体与其他字体,区别是不是很明显?
我们知道,欧体最大的特点是“险峻”,柳体最大的特点是“骨感”,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什么是险,什么是骨感?不清楚。
但笔画的粗细很容易看出吧。欧体硬瘦,笔画自然纤细;柳体吸收了欧体的结构与颜体的宽博,因而结构属斜画紧结,但笔画粗壮,且一改颜体横细竖粗的特点,横竖同样粗壮。
怎么样,区别这四种字体的办法学会了没有?
颜体和柳体主要是正书流传,端庄大气,外形一个丰满点,一个骨感点,一个有扩张感,另一个内收,其实结构倒是差不多;赵体笔法比较潇洒漂亮,行草正篆皆有作品,传世作品比较多,风格多样;欧体笔划注重提顿,字体很是清秀。
草书、隶书、行书、楷书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就书体的演变过程而言,篆、隶、草这一过程没问题,而行书、楷书谁先谁后,稍有疑问。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小篆辨识度低,又不易书写,于是在小篆的快写中隶书产生了。后来,隶书的快捷书写产生了章书,草书的早期形态。
而对于行书和楷书,有种观点认为,隶书的书写过程中,逐渐去掉了只起装饰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波捺,于是产生了楷书。而后,楷书的快写产生了行书。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草书产生后,由于辨识度低,于是放慢速度,便产生了行书,再放慢速度,便产生了楷书。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其实不管谁先谁后,从时间上看,不过几十年而已,或者可以认为,二者就是并行的。
在这里我要纠正一仲观念,楷书是学习其他字体的基础,这与字体的产生顺序无关。这是后人在总结学书规律时得出的结论。
这正如我们认字,没必要先从象形文字丶甲肯文、篆书学起,而是选择最便捷的方式。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草书 从历代碑帖里都能看出每个时期字体的特征 在每个笔画里都能看出每个字体的演变过程 例如欧楷的竖弯钩 收笔是一个半圆弧线 这样的笔势就是从隶书里面演化过来的!!!等等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谢邀!书体的演化过程大致如下:
②隶书的演变在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词汇:隶变,在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
③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书体,更具有实用性。
④楷书从汉隶演变而来,具体为汉隶—魏碑—唐楷,魏碑是不成熟的楷书,而唐楷则影响了后代很多大家。
书写楷书、行书、草书分别用什么毛笔?
一、楷书的结体呈平稳方正,典雅端庄。在书写楷书时十分强调用笔的笔力、笔试和笔意,讲究相互之间的长短结合,曲直并举、刚柔并济。楷书是静态书体,运笔速度较缓慢,因此需要选用笔锋尖齐,笔腰较强健的毛笔,所以用狼毫笔最为合适。
二、行书是一种统称,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因此选用狼毫笔和兼毫笔(狼毫和羊毫混合制成)比较合适。
三、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在现代看来,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的书写方式比较放逸奔放,运笔跌岩起伏,运转自如。草书最好选用羊毫笔,可使笔毫柔顺流畅,笔力足,不枯涩。
在书写毛笔字时,选用羊毫还是狼毫或者兼毫。主要在于书写出来的笔力效果。比如:想书写妍美一些,像王羲之、王献之、杨凝式 的那样的字 羊毫比较适合。
想书写的雄健大气一些。像苏轼、米芾、王铎的那样的字,狼毫比较适合。所谓兼毫,就是既有狼毫也有羊毫缠在一起的那种气势。
有时想想,古人也真是不易,不管篆隶楷行草何种书体,[_a***_]全凭一支硬毫搞定。
羊毫的普及在清代,其制作工艺的成熟也是在清代。
不过,就清代以来几百年的书写实践来看,一般认为,篆书、隶书、楷书宜用狼毫和兼毫,行书、草书宜用羊毫和兼毫。
以上说的是一般规律,但具体到一些字体,毛笔的选择还有些区别。
比如“二王”的小行草,就宜选用狼毫,王字的一些细节处,必须利用狼毫的弹性才能表现。而实际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当年所用毛笔也确实是硬毫。
又比如邓石如,他将隶书笔法引入篆书,并创造性地以长锋羊毫写篆书,开创了篆书新局面。
对于我们初学者,知道选笔的一般规律就可以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写楷书,宜用兼毫毛笔。写草书和行书,宜用羊毫毛笔。写小楷,宜用狼毫毛笔。
上图为兼毫毛笔。兼毫毛笔,可用于写篆书、隶书和楷书。用兼毫毛笔写出来篆书、隶书和楷书的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兼毫毛笔的笔毫软硬度适中。
兼毫毛笔不宜于写草书和行书。
上图为答主用优质兼毫毛笔创作的隶书斗方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欧楷字体与草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欧楷字体与草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