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倾的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倾的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看我的隶书作品“三国演义开篇词”和这个”荡”字有动感吗?
你这不是隶书,是自我体。若按你現在这个思维练下去,永远都出不了师。隶书有隶书的形体、架构,不是信手写去。想真学隶书,那就要按前人的书贴,下功夫临慕,一筆一划的学,不能按自已想法独出心裁。
谢邀!
初看你的这篇开篇词和荡字,确实有一定的运感。但是,这种动感给人一种如落叶般的支离破碎感。缺少那种有文化底蕴的,古朴厚重,外柔内刚。再看你的书写整个是朝右上倾的一种态势,这可能是你所谓的动感。恰恰是这种动感的极力表现,在大器稳重方面就更显欠缺。细看个别用笔,也体现出书者有标新立异之嫌。如隶书中的招牌横画中的蚕头雁尾,在这幅作品中没有充分的表现出来。如:古,上,江等字。这篇字看不出隶书那种美感,特别是那个荡字,虽有动感,但给人的感觉像是被风中吹动的破布条。或许,书者在有一定的书法功力后,是想在隶书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求变,但这种几乎脱离了隶书传统艺术美感的字,我是欣赏不了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拙见,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这个字,是有动感,但是依我个人浅见,是动得不美,动得太过了。总得来说,你的书法,第一是传统比较欠缺。隶书,比较动感的话,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汉简,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时间书写出来的,再加上是木片或竹片,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比较爽利的很快的;第二类是称为草隶的《石门颂》,也是带有行书的笔意的!但是不管哪一种,都必须遵循书法的一个审美标准。首先是取法,必须是历史上经典的碑帖,比如《张迁碑》《衡方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石门颂》等等,也可以取法汉简,如《睡虎地秦简》《武威简》等;第二是隶书作为一个书体,它一个显著特点是稳定、厚重、张力、中实,线条要求厚实,有弹性,有力度,像《曹全碑》《礼器碑》,虽然是比较细的线条,但是他也是非常有力度的,是中含的一个用笔,是用篆书笔法写出来的,比较厚实,而不是铺毫刷过去的;同时它的大小粗细也不是用提按写来的,而是笔锋锋面的变化写出来的。这个作品习气很重,笔画是用提按写出来的,而且中间又断开,这种特点是我们现代当代一些写隶书的人的一个习气,他们不理解这个笔法。建议多学习经典;多一点了解隶书史,提高隶书的审美眼光,增加作品内涵;三是增加笔法专业训练,提高作品技术含量,提高作品格调。
您这幅隶书作品“三国演义开篇词”和这个”荡”字,看起来风格很明显,费了不少心思琢磨出来的。将隶书横展的姿势往右上倾斜,笔画往上走,确实有一些动感效果,苏东坡的行书也是***取这种方式。
笔画上来说,你的字省略了隶书标志性的蚕头燕尾,笔画增添了很多颤抖和残破效果,给人以行笔艰涩之感,少了初学者的油滑,似有力量之感。
就整个作品来看,自己的风格习气多了一点,笔画和结构上也略显单调,多了匠气,少了书卷气。林散之先生曾说,书法的创新,也要有科学的态度,不是瞎琢磨出来的。风格的形成是继承古人的渊源传统,加上自己的特长。
你个人有些才气,若能多学传统,往汉代隶书或简牍上靠一靠(从风格上看可以融合简牍),就会更好,能写出自己的特色,那就成功了。
一家之言。欢迎留言交流。
写了一年多,这字越来越“江湖”了,怎么办?
朋友们好!我是杨志勇!
你的字写的不错!很有功夫,字形大小相间,布局参差错落,很难得。
就是“来"字写的不太规范,另外上下呼应较为生硬,墨色变化要再丰富一些。绘画讲墨分五彩,书法又何尝不是。请看王铎的书法,和林散之先生之作墨法运用极妙,请多多留意。
你的字不算江湖体,虽然有的字形失准,再好好的下十几年功,多临经典法帖,会干出一番业绩来的。
选帖时要跟你的秉性,和你现在的风格相接近,这样你会进步更快!最后祝你学有大成!
题主用行草书书写的是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词,这是与陆游词齐名的***名篇: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者的书法悟性其实还是不错的,通篇能营造出一种书法氛围,遗憾的正是作者自己所说的,“江湖”味太浓。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没有临写古帖,写的是当代人的字,境界不高;二是用笔有硬笔字习气,如“飞”字、“迎”字、“时”字的笔法;三是部分字用笔过重,刻意为之,显得突兀,不够自然协调,如图上红色圈出的字;四是个别字的草书写法不准确,有些狂怪,如“来”字。
提升建议:
整体来看,作者的楷书、行书基本功不牢,一步就入行草,有一些狂怪失理,诸病丛生的感觉。建议最好从楷书开始,好好打几年基础,再入行书。
各位书友们如何看?欢迎留言共同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倾的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倾的字体行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